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1)
- 2023(15274)
- 2022(13129)
- 2021(12387)
- 2020(10250)
- 2019(23591)
- 2018(22927)
- 2017(43664)
- 2016(23751)
- 2015(26554)
- 2014(25962)
- 2013(25903)
- 2012(23682)
- 2011(21487)
- 2010(21007)
- 2009(19123)
- 2008(18500)
- 2007(15687)
- 2006(13533)
- 2005(11643)
- 学科
- 济(94734)
- 经济(94633)
- 管理(63308)
- 业(60398)
- 企(48097)
- 企业(48097)
- 方法(44957)
- 数学(39833)
- 数学方法(39466)
- 中国(27725)
- 农(25420)
- 学(21796)
- 财(21714)
- 业经(20022)
- 贸(20007)
- 贸易(19999)
- 易(19482)
- 地方(17789)
- 农业(17239)
- 制(15671)
- 环境(15487)
- 技术(14402)
- 和(14379)
- 银(13737)
- 理论(13701)
- 银行(13668)
- 融(13258)
- 金融(13256)
- 务(13091)
- 行(13084)
- 机构
- 大学(341238)
- 学院(336188)
- 济(137756)
- 经济(135137)
- 管理(131468)
- 研究(120390)
- 理学(115543)
- 理学院(114156)
- 管理学(112169)
- 管理学院(111594)
- 中国(87489)
- 科学(77184)
- 京(73301)
- 农(61919)
- 所(61428)
- 财(57926)
- 研究所(57068)
- 业大(55781)
- 中心(52578)
- 农业(49251)
- 财经(48151)
- 北京(46271)
- 江(45155)
- 经(44200)
- 范(44183)
- 师范(43668)
- 院(43461)
- 经济学(42198)
- 经济学院(38282)
- 州(36672)
- 基金
- 项目(242286)
- 科学(190046)
- 基金(178188)
- 研究(169595)
- 家(159308)
- 国家(158064)
- 科学基金(133940)
- 社会(108607)
- 社会科(103054)
- 社会科学(103026)
- 基金项目(95329)
- 省(91778)
- 自然(89283)
- 自然科(87257)
- 自然科学(87229)
- 自然科学基金(85683)
- 划(79421)
- 教育(76777)
- 资助(72832)
- 编号(66193)
- 重点(54683)
- 部(53537)
- 成果(52250)
- 发(51334)
- 创(50203)
- 创新(46974)
- 科研(46914)
- 国家社会(45714)
- 课题(45568)
- 计划(45472)
- 期刊
- 济(139949)
- 经济(139949)
- 研究(97473)
- 学报(62193)
- 中国(59296)
- 科学(55521)
- 农(55171)
- 大学(45762)
- 管理(45196)
- 学学(43396)
- 财(40448)
- 农业(38774)
- 教育(32219)
- 技术(25302)
- 融(24681)
- 金融(24681)
- 经济研究(24271)
- 财经(22932)
- 业经(21899)
- 业(20768)
- 经(19681)
- 问题(18808)
- 科技(17648)
- 图书(16596)
- 业大(16534)
- 版(16515)
- 资源(15867)
- 贸(15814)
- 技术经济(15613)
- 理论(15030)
共检索到472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岑俏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化流动,热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全国性集聚中心的存在。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影响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的因素同中有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的职工工资是城市吸引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共资源对省内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而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省外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这些发现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晨 樊杰 孙威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博 王冰伦 黄卓
中国人口流失问题已日趋常态化,如何有效均衡人力资源利用率与城市空间承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构建人口流失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空间视阈角度分析人口流失影响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表明:中心地区人口流失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呈短暂性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本地区人口流失的正向、负向影响并不稳定,这主要与地区经济基础条件相关;邻近地区城市等级和产业结构现阶段并不会显著带动中心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失,但其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加速中心地区人口流失的显著影响因素;同时邻近地区人口流失会同步带动中心地区的人口流失。
关键词:
人口流失 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贤宏 段学军 李慧 田方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从要素和资本投入推进转变为知识创新推进,人口文化素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我其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对实现各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从地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并依次呈现出高、中、低三级阶梯。②我国31省市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标准差、级差和基尼系数都是先略有缩小后扩大,表面整体差异将继续存在;人口文化素质重心在研究期间一直往地理中心方向移动,表明东北部与西南部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空间自相关性呈微弱波动起伏,表明宏观格局基本稳定。③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四类,分别是良好促进、严重制约、微弱促进和微弱制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美丽 李柏洲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人才 人才集聚 区位商 分位数回归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立华 成艾华
利用最近两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民族地区省际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同时以"推-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统一的计量模型分析了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民族地区在总体数量上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但有5个省区的人口净流入量始终为正;(2)民族地区流入人口主要来自中西部邻近省区,人口流出则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各省区人口流出的目的地不仅差别大而且变化也大;(3)影响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人口流动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希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对人口流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人口流动的政策演进及政策要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两次"人口流动自由—人口流动管制"变化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政策经历了"人口流动放开—人口流动管制—人口流动加快—人口流动深化"四个时期。从人口流动政策的周期变化规律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人口科学流动。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政策演进 政策要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明华 郝国彩
文章选取老龄化系数、老少比两个指标,首先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并按三区域进行结构分解;然后结合省际面板数据使用FGLS估计法实证检验了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层面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异明显但短期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现反复波动态势;长期来看,老龄化地区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2004年以后,中、西部省际间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东部呈收敛趋势,东部省际间差异对老龄化总体差异影响最大;总体上看,区域内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这说明老龄化总体差异主要是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戎
文章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基本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在作者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劳动力流动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文章指出,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跨地域的各族人口流动,并逐步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使各族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嵌入"到全国经济的结构中去,针对目前各地劳动力市场上少数民族农民工遇到的语言障碍和缺乏就业技能等实际问题,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助同时关注进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问题。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少数民族农民工 文化适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人口流动 齐普夫指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甬军 国庆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数量对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规模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且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市化 地区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永盛
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但是,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为探究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机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提出的10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区位因素是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口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固定资产的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具有负向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区域创新对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但其统计系数比较小,目前对人口的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比较弱;...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空间面板数据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一鸣 杨静萱 刘青
文章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公布的全国和各省份数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七普”数据中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量的格局变化。研究发现:尽管“七普”数据仍然显示出“东南高、西北低”的人口分布特征,但是内在空间结构产生了新现象,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基础上正在形成包括成渝城市群、西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新生城市群,中心城市也在快速成长;通过对比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东北地区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人口收缩型城市,而广州市、深圳市和成都市人口增量迁入势头迅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内陆城市群则需要持续关注人口“虹吸效应”潜在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尹上岗 王晨歌 马志飞 李在军
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分析中国335个地级单元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流入地区的社会因素和流动因素3个方面分析对医保参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空间格局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格局,高参保率地区主要沿陇海铁路线分布,低参保率地区聚集于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市。(2)地级单元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整体呈现空间集聚形态;参保率热点区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3)工资水平、户口性质、单位性质、职业类型、从业结构、医疗资源和流入地区对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影响显著,但对不同地区医保参保率的影响度存在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