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27)
2023(13043)
2022(11397)
2021(11075)
2020(9249)
2019(21929)
2018(21795)
2017(42215)
2016(22653)
2015(25882)
2014(25770)
2013(25503)
2012(23218)
2011(21091)
2010(20993)
2009(19151)
2008(18534)
2007(15873)
2006(13714)
2005(12146)
作者
(64537)
(53434)
(53131)
(50614)
(34116)
(25554)
(24102)
(21138)
(20377)
(18957)
(18198)
(18029)
(16950)
(16778)
(16553)
(16288)
(15844)
(15636)
(15164)
(15147)
(13149)
(13110)
(12816)
(12087)
(11868)
(11819)
(11725)
(11484)
(10657)
(10433)
学科
(94795)
经济(94697)
管理(61804)
(58542)
(48262)
企业(48262)
方法(46958)
数学(41573)
数学方法(40895)
中国(27066)
(23603)
(19998)
业经(19298)
(19180)
(19111)
贸易(19100)
(18640)
地方(16665)
(15859)
理论(15608)
农业(15552)
(14756)
环境(13787)
技术(13749)
(13482)
银行(13446)
(12946)
金融(12944)
(12878)
(12691)
机构
大学(323378)
学院(319702)
(133146)
经济(130527)
管理(129126)
理学(112673)
理学院(111456)
研究(110566)
管理学(109354)
管理学院(108798)
中国(82689)
(69943)
科学(67215)
(56716)
(55359)
研究所(50740)
中心(48964)
(48125)
财经(46558)
业大(46409)
北京(45073)
(43160)
(42587)
(42016)
师范(41677)
经济学(40259)
(40004)
农业(37739)
经济学院(36297)
(35524)
基金
项目(221702)
科学(174943)
基金(162684)
研究(161835)
(141970)
国家(140881)
科学基金(121102)
社会(102198)
社会科(96940)
社会科学(96912)
基金项目(85651)
(83330)
自然(79171)
自然科(77416)
自然科学(77401)
自然科学基金(76007)
教育(74598)
(71418)
资助(68856)
编号(65213)
成果(52879)
(49873)
重点(49332)
(46552)
(45662)
课题(44757)
教育部(43021)
创新(42628)
国家社会(42375)
科研(42297)
期刊
(138878)
经济(138878)
研究(96277)
中国(58414)
学报(48694)
管理(47735)
科学(47053)
(43206)
(40208)
大学(37319)
教育(35639)
学学(34915)
农业(30912)
技术(28456)
(24755)
金融(24755)
经济研究(23706)
财经(22114)
业经(21167)
(18953)
问题(17935)
图书(17108)
(16962)
技术经济(16088)
理论(15396)
统计(15387)
(15337)
科技(15214)
世界(14862)
资源(14182)
共检索到461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江莎  
文章参照已有死亡模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探究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离散趋势的转变规律,阐明其与生育水平转变的主要差异,以揭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的实质性转变进程。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在2005年以前相对稳定:既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也滞后于中国生育水平的转变进程。2005年以后,中国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迅速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反映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在生育时间上的多样化转变。这表明中国的生育水平降至低生育水平约10年后,生育模式才基本达成与低生育水平的实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江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颖润  周鑫  陈思敏  肖宇慧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口问题已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过快转变为人口结构失衡。文章在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分布失衡现状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耦合模型,解析1982—2020年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态势以及人口系统内部失衡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人口结构失衡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发展态势;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9年之前快速上升,在2009年之后保持平稳;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先加剧后减缓,2009年达到峰值,人口年龄失衡和分布结构失衡愈演愈烈。(2)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协调度为优质协调类型,在2010年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说明2010年后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和人口分布结构失衡比较一致。(3)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耦合度从负向转向正向,2010年之后保持稳定。这说明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失衡的相互影响力在加剧。2010年之后人口系统耦合度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比开始快速下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静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国长期人口增长将低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中国还将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教育行业仍有发展空间,"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但结构逐年老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尚在开放,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关闭。由于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情况严重,中国并不具备获取人口红利所必需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在2013年后转正为负。2027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过程对中国的税收制度、产业结构和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第二阶段,2023...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兴造  庞飞宇  
为了寻找更好人口预测方法,经济领域常用的自回归模型创新式的被应用到中国的人口预测中。通过结果预测结果分析,易知自回归的预测效果相当不错。进一步探索人口的预测理论,精典的logistic离散模型被用来和自回归模型做对比。由于自回归模型和logistic离散模型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对两者在建模原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且对两个模型理论进行了推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原新  
中国只用了1/4个世纪就实现了生。育率由高向低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构成了人口控制的主体,政府的生育政策和执行手段始终是左右人口走势的根本因素。本文在回顾50年来人口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未来生育政策可能的调整方式,设计了三种生育率变动方案,推演各自的人口学后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夏乐平  
本文研究中国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趋势。为此目的,本文对1979~2001年各生育调查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四普、五普的回推数据,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中的出生数据和公安部户籍中的出生登记也作为比较对象。鉴于材料中的矛盾,本文就分析教育部部门统计中的各种和出生数据有间接关系的记载、讨论它们内在的口径问题和它们所涉及到的工作程序问题。本文在这一基础上用小学在校学龄儿童年龄分组的数据来估计中国1979~1997年的生育水平和其他资料的可靠性。分析暗示出生数据漏报问题普偏存在,自教育数据算出来的生育数据比许多其他资料高。虽然如此,但自1996年以来比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字低。结果同时表明,中国1992年以来确实达到了低生育水平。根据教育统计资料计算的1997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佩佩  马云艳  
文章基于1981~2010年的中国人口数据,构建了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Gramer分解定理,将原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成分和平稳的零均值误差成分。对于确定趋势部分得到中国人口增长与时间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对于误差部分建立了ARMA(2,1)模型,把这两部分相加便得到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模型。从而,通过构建的长期趋势模型,计算出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将会逐渐减小,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中国人口数量将呈现出递减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米海杰  王晓军  
文章利用1950~2018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研究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随机死亡率模型,度量中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长寿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1950~1981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死亡率降低速度随年龄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且性别间的差异较小。(2)1981~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平稳下降,0岁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大幅提高,15~59岁男性人口死亡率降低明显减速,导致平均预期寿命逐渐低于女性。(3)2005~2015年人口粗死亡率上升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年龄别死亡率仍保持下降趋势,且60岁及以上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前两阶段显著提升。(4)在人口死亡率预测方面,稳健模型考虑了死亡率变动趋势,提高了长期预测的合理性。(5)在长寿风险度量方面,稳健模型具有较低的模型风险,对长寿风险的度量更加保守,能够为养老金体系留存更充足的风险资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文章利用样条基将中国人口观测数据转化为函数,从函数视角系统地探究了人口分布特征与动态规律。研究发现:中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人口数量不平衡将会长期存在,整体趋于稳定,中国城镇人口在快速发展后增速放缓。中国各省份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差异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性大。广东常住人口增速排名稳居第一,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很快;山东受计划生育影响最为明显;北京和上海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四川、河南、广西等省份人口回流趋势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21世纪中国人口具有一些明显变动和发展趋势,驾驶这些趋势促进现代化建设,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选择。关于下一个世纪前十年生育率要不要恢复到更替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激励机制和旨在提高教育劳动生产率的改革,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截流”与“分流”,开发中西部的人才战略等问题,作者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和改革的思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独立的见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玉鸣  
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法,对中国人口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演变满足赫斯特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人口增长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人口总数将继续持续增长,这种研究结论与中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金菊  
教育过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的目的是考察中国近20年来教育过度现象的趋势和差异。中国教育过度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从1990年的7.24%,到2000年的12.26%,再增加到2010年的28.16%,后十年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前十年。不同群体的教育过度率也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差异不断扩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过度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中国教育过度的迅速增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各类中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形成了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水平的"教育过度"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杜鹏  
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人口已达11.6亿人;1991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超过1亿。 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学者们还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进行了一些分析。第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20152100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2029年左右迎来峰值,此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攀升,于2053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21世纪前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