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5)
2023(5274)
2022(4454)
2021(4435)
2020(3570)
2019(8426)
2018(8307)
2017(14938)
2016(8137)
2015(9665)
2014(9644)
2013(9591)
2012(8998)
2011(8387)
2010(8283)
2009(7410)
2008(7516)
2007(6551)
2006(5818)
2005(5440)
作者
(22154)
(18354)
(18279)
(17591)
(11812)
(8850)
(8380)
(7194)
(7127)
(6699)
(6461)
(6133)
(5993)
(5946)
(5896)
(5646)
(5401)
(5304)
(5270)
(5221)
(4753)
(4353)
(4334)
(4289)
(4198)
(4057)
(4040)
(4022)
(3764)
(3687)
学科
(35422)
经济(35377)
管理(19987)
(17429)
中国(15631)
方法(14519)
数学(12988)
数学方法(12911)
(12726)
企业(12726)
(9986)
贸易(9976)
(9842)
(9523)
(8025)
(7839)
(6480)
银行(6477)
业经(6406)
(6274)
农业(6073)
(5969)
关系(5907)
(5650)
金融(5649)
(5520)
(5504)
环境(5418)
人口(5182)
(5171)
机构
大学(117287)
学院(116053)
(56436)
经济(55523)
研究(45539)
管理(39363)
中国(37320)
理学(32741)
理学院(32329)
管理学(31918)
管理学院(31695)
(26243)
(25575)
科学(24015)
(23056)
研究所(20570)
财经(20172)
中心(19814)
经济学(19568)
(18583)
北京(17695)
经济学院(17641)
(16824)
(16117)
(16027)
师范(15918)
(15221)
财经大学(15031)
科学院(13877)
(13494)
基金
项目(70078)
科学(55311)
研究(55138)
基金(51928)
(44977)
国家(44627)
科学基金(37340)
社会(36367)
社会科(34448)
社会科学(34442)
基金项目(26134)
教育(25777)
(23601)
资助(22175)
编号(21947)
自然(21203)
(20946)
自然科(20711)
自然科学(20706)
自然科学基金(20385)
成果(19014)
中国(18134)
(17363)
国家社会(16372)
重点(16117)
课题(15868)
(15574)
教育部(15341)
(14928)
大学(14517)
期刊
(63721)
经济(63721)
研究(42427)
中国(28099)
(19929)
教育(15925)
科学(15731)
管理(15695)
学报(14878)
(14273)
(11959)
金融(11959)
大学(11914)
经济研究(11435)
学学(10788)
财经(10609)
技术(10202)
农业(9917)
(9905)
(9361)
世界(8872)
国际(8865)
问题(8757)
业经(8391)
(6314)
图书(6020)
技术经济(5719)
(5653)
论坛(5653)
经济问题(5363)
共检索到189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新武  
一 理论背景 在人口转变中,就出生率、死亡率转变而言,国内的研究通常都以“阶段论”作为背景,这包括布莱克(C.P.Blacker)的五阶段论,汤普逊(W.S.Thompson)和诺特斯坦(F.W.Notestein)的三阶段论。而这里我们将以寇尔(A.J.Coale)的划分作为研究的理论背景。50年代,寇尔和胡佛(E.M.Hoover)根据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情况,并综合了各家的特点,认为人口转变大致经历五个阶段:①原始极(Primi—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红艳  
几年来,关于中国人口总量一直是社会上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户籍部门统计的数据等,采用人口增长分析技术,对当前的中国人口总量进行了分析和测算。1991年以来,对出生人口的统计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漏统。考虑到这些因素,到1999年底,中国人口总量应为12.57~12.67亿;以此推算,2000年人口普查时,总人口应在12.67~12.80亿之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桂文  李闯  
一国的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也是其人口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过程。由于二元经济转型与人口政策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也具有自身特点。二元经济转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使得中国人口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催生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路径,影响了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充分利用,并造成了老龄人口分布的城乡倒置;人口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促进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也对二元经济转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卫国  徐增标  吕明  
对多项目投资方案评选方法的深入探讨,分析了传统评选方法的不足并且加以改进。通过采用线性规划法进行选优取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伟德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 ,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雷  蔡国田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具公用性特征的资源,能源的供应保障状态始终是现代国家和地区人口发展的必要资源基础和充分物质条件。未来20-30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人口的增长将逼近峰值水平,全国人均财富的占有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必须面对来自国家自身资源环境基础脆弱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能源供应保障的安全。通过对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本文提出中国必须继续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国际化等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燕  郭良继  
中国人口基数过大 ,资源相对短缺 ,生态环境前景令人担忧。本文讨论了为解除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雷安  
一、人口转变理论及两类国家的一般历程 通常所说的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生产力革命是这次人口转变的前提和物质基础。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各主要西方国家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即工业革命),使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慧慧  施少华  
一、引言 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是西方新古典经济理论所一直不能圆满解释和解决的难题之一。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不仅为行为当事人带来收益并产生成本,还对其他人产生收益或成本。最常见的例子比如环境污染,企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不仅给该企业自身带来额外成本,还对企业的周边环境造成破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立新  蔡玉胜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总结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内在机理,除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诱致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则固化了二元结构的现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吕文学  葛飞  杨林峰  
本文对事关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首先就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涵义及其预防建设领域违规操作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探讨我国建筑业工程保证担保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建设领域进一步开展工程保证担保的改进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原新,王金营  
本文通过国际横向比较和中国人口发展的纵向比较,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分析人口零增长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已经进入人口低增长阶段,常把人口零增长作为人口发展的终极目标,很少关注老龄化与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关系。按中方案预测,2045年中国将经过人口零增长点,21世纪末期将有可能实现相对人口零增长域。同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升高,且与实现人口零增长域直接相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翟振武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通过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次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问题,中国提出了"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理论和构想,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开始孕育。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思想动摇、工作停滞和此后的人口继续快速增长等种种波折之后,人们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矛盾激增的过程中明确了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方向。最后,在"文革"期间,脆弱的国民经济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中国选择了一条主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转变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共同决定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谢东虹  吕利丹  
从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来说,人口转变经历了从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再到以人口迁移和流动为主导的变化过程。当死亡率和生育率均已下降到很低水平时,人口迁移和流动就自然而然地步入人口舞台的中央,成为影响人口形势的关键因素(顾宝昌,2010)。然而,经典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