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6)
- 2023(14489)
- 2022(12172)
- 2021(11298)
- 2020(9273)
- 2019(21432)
- 2018(20865)
- 2017(39606)
- 2016(20777)
- 2015(23495)
- 2014(23139)
- 2013(23181)
- 2012(21560)
- 2011(19562)
- 2010(19204)
- 2009(17347)
- 2008(16553)
- 2007(14153)
- 2006(12390)
- 2005(11172)
- 学科
- 济(98911)
- 经济(98817)
- 管理(55937)
- 业(54358)
- 方法(42329)
- 企(41036)
- 企业(41036)
- 数学(38099)
- 数学方法(37616)
- 中国(30351)
- 农(26615)
- 地方(24273)
- 财(21617)
- 业经(20166)
- 贸(19582)
- 贸易(19566)
- 易(18982)
- 农业(18364)
- 学(16101)
- 制(15589)
- 环境(15223)
- 银(14888)
- 银行(14872)
- 融(14864)
- 金融(14862)
- 行(14444)
- 发(14119)
- 地方经济(13482)
- 技术(13373)
- 和(13335)
- 机构
- 学院(295301)
- 大学(294920)
- 济(134193)
- 经济(132000)
- 管理(114759)
- 研究(105154)
- 理学(99181)
- 理学院(98083)
- 管理学(96454)
- 管理学院(95913)
- 中国(81520)
- 京(62937)
- 科学(60753)
- 财(58407)
- 所(51556)
- 中心(47749)
- 财经(46888)
- 研究所(46882)
- 农(45566)
- 经(42894)
- 经济学(42563)
- 江(41302)
- 业大(40599)
- 北京(40229)
- 范(38976)
- 师范(38628)
- 经济学院(38401)
- 院(38282)
- 农业(35413)
- 财经大学(35026)
- 基金
- 项目(201734)
- 科学(161390)
- 基金(150016)
- 研究(148088)
- 家(130748)
- 国家(129730)
- 科学基金(112162)
- 社会(98233)
- 社会科(93380)
- 社会科学(93363)
- 基金项目(78174)
- 省(75462)
- 自然(70697)
- 自然科(69169)
- 自然科学(69154)
- 自然科学基金(67909)
- 教育(67201)
- 划(64579)
- 资助(61872)
- 编号(57933)
- 发(48118)
- 部(45958)
- 成果(45515)
- 重点(45441)
- 国家社会(42436)
- 创(41927)
- 教育部(39926)
- 课题(39792)
- 创新(39352)
- 发展(38925)
- 期刊
- 济(145496)
- 经济(145496)
- 研究(90846)
- 中国(58247)
- 管理(43255)
- 财(42864)
- 科学(41689)
- 农(41680)
- 学报(41588)
- 大学(32973)
- 学学(31114)
- 农业(29381)
- 教育(28683)
- 融(27819)
- 金融(27819)
- 技术(26821)
- 经济研究(25523)
- 业经(23624)
- 财经(22952)
- 经(19881)
- 问题(18919)
- 贸(16649)
- 统计(16388)
- 业(16283)
- 世界(15547)
- 技术经济(15296)
- 国际(14858)
- 策(14305)
- 资源(13858)
- 商业(13851)
共检索到443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博 李清彬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性,中国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存在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也表现在了能源消费方面。本文使用1998年-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中国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固有因素是影响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工业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柳亚琴 赵国浩
根据200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GINI系数为衡量指标,测算了人均CO2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人均CO2排放水平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 Value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均CO2排放水平地区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差异程度的影响水平,从而为有效缩小地区差异和制定CO2减排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贡献率为72.80%,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人均CO2排放水平省际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8.01%与10.20%,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结果有所不同。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因素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姜磊 柏玲 季民河
目前研究中国能源问题大多集中在能源消费总量上,而常常忽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问题。通过地图显示,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经济因素和能源资源禀赋因素。通过加权最小二乘(WLS)基准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费成正比关系;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的能源价格抑制了人均能源消耗。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能源资源匮乏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区的弹性系数较高;在25%-80%分位数段内,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基本相同;虽然市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吴洪 赵桂芹
本文试图解释1998~2008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的11年间,保险发展区域差距整体呈现逐步阶梯式收敛的过程。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禀赋,也即地区固有因素,是最主要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化程度。其中,市场化程度是诸因素中持续降低保险区域差异的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静 白中科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97.79%,其次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还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13.71%,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就业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是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但贡献率较小,分别为0.51%、0.24%和0.03%;(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贡献率为负,是缩小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度不同,即形成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具有动态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敬 冉光和 万广华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李真真 李宪慧
文章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对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空间面板模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而城镇化率的提升会造成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并且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时空关联性。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镇化 碳排放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黄君洁
目前,人类发展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现有的公共支出水平,尤其是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支出是否有效地促进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以及地区间公共支出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对各地的人类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成为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研究表明,虽然就全国范围看,各类公共支出促进了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各分项指数的提高,但是,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研究却显示,只有人均基建支出无一例外显著地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余指标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公共支出 人类发展 地区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仲坤 聂文广 陶建平
基于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测算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并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并测度出各类因素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4—2012年,表征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Gini系数均值高达0.64,明显高于公认的警戒水平,但呈现收敛趋势,Gini系数最低的2012年已降至0.47。2)区域差异的50.59%来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地区的社会环境及保险市场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因,贡献率分别达到26.06%和20.78%,地区固有因素贡献最小仅为2.58%。因此,要将努力缩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作为破解区域差异...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晖
建国以来,我国人均年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90年的714元。本人力图依据已有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数理分析以及对未来消费水平进行预测。一、根据已有资料建立人均消费水平随时向变化的数学模型,模拟现实的人均消费水平变化趋势。以时间为横轴,年人均消费水平为纵轴,可以作一个散点图。我们对散点图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年人均消费水平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在1979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圣云 罗玉婷 韩亚杰 李晶
应用空间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分解及面板模型等方法,对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省际差距整体趋于缩小。其中,"九五"时期不断缩小,"十五"时期波动变化,"十一五"时期快速缩小,"十二五"时期趋同发展;(2)四大区域之间的人类福祉差距是最主要的差距,但其贡献率总体呈递减趋势,而区域内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西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最大但降幅明显,东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先扩大后降低,中部、东北地区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相对较小且不断缩小;(3)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同向扩大。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均可提高中国各省的人类福祉水平,但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提高卫生经费占比的增长率可降低中国人类福祉水平,但却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之间的福祉差距。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转移支付,既能提高中国各省区的人类福祉水平,又可起到促进地区之间福祉均衡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杨建飞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强的阻碍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定义为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效应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教育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得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另外,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利用Shapleyvalue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夏普里值的分解结果表明:省际地理固有因素、制造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于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区域发展差异 夏普里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东
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六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对数模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分析造成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是拉大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人均收入和人才竞争力对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加快人才流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缩小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国家在公共支出和税收方面的宏观政策优化可以有效平衡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纪园园 宁磊
消费领域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家庭的消费不仅会受到其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家庭所在组群收入的影响。那么在中国,"相对收入假说"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家庭所在组群究竟是在地理上还是代际上的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检验"相对收入假说"在中国的有效性,更是为收入差距等宏观因素对家庭层面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基础。该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微观数据,与宏观层面数据相匹配,检验"相对收入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针对相对收入的不同度量维度,探讨究竟是家庭所在地区平均收入还是家庭户主所在代际(
关键词:
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水平 城市平均收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纪园园 宁磊
消费领域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家庭的消费不仅会受到其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家庭所在组群收入的影响。那么在中国,“相对收入假说”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家庭所在组群究竟是在地理上还是代际上的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检验“相对收入假说”在中国的有效性,更是为收入差距等宏观因素对家庭层面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基础。该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微观数据,与宏观层面数据相匹配,检验“相对收入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针对相对收入的不同度量维度,探讨究竟是家庭所在地区平均收入还是家庭户主所在代际(cohort)平均收入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进一步,考虑到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之间的异质性,该文研究了相对收入对处于不同消费分位数水平上的人群的影响。最后,该文从相对收入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水平 城市平均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