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45)
2023(20984)
2022(18029)
2021(16755)
2020(14270)
2019(32843)
2018(32354)
2017(61242)
2016(33429)
2015(37952)
2014(37805)
2013(37394)
2012(34840)
2011(31748)
2010(31569)
2009(29332)
2008(28824)
2007(25513)
2006(22376)
2005(20039)
作者
(99831)
(83635)
(82668)
(78862)
(53100)
(40128)
(37740)
(32633)
(31780)
(29745)
(28478)
(28170)
(26564)
(26467)
(25955)
(25835)
(25034)
(24840)
(24041)
(23970)
(20777)
(20591)
(20228)
(19152)
(18777)
(18567)
(18460)
(18243)
(16974)
(16592)
学科
(148295)
经济(148143)
管理(94656)
(87747)
(71569)
企业(71569)
方法(63765)
数学(55653)
数学方法(54963)
中国(38854)
(37484)
(34850)
(33434)
地方(31569)
业经(30704)
(26244)
贸易(26231)
(25432)
农业(25205)
(25204)
环境(23435)
(21922)
理论(21641)
(21273)
财务(21191)
财务管理(21140)
(20676)
(20614)
金融(20610)
银行(20603)
机构
大学(486802)
学院(483453)
(200305)
经济(196079)
管理(184784)
研究(171222)
理学(159703)
理学院(157837)
管理学(154834)
管理学院(153991)
中国(127592)
科学(108120)
(104679)
(89108)
(88341)
(84477)
研究所(80773)
中心(77075)
业大(74766)
财经(71513)
(71429)
农业(66488)
北京(66374)
(64939)
(63636)
师范(62933)
(61970)
经济学(61509)
(57058)
经济学院(55269)
基金
项目(329004)
科学(257203)
基金(238873)
研究(234347)
(210771)
国家(209102)
科学基金(177626)
社会(147803)
社会科(139980)
社会科学(139940)
(127964)
基金项目(125772)
自然(117034)
自然科(114289)
自然科学(114252)
自然科学基金(112190)
(108228)
教育(107305)
资助(99882)
编号(93869)
成果(76327)
重点(74552)
(72333)
(70886)
(67263)
课题(65281)
科研(63693)
创新(62975)
教育部(61291)
国家社会(61260)
期刊
(220242)
经济(220242)
研究(142140)
中国(92460)
学报(83175)
(76068)
科学(74852)
(68283)
管理(67066)
大学(62039)
学学(58439)
农业(52324)
教育(48867)
技术(41712)
(40148)
金融(40148)
经济研究(36095)
财经(35245)
业经(33946)
(30315)
问题(28491)
(27755)
图书(25134)
技术经济(24318)
统计(23839)
(23506)
(23468)
科技(22470)
资源(22382)
理论(22055)
共检索到716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伟平  江宏  李义稳  
在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否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有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总体呈负效应,当经济集聚度不断提升超过拐点时,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及溢出效应显现,经济集聚对环境的负效应影响减弱;人口集聚对环境的作用呈"U"型非线性影响,在人口集聚度较低时,人口集聚的环境效应是正效应,人口集聚可以带来整体上环境污染排放的改善;但当经过临界点后,人口集聚所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晔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7)的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测量方法,运用长三角16个城市、珠三角13个城市和环渤海地区19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个经济区的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的城市集聚效应在1990年代最强,但近年却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其区域集聚效应表现最弱;长三角在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两方面都表现得最为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城市集聚效应最弱,而在区域集聚效应上表现良好。进一步地,文章认为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循环累积"决定了三个经济区内集聚效应的强弱,并且针对它们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外溢性以及产业同构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得文  苗建军  
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本文根据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面板数据联立方程,运用GMM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1995~2008年中国省域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研究发现,空间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U型关系,区域集聚是产生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对区域的空间集聚存在门槛效应。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知识溢出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区域的空间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交通基础设施效应随着区域集聚水平的提高呈递减趋势。研究还进一步验证了对外开放对我国东部地区空间集聚的拉动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永旺  马晓钰  杨瑞瑞  
协调好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必须厘清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采用动态广义最小二乘法(DGLS)估计,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呈现单向环形因果关系;在长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双向环形因果关系。基于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的不同,我国在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时应抓住侧重点,以期实现区域经济、人口城镇化、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关秋燕  
针对目前对全国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较少的状况,将全国31个省级单位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东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部地区,运用区位熵法对这五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度;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的物流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而东北地区的物流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西部地区的物流集聚对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适度集聚、改善政府对地区经济的干预能力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建军  高燕菲  
临空经济发展使得空港城市成为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承载地,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4—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临空经济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作用显著,航空货流是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最显著;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其中对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最大;航空客流引发的高端人才流动是高技术产业内部集聚的主要动力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建军  高燕菲  
临空经济发展使得空港城市成为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承载地,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4—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临空经济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作用显著,航空货流是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最显著;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其中对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最大;航空客流引发的高端人才流动是高技术产业内部集聚的主要动力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晓明  杨力  刘琳  
本文建立能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结构自回归向量模型,并以油气产业为实证对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采用四川省2009~2014年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1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油气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油气产业集聚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归因于四川省油气产业物质投入和人均GDP增长率提高对其起到的正向推动作用;但油气产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导致油气产业集聚对四川经济增长未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许广月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在服务经济时代中,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凯  刘帅  
考虑到空间因素在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中的作用,本文运用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空间集聚和空间集群特征明显,但集聚力量较弱。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心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邻近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在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SEM)的空间分析模型证实了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祥建  钟军委  邵明伟  
空间集聚和区域间税收竞争具有相互联动的内生影响机制。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财政学交叉的视角,从分析空间集聚和区域间税收竞争的相互影响机制出发,运用联立方程的估计方法对我国2000-2013年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区域间税收竞争的作用存在倒U型关系,税收竞争对空间集聚存在"天花板"效应,Tiebout的税收竞争的"逐次理论"在我国并不成立。研究还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的税收竞争对空间集聚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市场挤出效应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对空间集聚具有拉动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初春  吴福象  
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2年—2015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性,构建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间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的特征;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并且需要考虑到空间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仅仅考虑经济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是考虑到地理因素后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当然,从业人员规模、投资规模、人口城镇化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斯敖  陈元林  
空间集聚和制度创新是浙江区域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两大驱动因子,但进入21世纪,不同空间集聚因子和制度对浙江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呈现分化。文章通过2003-2013年间浙江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正效应,产业集聚度、企业制度、社会制度和基础设施对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正效应,而产业集聚质量、人口集聚度和市场集聚度对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因此,要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增长,需要建立适度产业集聚规模和提升产业集聚质量,推动专业市场集聚创新和合理引导人口集聚,并加强区域合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仲深  杜磊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运用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廖霄梅  林烨  
运用区位熵分析法对广西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以广西14个地级城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广西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广西各个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广西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银行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证券业和保险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