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6)
2023(7353)
2022(5685)
2021(5365)
2020(4333)
2019(9847)
2018(9709)
2017(18103)
2016(9613)
2015(11036)
2014(10980)
2013(10782)
2012(9746)
2011(8883)
2010(8603)
2009(8066)
2008(7992)
2007(6856)
2006(6148)
2005(5904)
作者
(26554)
(22257)
(22076)
(21226)
(14290)
(10509)
(9999)
(8671)
(8628)
(7742)
(7694)
(7425)
(7242)
(7079)
(7066)
(6958)
(6633)
(6361)
(6324)
(5967)
(5661)
(5316)
(5247)
(5079)
(5067)
(4930)
(4882)
(4613)
(4450)
(4426)
学科
(46883)
经济(46833)
管理(23764)
(23448)
中国(19493)
方法(18231)
(16670)
企业(16670)
数学(16549)
数学方法(16476)
(13644)
(10760)
贸易(10753)
(10564)
业经(9802)
农业(8908)
(8853)
(8598)
(8356)
地方(7796)
(7773)
银行(7768)
(7560)
(7425)
金融(7424)
(7292)
发展(7017)
(7009)
关系(6945)
(6541)
机构
大学(142350)
学院(138410)
(70095)
经济(69140)
研究(56311)
管理(50526)
中国(44536)
理学(43335)
理学院(42809)
管理学(42171)
管理学院(41907)
(31402)
科学(30049)
(29643)
(28008)
研究所(25438)
经济学(24141)
中心(24022)
财经(24004)
(22302)
经济学院(21762)
(20811)
北京(20694)
(19965)
(18746)
(18627)
师范(18493)
财经大学(18080)
科学院(17141)
业大(16804)
基金
项目(91710)
科学(74404)
基金(71087)
研究(68076)
(62501)
国家(62057)
科学基金(52932)
社会(48056)
社会科(45626)
社会科学(45619)
基金项目(36248)
自然(31566)
自然科(30919)
自然科学(30913)
自然科学基金(30437)
教育(30337)
(30304)
资助(29192)
(27402)
编号(25056)
(22452)
国家社会(22106)
中国(21789)
重点(20861)
成果(20806)
(20381)
教育部(19714)
(18543)
人文(18326)
大学(17804)
期刊
(76019)
经济(76019)
研究(48097)
中国(29875)
科学(20814)
(20653)
(20520)
管理(20257)
学报(19422)
大学(15596)
(14899)
金融(14899)
学学(14506)
农业(14097)
经济研究(13990)
教育(12659)
财经(12515)
(10987)
(10874)
问题(10792)
世界(10762)
国际(10339)
技术(10211)
业经(10091)
(8453)
统计(6919)
技术经济(6818)
现代(6417)
经济问题(6348)
资源(6178)
共检索到216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江滨  李郇  
以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进的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了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流步伐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乔晓春,陈卫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经历了从加速到减缓的过程,与此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1999年建国50周年之际,中国跨入了老年型杜会。世纪的转折伴随着人口问题的转折,而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本文考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和现状,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对未来50年中国人口变化进行了预测,描述和分析了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晓玲  李朝鹏  方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深入探究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互动机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城镇化与空气污染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空气污染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空气污染对城镇化的影响和空气污染治理四个方面对相关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就EKC曲线研判、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作用路径等极具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剖析了不同研究出现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指出应从夯实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城市发展系统、加强案例对比分析等方向入手,系统揭示城镇化与空气污染交互胁迫的耦合关系,探寻空气污染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最优路径,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加来  周慧  周泽林  
全面梳理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反思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科学展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主要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加速发展期和基本成熟期三个主要阶段;城镇化在激发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不断增强、促进国民收入持续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城市高房价泡沫、居民幸福感降低、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伴随居民自由流动而出现的独有的农民工现象,以及产业创新对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支撑力不足也需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将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由"单个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到"城市域"的转变;海绵城市、卫星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型城市类型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政策指导城乡一体化实践,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完善,制度创新激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开始融为一体。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辜胜阻,刘传江  
本文从农村发展与人口流动、城镇化(包括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野,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乡城、乡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提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渠道、流动机制、制度创新、宏观调控、据点——网络二元城镇化及其非平衡布局、一县一市型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等10个方面的对策思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1990年夏季人口专家研讨会的第二项议题是进行关于人口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对90年代人口学研究展望的讨论。讨论的目的一是如何使人口科学工作更好地为控制人口增长服务,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服务;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人口学会和国家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在协调、推动人口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抛砖引玉,便于大家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冒小栋  刘琼芳  
本文基于1996-2011年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时期人口城镇化率的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然后利用计量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城镇化相邻区域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对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模型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差异;另外相邻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桂江丰  马力  姜卫平  王钦池  张许颖  陈佳鹏  王军平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宝  
基于周一星修正的1982—2000年城镇化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依据所构建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模型,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了1982—2005年研究期内不同时段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城镇化差异变动情况。主要从城镇人口的相对增长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各省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差异,按时段将之落实到地图上,并将所有的省级行政单元划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其对应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最后,简单地说明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四种类型的转换过程或阶段转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肖金成  刘保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始于开放、兴于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进程反过来也倒逼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是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一明一暗"两条逻辑主线: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镇化的"明线",中国的城镇化几乎持续推动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动,是一个不断"破"的过程;城镇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改革这条"暗线",是一个持续"立"的过程。回顾40年中国城镇化之路,经验包括:经济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放开人口乡城流动是关键,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平衡城乡关系有效维持了人口大规模乡城流动中的秩序,土地制度的特殊安排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秘密",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管制以及从区域层面的空间优化保证了城乡空间健康发展,行政建制和区划改革也提供了有效保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走好自己的路,还能为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文章在定量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量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且各年龄段不同消费类别的城乡差异明显。假设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0~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在总量层面上影响不大;在消费结构层面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对医疗保健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的扩张。在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拟情景下,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均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