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40)
2023(4911)
2022(3838)
2021(3703)
2020(2829)
2019(6666)
2018(6181)
2017(10844)
2016(5578)
2015(6551)
2014(6231)
2013(6492)
2012(6212)
2011(5955)
2010(5640)
2009(5270)
2008(5069)
2007(4121)
2006(3685)
2005(3428)
作者
(15645)
(13328)
(13298)
(12703)
(8522)
(6318)
(5888)
(5228)
(5176)
(4817)
(4505)
(4404)
(4357)
(4216)
(4154)
(4140)
(3928)
(3880)
(3693)
(3451)
(3420)
(3146)
(3104)
(3020)
(2980)
(2948)
(2815)
(2757)
(2637)
(2633)
学科
(32388)
经济(32361)
方法(13099)
中国(12879)
数学(12452)
数学方法(12429)
(12403)
(11976)
管理(11794)
(8610)
贸易(8604)
(8521)
农业(8497)
业经(7609)
(7180)
企业(7180)
(6536)
(6148)
发展(5636)
(5633)
(5338)
关系(5150)
(5076)
农业经济(4914)
(4878)
银行(4878)
(4827)
地方(4693)
(4648)
金融(4648)
机构
大学(88835)
学院(86369)
(48316)
经济(47809)
研究(37061)
管理(30634)
中国(29519)
理学(26415)
理学院(26098)
管理学(25869)
管理学院(25703)
(19449)
(19376)
科学(18951)
(17924)
经济学(17412)
研究所(16464)
财经(15902)
经济学院(15728)
中心(15366)
(14906)
(13239)
(13027)
北京(12904)
财经大学(12032)
科学院(11946)
社会(11301)
(11213)
研究中心(11178)
师范(11158)
基金
项目(58134)
科学(47284)
基金(46136)
研究(43831)
(40633)
国家(40365)
科学基金(33920)
社会(32144)
社会科(30594)
社会科学(30590)
基金项目(23312)
自然(18995)
资助(18956)
教育(18791)
自然科(18597)
自然科学(18592)
自然科学基金(18311)
(17954)
(16477)
中国(16250)
国家社会(15476)
编号(15162)
(14995)
(13460)
重点(13405)
教育部(13179)
成果(12619)
人文(12071)
社科(12063)
重大(11978)
期刊
(51418)
经济(51418)
研究(30260)
中国(17963)
(15072)
科学(13513)
(13047)
学报(12534)
管理(11062)
农业(11028)
大学(10336)
经济研究(9814)
学学(9792)
财经(8610)
(8383)
世界(8275)
(8195)
金融(8195)
(7631)
国际(7625)
问题(7269)
业经(7074)
(5883)
教育(5633)
技术(5456)
经济问题(4430)
技术经济(4422)
社会(4335)
资源(4295)
统计(4241)
共检索到132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霞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一种"特殊烙印",从流传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在今天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仍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瑰宝",并且,要将它自觉融入和谐家园的构建之中,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特别的"符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霞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身上具有的一种"特殊烙印",从流传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在今天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仍然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瑰宝",并且,要将它自觉融入和谐家园的构建之中,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特别的"符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王涵  谢东虹  
人口低空间流动性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人口特征。过去40年,我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从很少迁移的"乡土中国"向大规模、高频率迁移的"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迅速实现了向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员迁移流动的转变。从乡土时代向迁徙时代的转变能够在短短40年内得以实现,有其内在机制,如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松动等,这些因素将使人口高空间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得以保持。为了有效解决快速迁移转变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21世纪以来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要继续坚持。同时,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几千年与乡土中国相适应的"静文化"逐步向与迁徙中国相适应的"动文化"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玲  舒伯阳  王朝举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乡土情结和旅游情感动机进行维度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据322份问卷数据,借助AMOS软件展开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情结与人际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情结与家园情结的影响稍弱。在乡土情结影响下,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然将景观和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其次,他们的出游动机也很容易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法芹  
运用幸福经济学理论分析乡土情结的客观数据显示,当田园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乡土情结是一种自然情结;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田园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诸如已经富裕起来的明星大亨们来说,乡音、乡土、乡情、乡村及其田园梦是一种回归自然生态、获取健康绿色环境、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主体的不断分化,人们对乡村土地的经济依赖度在逐渐降低,但各个阶层对土地赋予的精神寄托功能在逐渐增强。我们的故土在乡村,土地与亲情是维系家乡情结的重要纽带,家乡情结是各个阶层共同的自然情怀,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籍慰的载体。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  尹俊雅  
环境污染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规制政策效果,忽略了政策执行力的经济影响。在收集、整理地方官员特征及排污费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官员特征与环境治理力度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当省长为"本地"人时,地区排污费征收力度有加大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在欠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考虑变量衡量误差等问题之后,相应研究结论依旧成立。由此认为,为了改善地区环境质量,中国政府在加强规制部门独立性之余,可以适度利用乡土情结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铸就"绿水青山"中国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方李莉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是一个以乡村文明为主导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是富足的。80年前,费孝通先生到他家乡的开弦弓村做考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历史上,江村的农民并不是全靠农田来维系生计的,他们有很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生产的生丝和生丝原料,并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用来做外贸商品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海运畅通,江村的土丝可以一直运到海外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亚  李旺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一般意义上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某些特点与功能,同时又具有独立性。村史馆的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具体表现为收藏与展陈、教育与娱乐、保存与传承、公共空间、认同构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社会价值是衍生价值,经济价值是附加价值。应着力发挥村史馆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其经济价值。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李真  
经验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经验。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直接最准确的经验来源是基于中国本乡本土的认识,这也符合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供求规律。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转型中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与后现代新兴国家(美国)在学术的诉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对会计学术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我国会计学者应回归乡土经验,建设属于自己的学术城邦。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被美国的会计研究所裹挟,变成了以美国旨趣和需求为取向的会计学研究。这既非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旧模式仍在延续,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新模式尚在襁褓酝酿,步履维艰。何去何从,如何破局,本文作者不揣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