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63)
2023(15848)
2022(13615)
2021(12830)
2020(10533)
2019(24255)
2018(23912)
2017(45826)
2016(24623)
2015(27431)
2014(27488)
2013(27515)
2012(25463)
2011(23197)
2010(23027)
2009(21249)
2008(20514)
2007(17762)
2006(15686)
2005(14151)
作者
(71835)
(59885)
(59188)
(56834)
(38196)
(28677)
(26913)
(23478)
(22690)
(21206)
(20617)
(20186)
(19068)
(19046)
(18622)
(18521)
(17708)
(17241)
(17036)
(17005)
(14830)
(14728)
(14252)
(13651)
(13412)
(13329)
(13139)
(12835)
(12057)
(11774)
学科
(118247)
经济(118132)
管理(67451)
(62642)
(50025)
企业(50025)
方法(47808)
数学(42018)
数学方法(41633)
中国(31235)
(27297)
地方(26007)
(25063)
(24125)
业经(22901)
(19974)
贸易(19963)
(19373)
农业(18828)
(18672)
环境(17156)
(16632)
(16105)
金融(16103)
(15904)
地方经济(15903)
银行(15861)
理论(15628)
(15240)
技术(14507)
机构
大学(360323)
学院(355317)
(155580)
经济(152613)
管理(137572)
研究(130023)
理学(119215)
理学院(117798)
管理学(115933)
管理学院(115278)
中国(96074)
科学(78649)
(77430)
(67765)
(65940)
研究所(60348)
中心(56299)
(55908)
财经(54958)
业大(50959)
(50174)
(49691)
北京(49535)
经济学(48922)
(47126)
(47038)
师范(46714)
经济学院(43874)
农业(43740)
财经大学(41029)
基金
项目(243409)
科学(192284)
基金(179362)
研究(176656)
(157356)
国家(156137)
科学基金(133152)
社会(114431)
社会科(108557)
社会科学(108529)
基金项目(94595)
(91312)
自然(85458)
自然科(83447)
自然科学(83428)
自然科学基金(81964)
教育(79556)
(78172)
资助(73944)
编号(69438)
成果(56759)
(54802)
重点(54710)
(53003)
(49749)
国家社会(48352)
课题(48120)
教育部(47016)
创新(46598)
科研(46281)
期刊
(170857)
经济(170857)
研究(111458)
中国(65651)
学报(56929)
科学(54001)
管理(50845)
(50625)
(49560)
大学(42990)
学学(40540)
农业(35538)
教育(34970)
(29970)
金融(29970)
经济研究(29000)
技术(28962)
财经(27707)
业经(24379)
(23889)
问题(22232)
(18642)
技术经济(18303)
(18252)
世界(17451)
图书(16537)
理论(16438)
科技(16385)
资源(16254)
国际(16018)
共检索到525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毛新雅  翟振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迁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流向东部发达省份。文章运用新古典模型,使用1980~2010年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过去30年间中国区域人均GD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态势,省际人口净迁移对区域增长收敛起着促进作用,但力度很小;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人口净迁移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但人口净迁出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流迁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制约了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阳  
人口迁移是否能够加速经济收敛,主要是由迁移人口对工资率的敏感程度决定的;对工资率越敏感,则意味着由人口迁移作用的收敛速度就越快。文章考察了我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同时验证了人口迁移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仲勇  杨华  王丽红  
采用我国农村1992—2003年分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作为数据基础,以1992年农村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初始变量,筛选出科技水平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和生产要素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拟合绝对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α-收敛模型,检验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省际之间经济并不存在绝对收敛,即落后省份经济的增长并不比发达省份增长快;但是存在条件收敛,即在控制了稳态的决定因素之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差距缩小;在影响条件收敛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对我国农村经济条件收敛的贡献最大。该...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乔宁宁  王新雅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焕英  石磊  
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说明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必要性,系统的讨论了在层次数据分析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各城市发展水平等级内部收敛性及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并与传统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比对,发现在具有层次数据结构的分析中,多水平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OLS估计,同时所得结论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江  张馨之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最后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晨峰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探讨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中国经济区域的条件收敛得到了学者的普遍支持,并且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区域间存在着更强的收敛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少甫  陈哲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Barro和Sala-i-Martin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为基础,分析中国及其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省际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15年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东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负效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和技术溢出趋于饱和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又因人才严重流失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有利于人口流动合理科学的进行,使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雷  李坤望  
本文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增长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成员国人均收入的收敛趋势的检验,本文发现不同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结构对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北-北”模式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收敛趋势;“南-南”型区域组织建立之后,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发散趋势;而“南-北”型一体化组织对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分析各类一体化组织的增长效应, 还有助于预测不同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景,并对一体化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李连友  苏静  
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代价等4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采用PS收敛模型就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及其动态转移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不存在收敛性,但是存在5个收敛俱乐部,且各收敛俱乐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对转移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