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9)
2023(9200)
2022(7831)
2021(7350)
2020(6270)
2019(14784)
2018(14262)
2017(27234)
2016(14868)
2015(17173)
2014(17224)
2013(17534)
2012(16742)
2011(15390)
2010(15218)
2009(14354)
2008(14358)
2007(12876)
2006(11004)
2005(10134)
作者
(44217)
(37304)
(37284)
(35657)
(23578)
(17953)
(17116)
(14613)
(14029)
(12970)
(12880)
(12459)
(11943)
(11756)
(11730)
(11723)
(11270)
(11047)
(10744)
(10716)
(9327)
(9188)
(9038)
(8474)
(8448)
(8437)
(8165)
(8039)
(7495)
(7449)
学科
(73777)
经济(73721)
管理(36939)
(34733)
方法(33291)
数学(30325)
数学方法(30129)
(25652)
企业(25652)
中国(21222)
(18370)
地方(16225)
(15705)
贸易(15700)
(15286)
(15089)
(14151)
业经(12355)
(12146)
农业(12107)
环境(10806)
(10691)
(10683)
金融(10681)
银行(10668)
(10341)
(10285)
地方经济(9882)
(8789)
(8559)
机构
大学(227032)
学院(223448)
(103078)
经济(101259)
研究(84796)
管理(82186)
理学(70740)
理学院(69793)
管理学(68734)
管理学院(68293)
中国(64562)
科学(50761)
(48880)
(43841)
(43829)
研究所(40158)
(38089)
中心(37804)
财经(35529)
经济学(33835)
(32425)
(31824)
业大(31673)
北京(31496)
经济学院(30726)
(30591)
师范(30352)
农业(30261)
(30015)
财经大学(26375)
基金
项目(148022)
科学(117209)
基金(109820)
研究(107412)
(96436)
国家(95744)
科学基金(80650)
社会(70376)
社会科(66808)
社会科学(66790)
基金项目(57687)
(54560)
自然(50462)
自然科(49262)
自然科学(49245)
教育(48692)
自然科学基金(48398)
(47758)
资助(45398)
编号(41936)
成果(34635)
(34617)
重点(34425)
(33462)
国家社会(30451)
(30068)
中国(29854)
教育部(29402)
课题(29334)
科研(28538)
期刊
(109478)
经济(109478)
研究(68372)
中国(41682)
学报(35070)
(33857)
科学(33176)
(32601)
管理(27411)
大学(25963)
学学(24339)
农业(23310)
教育(20242)
(19871)
金融(19871)
经济研究(19213)
财经(18027)
技术(17763)
(15635)
业经(15498)
问题(15286)
(14915)
(13731)
国际(13183)
世界(12923)
统计(11878)
技术经济(11836)
资源(11824)
(10305)
(10212)
共检索到330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绍军  刘洪  
文章首先用Moran’s I指数研究了中国主要省域在1978~2012年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性,然后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对人均GDP的区域趋同性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找到了存在结构性变化的时间节点为1994年,并研究了区域背景对人均GDP类型转移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均GDP之间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增强,分布呈现空间聚集趋势;各地区马尔科夫类型转移在1994年前后发生结构性变化,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空间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各地区的马尔科夫类型转移概率与区域邻居的经济类型显著相关,与富裕地区相邻时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并且向下转移的概率减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颖,张智慧  
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取得的一系列数据。大多数的经济时间序列存在惯性,或者说是迟缓性,通过对这种惯性的分析可以由时间序列的当前值和过去值对未来值进行预测。分析时间序列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用伯克斯-詹金斯(Box-Jenkins)模型对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和短期预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丁四保  
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发展?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的变化如何?我国各省、市的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是何格局?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反映居民收入状况的人均GDP含金量指标,来对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陈苏  
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变化特征;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呈现"平缓—快速"的阶段性特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甘肃、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幅较大,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幅较大;严重缺粮区在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呈分散分布,一般缺粮区呈零散分布,基本自给区在西部呈聚集分布,一般余粮区在中部呈聚集分布,重要余粮区在东北呈聚集分布;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亩均化肥施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偏好种植、复种指数和取消农业税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正向作用,自然灾害程度和人均GDP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负向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史晓辉  
本文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0-2008年专利数据为资料,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研究中国区域创新趋同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中国区域创新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2000-2008年期间更为显著。(2)区域自身和周围邻居同时向上转移的区域基本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区域自身或周围邻居有一方或双方均向下转移的区域绝大多数位于中西部。(3)中国区域创新类型转移显著受到地理背景的制约,创新高水平的区域背景对区域转移起到了正面影响,而创新低水平的区域背景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为中国区域创新"俱乐部趋同"现象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上的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学新  徐映梅  
文章基于乘数过程假设,论证了人均GDP服从渐近对数正态分布;但对中国人均GDP对数的差分序列做分布检验与密度函数的峰态检验,发现是带漂移项的随机游走过程,这为中国GDP统计数据可信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盖文启  蒋振威  丁珽  
:本文在对国内外区域经济趋同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中,发现我国区域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间的内生因素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阐述。作者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31年间(1978~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和区域发展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内在因素,并采用马尔可夫链改进的灰色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2009~2028年)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预测,揭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方向,并给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翔  
通过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资料另行统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食物热值构成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均食物热值构成的变化趋势,指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中国人均食物热值摄入总量以及人均动物食品热值摄入比重都将有较大的增长,而人均谷物食品热值摄入比重将逐渐下降。尽管食物热值构成变化取决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和水平,但中国的人均食物热值构成具有“高热能、高谷物食品热值比重、适度动物食品热值比重”的特点,这种“动植物食品消费兼顾型”的饮食构成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迪  张虎  
本文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研究了中国1989—2012年间30个省级地区创新水平的趋同时空特征。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中国创新水平极化程度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体趋同态势明显;考虑不同时长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发现,高水平和低水平创新俱乐部存在明显趋同特征,且在1997年之后"俱乐部趋同"特征更加明显;区域背景对地区创新水平的转移存在影响,这为中国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空间作用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军  耿建  
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含碳资源,使得空气中CO2含量明显升高,随着"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得出主要结论,以期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林  万忠  罗其友  林伟君  方伟  
利用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构成即农业技术效率提高(Ech)和农业技术进步(Tch),并解释了不同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值的趋同性。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为4.1%,其中农业技术进步(Tch)年均增长率为4.8%,农业技术效率(Ech)年均增长率为-0.7%;(2)农业技术效率对全国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解释度分别为58%,剩下的42%则由农业技术进步解释;(3)"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区域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昕  陆迁  
基于投入导向DEA模型,对2003~2010年的中国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水资源效率一直维持在0.8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多数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差异不明显,仅有少数地区(福建、广东、海南、宁夏)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于0.6的水平,有较大节水潜力。分别利用α和β趋同性检验方法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趋同性实证分析,α趋同性检验得出全国范围内的省份没有出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动而缩小的趋势,但β趋同性检验发现各省份自身存在稳态效率,且随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实现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江  张馨之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341个区域单位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及其变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应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玉鸣  
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法,对中国人口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演变满足赫斯特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人口增长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人口总数将继续持续增长,这种研究结论与中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博旭  柳卸林  王宁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格局、时空演变、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逐渐形成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为引领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的整体创新能力差距趋于收敛;但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区域性创新不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不同步和创新能力不平衡由“东西”转向“南北”等问题。未来,各省份应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把握数字经济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创新增长极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