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9)
2023(5273)
2022(4480)
2021(4481)
2020(3592)
2019(8451)
2018(8326)
2017(14953)
2016(8216)
2015(9708)
2014(9685)
2013(9578)
2012(8938)
2011(8265)
2010(8153)
2009(7407)
2008(7454)
2007(6554)
2006(5757)
2005(5418)
作者
(22255)
(18420)
(18293)
(17589)
(11811)
(8874)
(8447)
(7223)
(7120)
(6721)
(6471)
(6135)
(5989)
(5952)
(5899)
(5684)
(5432)
(5307)
(5295)
(5223)
(4785)
(4371)
(4355)
(4302)
(4195)
(4065)
(4065)
(4011)
(3748)
(3699)
学科
(35393)
经济(35346)
管理(20006)
(17625)
中国(15538)
方法(14931)
数学(13411)
数学方法(13331)
(12810)
企业(12810)
(9926)
贸易(9918)
(9786)
(9472)
(7970)
(7582)
(6437)
银行(6434)
业经(6358)
(6224)
农业(6046)
(5934)
关系(5864)
(5604)
金融(5603)
(5484)
环境(5372)
(5368)
人口(5182)
理论(4999)
机构
大学(117792)
学院(116456)
(56593)
经济(55672)
研究(45262)
管理(39690)
中国(37425)
理学(33076)
理学院(32665)
管理学(32228)
管理学院(32007)
(26252)
(25666)
科学(23838)
(22853)
财经(20429)
研究所(20403)
中心(19816)
经济学(19738)
(18845)
经济学院(17798)
北京(17694)
(16710)
(15967)
(15822)
师范(15711)
财经大学(15291)
(15128)
科学院(13754)
(13438)
基金
项目(70619)
科学(55757)
研究(55262)
基金(52493)
(45454)
国家(45103)
科学基金(37871)
社会(36520)
社会科(34606)
社会科学(34601)
基金项目(26451)
教育(25797)
(23694)
资助(22570)
编号(21901)
自然(21702)
自然科(21208)
自然科学(21203)
(21019)
自然科学基金(20870)
成果(18874)
中国(18204)
(17471)
国家社会(16470)
重点(16144)
课题(15843)
(15534)
教育部(15445)
(14937)
大学(14695)
期刊
(63190)
经济(63190)
研究(42480)
中国(27620)
(19803)
科学(15753)
管理(15686)
教育(15482)
学报(14946)
(14128)
(12143)
金融(12143)
大学(11939)
经济研究(11389)
学学(10853)
财经(10651)
技术(10164)
农业(9825)
(9801)
(9373)
世界(8809)
国际(8751)
问题(8624)
业经(8201)
(6297)
图书(5931)
技术经济(5727)
(5547)
论坛(5547)
统计(5376)
共检索到188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方玉昕  王晓军  
文章通过引入灰色预测GM(1,1)模型改进Double-Gap方法对寿命差距进行建模,并将预测结果与传统Double-Gap方法、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进行比较,以探寻适合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预测的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从建模原理看,Double-Gap方法不仅能在建模中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与人类最优表现预期寿命进行关联,还能避免Lee-Carter模型等间接预测法中死亡模式固定的缺陷,同时方法客观、可操作性较强。(2)从模型的拟合与短期预测效果看,改进Double-Gap方法具有较小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并能有效弥补Lee-Carter模型在人口预期寿命预测中出现的过拟合问题。(3)从模型长期预测效果看,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在预测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时较为保守,而Double-Gap方法预测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能保持与最优表现预期寿命之间的合理变动趋势,并且改进D-G方法预测的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趋势的斜率值小于传统D-G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寿命增长减速的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昊  陈岱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正华 ,张为民 ,朱力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战争、饥荒、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大批人口死亡,平均期望寿命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其确切的数值由于缺乏可靠资料而不能求得,若按数千年来人口增长率和中国人口的自然生育率来估计,平均期望寿命值可能只有25岁到30岁。从二十世纪以来,人口数据开始受到注意,但在解放前,这种记录很不完整,平均期望寿命的资料更是缺乏,就是典型调查也只有某些学术机构自行组织过很少的几次。我们对历史情况的分析只能局限在这些资料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阎瑞,陈胜利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文章采用留存率方法和布拉斯罗吉特生命表法对1990年以来三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年龄别死亡概率、寿命水平进行重新评估计算。结果发现,低龄人口0~4岁漏报较为严重,特别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仅仅0~4岁人口死亡漏报严重,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相当严重。根据重新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构建生命表,分别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出生预期寿命,1990年我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7.33岁,女性为71.70岁,2010年男性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寿命水平提高快于2000年之前的20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慧钧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表的改进孙慧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人口统计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各国、各地区的人口统计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按照寿命表的编制过程,需要经过5步计算方能得到每个年龄别(组)的平均预期寿命。本文通过以下公式:使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彭媛  梁海俐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降低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重点。未来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加速上升,建立健全老年人口健康改善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长期增长的关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贵军  刘帅  
近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生活及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在省域之间、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Bayesian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我国人口死亡率,分省域分性别分城乡测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并对死亡率的各项差异指标进行测算。模型考虑了人口死亡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年龄的相互影响,能更好地揭示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未  安素霞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女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同时根据历年的生育率、死亡率和结婚率,利用SOCSIM微观模拟数据分析老年人口代际支持资源。分析发现,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重呈缩小趋势,且男性的压缩程度低于女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在低龄阶段略微增加,而年龄较高阶段则下降;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随年龄的提高而下降,这种差异在5年间呈压缩趋势。同时,我们发现,低龄阶段老年人口的存活子女数不断减少且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抵消了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压缩对照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海祥  魏嘉辉  马庆华  
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给中国养老事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文章在两期交叠世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退休,在市场完全竞争、充分就业和政府能够控制退休年龄的假设前提下,在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均衡的层面构建了一般均衡的模型框架,从社会计划者的角度发现福利最大化下的人口预期寿命变化和退休年龄是正相关的,并呈现出负反比例的函数形式。文章还基于参数估计和赋值模拟的方法,求解出了人口预期寿命与退休年龄的调整算法,并以此给出了两者间的调整对照表。根据计算的结果和预期的寿命,建议2030年前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