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8)
- 2023(10190)
- 2022(8691)
- 2021(8290)
- 2020(7136)
- 2019(16634)
- 2018(16157)
- 2017(30843)
- 2016(16889)
- 2015(19140)
- 2014(19120)
- 2013(19334)
- 2012(18374)
- 2011(16757)
- 2010(16648)
- 2009(15487)
- 2008(15583)
- 2007(13828)
- 2006(11714)
- 2005(10706)
- 学科
- 济(74561)
- 经济(74493)
- 管理(41866)
- 业(41619)
- 方法(36119)
- 数学(32771)
- 数学方法(32499)
- 企(31479)
- 企业(31479)
- 中国(22881)
- 农(19417)
- 财(17781)
- 学(17148)
- 贸(16274)
- 贸易(16269)
- 易(15864)
- 制(13726)
- 业经(12995)
- 地方(12979)
- 农业(12797)
- 银(11850)
- 银行(11815)
- 融(11389)
- 金融(11387)
- 行(11349)
- 和(10611)
- 环境(10600)
- 务(10533)
- 财务(10512)
- 财务管理(10484)
- 机构
- 大学(253471)
- 学院(248447)
- 济(110109)
- 经济(108057)
- 研究(95113)
- 管理(89813)
- 理学(77727)
- 理学院(76654)
- 管理学(75276)
- 管理学院(74798)
- 中国(71785)
- 科学(58933)
- 京(55143)
- 所(50149)
- 财(48263)
- 农(46484)
- 研究所(46082)
- 中心(41974)
- 财经(39257)
- 业大(38258)
- 农业(37051)
- 经济学(36172)
- 经(35950)
- 北京(35236)
- 江(35230)
- 院(33970)
- 范(33354)
- 师范(33027)
- 经济学院(32822)
- 科学院(29493)
- 基金
- 项目(168119)
- 科学(132579)
- 基金(125834)
- 研究(117064)
- 家(112524)
- 国家(111734)
- 科学基金(93672)
- 社会(76208)
- 社会科(72384)
- 社会科学(72365)
- 基金项目(66262)
- 自然(61449)
- 省(61241)
- 自然科(60066)
- 自然科学(60046)
- 自然科学基金(59025)
- 划(54235)
- 教育(53166)
- 资助(52376)
- 编号(44338)
- 重点(38980)
- 部(38973)
- 成果(36333)
- 发(36262)
- 创(33957)
- 国家社会(33198)
- 科研(33028)
- 教育部(32793)
- 中国(32597)
- 创新(32067)
共检索到364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旭光,王远林
文章借鉴区域经济收敛性理论,利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运用经济计量学中的横截面回归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与经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64-1992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比较弱的条件收敛性;1992-2003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则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散现象。
关键词:
人口 空间分布 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琳 张宝学 王丙参
文章从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口结构四个维度构建人口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保序时空PCA评价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7—2021年的人口质量发展水平及地区间的差异进行评价和聚类。在此基础上,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对全国总体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口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之间人口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人口质量最高,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较低但近年来进步较大。长期来看,人口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中国人口质量呈稳定发展的趋势。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总体的人口质量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但东北地区不存在σ收敛;且全国总体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建辉 李钢
基于最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以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口素质的替代变量并研究了近30年来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总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有较强影响。区分受教育程度看,高端人口受总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强,其还受高等教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中端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的现象。此外,近30年来,低端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态势在持续加剧,其他类型人口则在趋于均衡,并且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衡。
关键词:
人口素质 空间分布 均衡 受教育程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周燕
以中国1990~2010年地市区域一级为样本,纳入空间效应探讨了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的趋势、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经济聚集远超前于人口集中,但其中,中西部属于人口集中超前于经济聚集区域,东部属于经济聚集超前于人口集中区域。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一致性存在较强空间聚集和空间依赖,当控制了经济水平和结构变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性不仅受物质和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和区位条件的影响,而且还与邻近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状况存在较强相关性。相同影响因素在解释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性时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若忽视空间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影响因素,容易造成低估市场机制而高估政府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口集中 经济聚集 分布一致 空间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
人才 相对增长速度 空间变动 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毛新雅 翟振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迁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流向东部发达省份。文章运用新古典模型,使用1980~2010年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过去30年间中国区域人均GD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态势,省际人口净迁移对区域增长收敛起着促进作用,但力度很小;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人口净迁移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但人口净迁出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流迁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制约了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西部开发 区域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
本文试图对人口分布与再分布问题作一些实证性和方法论探索。在给出中国人口经纬向分布之后,引入人口(中位)中心指标,用以刻划人口分布状况和再分布过程,并探讨人口中心分析在中观和微观研究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楠 林宗坚 王钦敏 朱红春
运用灰色理论对我国各个省市未来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并应用GIS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做出预测。研究认为,从2005年到2020年中: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始终保持与周围省市人口密度的高高关联关系,围绕这些省市的省份区域形成了相对人口聚集区域,西部许多省份及东北几省与周围的省份人口密度是维持着低低关联模式。广东省始终保持与周围省市人口密度的高高关联关系,即本省只是单独形成了一个聚集点。2014年是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动较大的时期。
关键词:
GIS 空间分析 人口预测 灰色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敬之
一、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中国有10亿人口,主要偏集在东南近海各省,例如东南近海1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只占全国的13.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0%以上。中国北部的13个省(区)、市(东北、华北、西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27%,其余南方17个省、市、区,面积只占全国的40%,而人口占73%以上。如果从黑龙江省漠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50%,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0%以上,线以西面积约占50%,而人口所占比重却不到1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博 金淑婷 陈兴鹏 石培基 庞家幸 达福文
依据中国1982—2010年四次分县(区)人口普查数据,借助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重心曲线、空间分布图系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位移距离变化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东北—西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不断集聚趋势,西北—东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则呈现出分散趋势。(2)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总体呈缓慢缩小趋势,但省内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和地级行政单元内的空间分布差异却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3)人口分布密度变化重心曲线呈"波浪"形,有西北向东南方向人口密度逐步由稀疏趋于稠密的趋势;基于分布图系、人口重心曲线将人口密度变化区域划分为无人区、极端稀疏区、相对稀疏区、中等分布区、低度密集区、中度密集区、高度密集区、极端密集区8大类型区,整个研究阶段八大类型区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及人口数量变化较为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华军 何礼伟 杨骞
基于1989~201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少比两种指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利用GIS绘制的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少比的分布图直观地展示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低而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的梯度分布态势。第二,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波动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我国老龄人口分布总体差距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地区差距亦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并出现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刘姝伶
文章提出了经济分布基准下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测度指标,并依据相关经济理论设计了基于Matlab的空间模拟与估算方法。选取89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作为节点,对中国2005~2012年的人口与经济分布进行空间模拟,反推得到的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与统计值总体吻合。以此为基础的估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国以经济分布为基准的人口分布均衡度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同期人口与经济重心距离趋于缩小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部分参数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研究期内全国的人口与经济都处于集聚化发展趋势中,因此建议进一步扫除人口与其他要素的流动阻碍,通过集聚来实现人口与经济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分布均衡。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经济分布 均衡度 空间模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