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0)
2023(7935)
2022(6807)
2021(6513)
2020(5738)
2019(13613)
2018(13259)
2017(25236)
2016(13828)
2015(16121)
2014(16099)
2013(16385)
2012(15555)
2011(14285)
2010(14099)
2009(13290)
2008(13426)
2007(11941)
2006(10149)
2005(9245)
作者
(41253)
(34762)
(34622)
(33305)
(22116)
(16742)
(15925)
(13690)
(13057)
(12239)
(11977)
(11568)
(11091)
(11076)
(10953)
(10929)
(10586)
(10283)
(10039)
(9956)
(8679)
(8597)
(8439)
(7922)
(7914)
(7836)
(7635)
(7489)
(7056)
(6995)
学科
(64312)
经济(64253)
管理(34140)
(33719)
方法(31775)
数学(29074)
数学方法(28884)
(24887)
企业(24887)
中国(20534)
(17125)
(14847)
贸易(14842)
(14589)
(14503)
(13054)
(11391)
农业(11221)
地方(10800)
业经(10782)
(9658)
银行(9637)
(9266)
(9229)
金融(9227)
(9086)
环境(8849)
(8186)
(8164)
财务(8147)
机构
大学(210911)
学院(206100)
(95654)
经济(94044)
研究(78392)
管理(75973)
理学(65526)
理学院(64718)
管理学(63675)
管理学院(63279)
中国(59772)
科学(46678)
(45562)
(41071)
(40958)
研究所(37507)
(37218)
中心(34874)
财经(33438)
经济学(31782)
(30595)
业大(30455)
农业(29633)
北京(29492)
(29121)
经济学院(28876)
(27469)
(27106)
师范(26860)
财经大学(24896)
基金
项目(136229)
科学(107150)
基金(101615)
研究(97413)
(89711)
国家(89063)
科学基金(74613)
社会(63828)
社会科(60562)
社会科学(60544)
基金项目(53139)
(49304)
自然(47223)
自然科(46142)
自然科学(46126)
自然科学基金(45348)
教育(44390)
(43309)
资助(42807)
编号(37608)
(32396)
重点(31382)
成果(31100)
(29839)
中国(27932)
国家社会(27820)
教育部(27544)
(27408)
科研(26756)
课题(26102)
期刊
(99417)
经济(99417)
研究(63463)
中国(38778)
学报(34054)
(33013)
科学(32127)
(31043)
大学(25196)
管理(25179)
学学(23754)
农业(22526)
(17913)
金融(17913)
经济研究(17630)
教育(17209)
财经(17054)
技术(16018)
(14796)
问题(14132)
业经(13878)
(13816)
(13428)
世界(12217)
国际(11993)
统计(11118)
技术经济(10974)
(9907)
资源(9794)
(9402)
共检索到304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旋  
在对初婚的研究中,以往多用初婚总数、初婚比例、初婚率和总和初婚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分别描述了初婚的规模、构成、强度等特征,是分析初婚状况的重要指标,但以这些指标反映较长时期的初婚状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需引入等初婚率年龄指标,并据此构造出初婚率等水平图,以便更深入地分析人口的历史初婚状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友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毛中根  孙武福  洪涛  
老龄化对老龄人口自身消费将产生影响;老龄化通过影响储蓄率、劳动供给、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将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显著,收入越低的地方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老年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比较显示: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不显著;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老年负担率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比较微弱。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中部、西部、东部;老年负担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东部、中部、西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本文针对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的矛盾 ,对老年人口规模与人口老龄化关系 ,提高目前生育率的结果 ,抚养比的实质内容 ,“四二一”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人口总量控制与人口年龄结构调整双方矛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明确提出了总量第一、结构第二的观点和论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才多多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仅到1982年上半年)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及1988年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凤飞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分析中国人口的新态势和新特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1990~2020年的初婚推迟水平和趋势。研究表明,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均在推迟,且近年来推迟加速,但终身不婚率依然很低,中国婚姻正在步入晚婚普婚模式。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婚推迟路径,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先行的超前推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婚姻的可取性、可行性、可获得性对于婚姻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初婚还存在继续推迟的空间,但短期内普婚的特征不会改变。初婚决定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认识到初婚推迟背后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中国农村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婚风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武玉英,蒋正华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口同期组规模变化对人口动态系统(如人口增长及年龄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影响。当不同规模的同期组人口进入不同的年龄阶段时,对物质及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改变。决策者在提供幼儿护理、学校教育、就业、住房、计划生育、老年人护理等服务时,必须考虑到各年龄阶段的同期组规模变化。这些需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连霞  吴开亚  
文章采用剩余预期寿命、实际老龄依赖比等动态年龄指标,通过生命表测度老年人口与老龄化,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分析199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与采用固定年龄方法测算的老龄化结果比较。研究表明,动态年龄测算的老龄化程度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均趋于下降,空间格局经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以重庆市等为中心圈层模式的转变过程;而固定年龄度量的老龄化程度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则趋于上升,空间格局主要呈东西分异。相比而言,动态年龄指标测度的老龄化更符合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反映老龄化的本质特征,揭示老龄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特征,进而有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策略积极应对老龄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邬沧萍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资料是考察我国人口再生产以及安排好十亿人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数据之一。对于历史上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口统计资料残缺不全的部分,利用这次人口年龄结构资料作回顾性的估计推算,并进行一些修正和补缺也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十亿人口在同一时点统计出的年龄结构,必然具有它的世界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旭光,王远林  
文章借鉴区域经济收敛性理论,利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运用经济计量学中的横截面回归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与经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64-1992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比较弱的条件收敛性;1992-2003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则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散现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祁祥  朱南军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人的国家,这将给养老、护理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