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3)
2023(4820)
2022(3898)
2021(3851)
2020(3205)
2019(7390)
2018(7085)
2017(12715)
2016(6841)
2015(8249)
2014(7717)
2013(7827)
2012(7375)
2011(6903)
2010(6647)
2009(5970)
2008(5898)
2007(4829)
2006(4292)
2005(3991)
作者
(19175)
(16197)
(16100)
(15652)
(10385)
(7765)
(7202)
(6335)
(6327)
(5801)
(5545)
(5458)
(5349)
(5301)
(5265)
(5022)
(4814)
(4678)
(4664)
(4360)
(4262)
(3933)
(3858)
(3715)
(3696)
(3591)
(3550)
(3295)
(3257)
(3232)
学科
(31159)
经济(31132)
管理(14299)
方法(13860)
数学(12993)
数学方法(12941)
(12823)
中国(12802)
(8981)
贸易(8976)
(8863)
(8764)
企业(8764)
(7376)
(6412)
(5671)
(5603)
关系(5342)
(5224)
(5186)
银行(5182)
(5121)
业经(4809)
(4751)
金融(4751)
环境(4710)
农业(4651)
(4613)
理论(4303)
出口(4217)
机构
大学(101033)
学院(98213)
(50166)
经济(49556)
研究(42817)
中国(33992)
管理(33588)
理学(28767)
理学院(28345)
管理学(27977)
管理学院(27781)
科学(24093)
(22639)
(21656)
(20864)
研究所(20045)
中心(18068)
经济学(17638)
财经(17096)
(16019)
经济学院(15935)
(15605)
北京(15152)
(14894)
科学院(13485)
(13266)
师范(13153)
财经大学(12947)
(12594)
研究中心(12238)
基金
项目(67231)
科学(54082)
基金(51895)
研究(49053)
(46739)
国家(46471)
科学基金(38691)
社会(33148)
社会科(31547)
社会科学(31543)
基金项目(26713)
自然(23888)
自然科(23383)
自然科学(23376)
自然科学基金(23005)
教育(22587)
(21740)
资助(21731)
(20378)
中国(17841)
编号(17464)
(16913)
重点(16294)
国家社会(15548)
(14948)
教育部(14600)
成果(14581)
(13875)
创新(13194)
大学(13102)
期刊
(50581)
经济(50581)
研究(34063)
中国(21871)
科学(16064)
学报(15002)
(14152)
(12884)
管理(12601)
大学(11652)
学学(10916)
教育(10885)
经济研究(9927)
农业(9348)
财经(9025)
(8698)
(8645)
金融(8645)
世界(8338)
国际(8101)
(7962)
技术(7580)
问题(7110)
(6658)
资源(5886)
业经(5211)
技术经济(4650)
统计(4436)
经济问题(4131)
(4081)
共检索到151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云成  贺交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84年末全国总人口已达103,475万人(未包括台湾省和港澳人口数,以下同),约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22%,如此众多的人口,其增长和分布状况怎样?在幅员广大的中国,各种人口变动的地域差异如何?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解放后人口增加快,西部快于东部。解放前,中国人口增长缓慢。据史料记载,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为5,559万。经1520年到明嘉靖元年(公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新,涂肇庆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人口生育率转变滞后于死亡率的转变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不同点。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具有这种生育率转变的滞后特征,而且还形成了由于现代化发展失去机遇而追赶时间式的“压缩性”特征。滞后与压缩是我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独有的特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凤飞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分析中国人口的新态势和新特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1990~2020年的初婚推迟水平和趋势。研究表明,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均在推迟,且近年来推迟加速,但终身不婚率依然很低,中国婚姻正在步入晚婚普婚模式。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婚推迟路径,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先行的超前推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婚姻的可取性、可行性、可获得性对于婚姻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初婚还存在继续推迟的空间,但短期内普婚的特征不会改变。初婚决定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认识到初婚推迟背后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中国农村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婚风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间或穿插短期外生性的人口负增长。1990年代后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负增长惯性开始积聚。2000~2010年,全国1/4的市级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主要是由人口迁移流动所致。2010年,全国8%的县级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为负。预测中方案显示,中国人口将在2027年后进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更早、更快;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仍将快速增加。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人口负增长具有隐蔽性、过程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结构问题;人口负增长受生育、死亡和年龄结构的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强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放,汪富泉,李后强  
中国人口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初探王放,汪富泉,李后强一引言混沌(chaos)理论是当前最热门的非线性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混饨现象是一种貌似无规律的运动,是在决定论的系统中出现的类似随机的行为过程。混饨现象是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是系统内在随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晶  
我认为目前在中国,人才国际化不止是外企遇到的挑战,也将是国企、民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今天主要以壳牌为例来谈论外企的国际化人才战略,同时希望这对国企和民企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借鉴。人才国际化:外企面临的挑战从国内的人才供应来讲,笼统地说,外企其实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一、低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本刊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就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才的能力。兼具本地及国际管理技能的人才供不应求,对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优秀人才及管理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小茹  
建国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发展的路上已经历两个阶段: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人";邓小平时代的"经济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未来的中国人将向着理性"文化人"的方向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人的时代特征,对于未来中国人的现代性走向有着重要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以我国30个省市区~((1))为研究对象,在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了省际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已经突破地理上的邻近效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空间关联网络,网络稳定性趋于上升,网络可达性良好,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各成员之间的关联关系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整体布局良好,在关联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省份分布于环渤海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部经济区和西北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由“圈”向“轴”再向“面”的进程指日可待;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净收益、主受益和经纪人四个板块,位于网络中心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发展要素,还未形成明显的带动作用;区域创新水平、空间临近、地区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省际人工智能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佳峰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积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00年中国县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而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但前者贡献更大。此外,中国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地区教育发展模式上,存在四种聚集模式,分别是H-H类型、L-L类型、H-L类型和L-H类型,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沛雨  许述财  杜雯菁  李浩  张金换  
汽车碰撞事故中,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对肋骨骨折特性有显著影响,其形态学特征与人体参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文定量描述了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并分析了年龄、性别、身高和身高质量指数(BMI)等人体参数的影响。以60例中国人医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CT值分布特征的肋骨密质骨厚度测量方法,对每例CT图像的左侧12根肋骨进行了分布式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位置和人体参数对肋骨密质骨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肋骨序号、肋骨截面序号、测量点位置等位置参数和性别、身高、BMI等人体参数均对肋骨密质骨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金亮  徐建刚  吴文佳  周亮  孙东琪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