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5)
2023(9115)
2022(7519)
2021(7268)
2020(5837)
2019(13468)
2018(12866)
2017(24305)
2016(13232)
2015(14912)
2014(14647)
2013(14707)
2012(14065)
2011(13102)
2010(13256)
2009(12327)
2008(12348)
2007(10783)
2006(9947)
2005(9045)
作者
(37871)
(31973)
(31862)
(30403)
(20759)
(15136)
(14309)
(12382)
(12360)
(11568)
(11282)
(10702)
(10392)
(10383)
(10263)
(9839)
(9420)
(9307)
(9202)
(9030)
(8208)
(7812)
(7799)
(7381)
(7298)
(7252)
(7072)
(6799)
(6525)
(6458)
学科
(59987)
经济(59919)
管理(34659)
(34473)
(25144)
企业(25144)
方法(23543)
(21972)
中国(21884)
数学(21268)
数学方法(21026)
(14733)
农业(14635)
(14128)
贸易(14120)
(13873)
业经(13426)
(12118)
(11592)
地方(11501)
(11299)
(10371)
银行(10357)
(10115)
(9738)
(9542)
金融(9541)
及其(9323)
环境(8767)
政策(8128)
机构
大学(198979)
学院(196961)
(93084)
经济(91522)
研究(77230)
管理(72557)
理学(62038)
理学院(61281)
管理学(60374)
管理学院(59995)
中国(59525)
科学(43452)
(42695)
(42678)
(39097)
研究所(35510)
财经(33452)
中心(33343)
(32499)
(30707)
经济学(30563)
(28969)
北京(27596)
经济学院(27482)
(27389)
(27347)
师范(27201)
业大(25501)
农业(25188)
财经大学(24897)
基金
项目(127492)
科学(102544)
基金(96352)
研究(95299)
(84167)
国家(83503)
科学基金(70745)
社会(64255)
社会科(60951)
社会科学(60939)
基金项目(48957)
(45291)
教育(43179)
自然(43134)
自然科(42169)
自然科学(42155)
自然科学基金(41464)
资助(40459)
(39889)
编号(36685)
成果(31633)
(30681)
重点(29223)
(28691)
国家社会(28065)
中国(27076)
教育部(26608)
课题(26516)
(25833)
人文(25065)
期刊
(104603)
经济(104603)
研究(66797)
中国(39871)
(32434)
科学(30065)
(29948)
学报(28583)
管理(26854)
农业(22530)
大学(22455)
(21431)
金融(21431)
学学(21122)
教育(19731)
经济研究(17931)
财经(17137)
业经(15810)
(14951)
技术(14492)
(14143)
问题(14066)
国际(12879)
世界(12878)
(11378)
技术经济(9621)
统计(9544)
(9270)
现代(8801)
资源(8735)
共检索到306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通过分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等主要人口变动指标在城乡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试图揭示农村人口转变在何种程度上滞后于城市人口,并通过对造成人口转变城乡差异原因的简单分析,重点探讨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茅倬彦   莫华归  
2022年,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从人口惯性视角审视中国人口负增长,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文章基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近70年全国及城乡人口惯性变化及其对人口长期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累积内在负增长势能,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2020年出现显著的人口负增长惯性;(2)在超低生育率驱动下,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带来人口总量缩减和老龄化加速发展,且超低生育率持续时间越久,负增长惯性作用越强;(3)随着城乡生育率趋同,2020年城乡均呈现出人口负增长惯性,但由于农村年轻人不断流入城市,农村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更强。人口惯性反映实际人口年龄结构与均衡状态(静止人口年龄结构)的偏离程度,考察人口惯性变动有助于科学研判人口长期变动状况,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的成因与趋势,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负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虹檠  黄鹏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实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政策效力的城乡差异。本文分别实证检验了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经济计量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农村比城市的反应更敏感;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农村受政策紧缩的影响更大。同时,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明显小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过热的抑制作用。文章进一步对货币政策效力城乡差异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效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王武林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日益高于城市,这是否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本文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只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会长期持续。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因素发生改变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高于城市的城乡倒置状况将发生转变,即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最终将超过农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雷安  
一、人口转变理论及两类国家的一般历程 通常所说的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生产力革命是这次人口转变的前提和物质基础。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各主要西方国家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即工业革命),使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开泳  陈妤凡  丁俊  
研究目的:研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间的供需变动和影响。研究方法: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城乡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二孩政策下2016—2030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研究结果:(1)2016—203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需求量将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明显大于农村建设用地的需求,且在人口快速释放的第一阶段(2016—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明显,后期趋于平稳,但未来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矛盾将持续加大;(2)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市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希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对人口流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人口流动的政策演进及政策要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两次"人口流动自由—人口流动管制"变化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人口流动放开—人口流动管制—人口流动加快—人口流动深化"四个时期。从人口流动政策的周期变化规律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人口科学流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文若  
对一项人口政策的评估,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它执行的效果作出评价。从当前各国人口政策的执行效果看,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举凡公开推行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莫不效果罕见,充其量防止了人口出生率过快或过份地降低;举凡公开推行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莫不硕果累累,执行得最差的也促使出生率下降,只不过下降的速度慢些而已。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立天  
As history opens a new chapter, China enters a new stage of it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China has substantially restructured its population as a result of carrying out a rigid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This "Population,and Development Forum" is designed to look backward as well as forward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pas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so as to better rationalize the making or improving the future policy. The invited contributors have written on such topics as policy evolu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critique of the one-child policy, the best time for policy transfer,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a's population.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钱信忠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发展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九三六年,人口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28‰,自然增长率只有10‰左右。从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109年期间,中国人口由四亿一千多万增加到五亿四千多万,共增加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原新,王金营  
本文通过对各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聚类分析,从定量 与定性两方面论述,把中国人口转变分为都市、东部、中部、西部和西藏五种模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翟振武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通过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次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中国提出了"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理论和构想,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开始孕育。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思想动摇、工作停滞和此后的人口继续快速增长等种种波折之后,人们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矛盾激增的过程中明确了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方向。最后,在"文革"期间,脆弱的国民经济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中国选择了一条主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转变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共同决定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志岭  
本文采用CHIP2007年数据探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工人在自我雇佣收入上的差距问题。本文发现,以小时自我雇佣收入衡量,城镇职工的收入为15.04元,远高于外来务工人员的7.09元;形成自我雇佣收入巨大差异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个体资源禀赋差异,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的户籍歧视。进一步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事自我雇佣年数的增加、健康的改善、初始资本以及自我雇佣规模的扩大均对自我雇佣收入有正向影响,教育对自我雇佣收入的作用远低于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从城镇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各自的影响因素来看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Cotton分解方法发现城乡工人个体禀赋差异解释了其中的25.41%...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建伟  周灵灵  
在梳理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动状况、特征以及主要问题,并对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涵义。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限制生育、最后向鼓励生育转变的四次重大调整。与人口政策调整相对应,中国人口结构在经历了1953-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创造了大量人口红利之后,出现了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现象,人口总抚养比于2011年开始回升,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总抚养比明显高于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且,部分年龄段性别比失衡严重,存在较大的"婚姻挤压"风险。这意味着,前期人口政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人口结构模型预测显示,中国人口规模的峰值大约出现在2023年前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将持续加重。这种变化会带来多方面挑战,需要政府采取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在促进人口平衡发展的同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伟德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 ,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