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0)
2023(6420)
2022(4951)
2021(4683)
2020(3824)
2019(9017)
2018(8565)
2017(16986)
2016(8779)
2015(9858)
2014(9512)
2013(9819)
2012(9332)
2011(8542)
2010(8227)
2009(7601)
2008(7455)
2007(6316)
2006(5579)
2005(5221)
作者
(24003)
(20080)
(19984)
(19259)
(12644)
(9460)
(9067)
(7782)
(7629)
(7088)
(7023)
(6590)
(6580)
(6454)
(6336)
(6299)
(6087)
(5642)
(5641)
(5379)
(5222)
(4852)
(4725)
(4630)
(4532)
(4481)
(4298)
(3991)
(3979)
(3918)
学科
(49149)
经济(49112)
(22090)
管理(20864)
方法(19386)
数学(17614)
数学方法(17563)
中国(16830)
(16691)
企业(16691)
(11691)
业经(10815)
(10769)
贸易(10764)
(10568)
产业(10567)
地方(9164)
(9083)
(8628)
结构(7524)
农业(7518)
(7179)
(6999)
(6855)
银行(6849)
(6694)
(6502)
金融(6502)
(6499)
技术(6481)
机构
大学(130841)
学院(128712)
(70572)
经济(69823)
研究(52484)
管理(48458)
理学(41940)
理学院(41470)
管理学(41111)
管理学院(40859)
中国(40417)
(28278)
(28076)
科学(27412)
(25761)
经济学(24692)
研究所(23536)
财经(23078)
经济学院(22354)
中心(21812)
(21319)
(18744)
北京(18598)
(17612)
财经大学(17411)
(16534)
科学院(16302)
(15922)
师范(15798)
研究中心(15510)
基金
项目(86770)
科学(70757)
基金(66978)
研究(64809)
(58352)
国家(57989)
科学基金(49736)
社会(46322)
社会科(44322)
社会科学(44314)
基金项目(34593)
(29903)
自然(28810)
自然科(28182)
自然科学(28175)
教育(27834)
自然科学基金(27770)
资助(27606)
(26078)
编号(22951)
国家社会(21360)
(21279)
(21069)
中国(21021)
重点(19955)
教育部(18710)
成果(18364)
(18345)
发展(18177)
(17932)
期刊
(73962)
经济(73962)
研究(44518)
中国(24423)
(19388)
科学(18896)
管理(18761)
学报(16614)
(16084)
经济研究(14348)
大学(13410)
学学(12752)
财经(12409)
(11894)
金融(11894)
农业(11450)
(11096)
问题(10650)
(10529)
业经(10424)
世界(9958)
技术(9558)
国际(9329)
教育(8042)
技术经济(7384)
(7127)
统计(6704)
经济问题(6504)
(5881)
现代(5853)
共检索到193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原新  金牛  刘旭阳  
国内研究领域普遍存在对人口红利的误用和误判问题,主要是由于现有的人口红利概念过于模糊,判断标准相对静态。文章根据人口机会、国情现实和主导作用,廓清了基于人口机会的人口红利概念,并将人口红利划分为由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效应主导的数量型,由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主导的质量型,以及由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效应体现的配置型3种类型,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红利理论。基于理论建构,文章从人口机会和政策环境的转型过程重构了人口红利的动态机制,由此提出中国人口红利未消失和正处于转型期的判断,并认为其未来结构将以质量型人口红利为主导,数量型人口红利尚存但收获难度加大,配置型人口红利正在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在明确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以静止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以临界劳动年龄人口和临界就业人口为依据,定量分析"额外"就业劳动年龄人口所形成的人口红利。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在1982~1990年之间开启。与临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相比,2015年前后16~64岁"额外"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9 077.78万人的峰值。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条件下,中国劳动就业人口产生红利。与临界劳动就业人口规模相比,2010年前后16~64岁"额外"劳动就业人口达到14 346.66万人的峰值。2010~2015年人口红利开始下降,但2015年仍然有高达1.1亿人以上的"额外"就业人口红利,占实际就业人口的18.17%。在不同临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条件下,不同平均预期就业时间直接影响临界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由此产生16~64岁"额外"劳动年龄人口与"额外"劳动就业人口之间的差距。除了劳动年龄人口因受教育年限提高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外,年龄别就业率下降、提前退休或退出劳动力市场都会影响人口红利的获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伟  
供给侧结构性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增加劳动要素供给(TFR)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步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切入点,那我国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应该依赖TFR还是TFP呢?基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背景,本文测算了1979-2014年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估算了2016-2050年不同TFR方案和TFP方案下潜在增长率,进一步分析了未来我国跨越中等阶段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的下降,我国已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第二,TFR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但显著提高TFP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第三,我国将最早于2024年,最晚于2026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鹏  
本文通过运用Williamson扩展后的Leslie矩阵人口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不同年份我国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从而预测我国未来的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确立"人口红利期"的关闭时间。本文的结论为: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人口红利期"关闭时间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总和生育率有助于稳定未来的总人口抚养比。从而本文建议审慎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适当提高现有的总和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原新  高瑗  李竞博  
人口红利是建立在人口机会窗口上的经济学概念。收获人口红利的前提条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机会,充分必要条件是与人口机会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人口红利有数量型和质量型之分,前者以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后者以人力资本为基础,二者的周期必有重叠,收获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潜力更大且更具可持续性。依据人口发展规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高台期相伴,劳动力资源存量虽减但规模庞大,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人口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规模巨大且质量改善,收获数量型人口红利的人口机会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晟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人口红利"将很快转变为"人口负债",在我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将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储蓄率、国际收支变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开放经济体系正面临着储蓄与经常账户"双盈余"问题,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双缺口理论分析人口红利影响国际收支的路径,进而探讨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任福兵  郭强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转折点,这预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将很快到来。面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型短缺并存、老龄化和失业并存、高资产价格、国内分配体制失衡、国际分配体系不利等问题的挑战,急需制订战略性政策措施。通过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改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需求、多渠道加大劳动力供给,进而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的目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才利民  
对于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红利,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口红利分析框架,引入人力资本红利和就业红利两个概念,综合考量人力资源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依据分析框架,本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教育大发展,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本文认为,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这包括对教育、公共卫生及健康、就业及培训等,这些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洪敏  穆怀中  
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发现1990—2012年两大结构耦合度呈倒"U"型变化,由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趋向协调;两大系统内指标关联度不一,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第二产业关联度较大,而城镇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有较高关联;我国31省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中西分异规律,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可分成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低水平协调型四种类型,大部分省份为磨合型和拮抗型,且呈现梯度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