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4)
2023(320)
2022(297)
2021(255)
2020(259)
2019(641)
2018(628)
2017(1218)
2016(622)
2015(721)
2014(704)
2013(683)
2012(664)
2011(556)
2010(529)
2009(458)
2008(446)
2007(401)
2006(321)
2005(311)
作者
(1942)
(1629)
(1576)
(1539)
(1011)
(805)
(771)
(672)
(619)
(613)
(602)
(561)
(519)
(514)
(510)
(502)
(493)
(492)
(455)
(440)
(396)
(395)
(385)
(374)
(370)
(370)
(352)
(348)
(345)
(330)
学科
(3144)
经济(3143)
方法(2395)
数学(2237)
数学方法(2136)
管理(1522)
(1245)
(1037)
企业(1037)
(936)
(502)
环境(501)
(498)
(460)
理论(413)
技术(383)
中国(378)
(377)
(366)
贸易(365)
统计(358)
(356)
(351)
决策(340)
分析(327)
(327)
(318)
财务(314)
财务管理(313)
经济学(308)
机构
大学(9524)
学院(9090)
(3912)
管理(3877)
经济(3834)
理学(3416)
理学院(3383)
管理学(3214)
管理学院(3199)
研究(3052)
中国(2412)
科学(2186)
(2103)
(1582)
业大(1530)
研究所(1500)
中心(1494)
(1474)
(1364)
北京(1320)
工程(1277)
财经(1275)
经济学(1267)
信息(1174)
(1172)
(1134)
(1134)
农业(1121)
经济学院(1120)
经济管理(1066)
基金
项目(6963)
科学(5672)
基金(5542)
(5002)
国家(4984)
科学基金(4406)
研究(4340)
自然(3244)
自然科(3187)
自然科学(3187)
自然科学基金(3127)
社会(2843)
资助(2751)
社会科(2737)
社会科学(2735)
基金项目(2688)
(2417)
(2237)
教育(2030)
(1616)
重点(1557)
编号(1550)
科研(1518)
计划(1515)
教育部(1366)
(1305)
国家社会(1303)
(1291)
人文(1269)
创新(1235)
期刊
(2922)
经济(2922)
研究(2158)
统计(1604)
学报(1598)
管理(1498)
科学(1461)
(1272)
决策(1224)
大学(1217)
中国(1177)
学学(1177)
技术(1080)
(943)
(936)
技术经济(752)
农业(707)
情报(701)
理论(618)
经济研究(598)
实践(586)
(586)
财经(515)
资源(494)
图书(469)
业大(468)
(438)
科技(422)
(417)
(397)
共检索到12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柳亚琴  赵国浩  
根据200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GINI系数为衡量指标,测算了人均CO2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人均CO2排放水平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 Value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均CO2排放水平地区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差异程度的影响水平,从而为有效缩小地区差异和制定CO2减排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贡献率为72.80%,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人均CO2排放水平省际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8.01%与10.20%,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结果有所不同。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因素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楚  夏栋  
本文利用1980-2004年间全球108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将各国人均CO2排放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和能源碳排放结构效应,总结归纳出各国人均CO2排放的七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人均CO2排放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耗强度是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而碳排放结构效应的影响很小,未来中国在实施低碳战略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其他相应模式,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强度来实施减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博  李清彬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性,中国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存在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也表现在了能源消费方面。本文使用1998年-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中国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固有因素是影响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工业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佳  杨俊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陈慧琴  施智杰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丹  刘胜楠  
引入农机互助协会、保险供给主体、政府三方为合作博弈主体,利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求解法来分析农机互助保险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收益,探求我国农机互助保险可行的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结果表明:当农机互助协会、保险供给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进行合作时所得收益最大,是我国现阶段农机互助保险较优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_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_排放总量为38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_2排放总量为77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_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_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_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凯  肖燕  李志苗  刘浩龙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_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显示:20年来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核心部门,年平均比重分别为88.51%和77.42%,旅游住宿次之,旅游活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广华  张茵  
本文提出了一个分解框架,旨在量化相关决定因素对贫困空间差异或跨时变化的贡献。同时,本文引入了Shorrocks and Wan(2008)提出的数据生成法,以便将分组数据转化成微观个体数据。把这些方法论运用于中国,我们解析了中国内地与沿海城市间的贫困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内地的高贫困主要归因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不是资源禀赋的欠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是造成内地高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贸易、FDI等衡量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因时因地而不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锦英  马良  方峥  何翠香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1995年和2008年的数据,运用重新赋权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以及无条件分位数"再次分解方法"(Double-decomposition)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性别工资差异由1995年的"粘地板"现象逐渐呈现出2008年的"玻璃天花板"现象的趋势;(2)系数效应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作经验是影响性别工资差异的显著因素;(3)从再次分解结果看,在时间维度上性别工资差异逐渐拉大,在横截面数据上低收入群体的女性情况得到改善,而高收入群体女性情况恶化了。因此,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来缩小性别工资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万广华  范蓓蕾  陆铭  
本文试图解释1995~2006年中国区域和省份间创新能力的不平等现象。研究发现,到2003年为止,区域(东部-中部-西部)间创新能力的不平等逐年上升,省份间的不平等显示了一个V型的趋势。这两种不平等在2004~2006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影响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地理位置以及开放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