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55)
2023(14488)
2022(12169)
2021(11545)
2020(9399)
2019(21979)
2018(21743)
2017(41660)
2016(22653)
2015(25540)
2014(25577)
2013(25318)
2012(23061)
2011(20833)
2010(20586)
2009(18792)
2008(18237)
2007(15652)
2006(13646)
2005(12185)
作者
(64719)
(53763)
(53293)
(50980)
(34453)
(25681)
(24243)
(21232)
(20514)
(19032)
(18326)
(18263)
(16937)
(16850)
(16608)
(16507)
(16034)
(15692)
(15374)
(15183)
(13186)
(13180)
(12867)
(12141)
(11951)
(11930)
(11737)
(11685)
(10734)
(10632)
学科
(96838)
经济(96734)
管理(60776)
(57536)
(45272)
企业(45272)
方法(41923)
数学(36783)
数学方法(36454)
中国(30635)
(26198)
地方(21337)
业经(20722)
(20477)
(19521)
(18206)
贸易(18196)
农业(17743)
(17681)
(16296)
环境(15038)
(14170)
理论(14040)
(13757)
银行(13721)
(13443)
金融(13441)
(13252)
技术(13229)
(13159)
机构
大学(324568)
学院(319961)
(134432)
经济(131713)
管理(126458)
研究(114399)
理学(109942)
理学院(108638)
管理学(106895)
管理学院(106323)
中国(84391)
(70779)
科学(69910)
(57372)
(57054)
研究所(52408)
(50217)
中心(50159)
财经(47119)
业大(46630)
北京(45201)
(43838)
(43818)
师范(43489)
(43137)
经济学(41604)
(41482)
农业(39323)
经济学院(37613)
(36143)
基金
项目(224032)
科学(177220)
基金(164876)
研究(163919)
(144170)
国家(143040)
科学基金(122637)
社会(105555)
社会科(100017)
社会科学(99992)
基金项目(87794)
(83426)
自然(78745)
自然科(76957)
自然科学(76941)
自然科学基金(75556)
教育(73915)
(71852)
资助(67306)
编号(65460)
成果(53177)
(50230)
重点(50013)
(48279)
(45757)
课题(44942)
国家社会(44421)
教育部(43227)
创新(42824)
科研(42498)
期刊
(142644)
经济(142644)
研究(98963)
中国(58537)
学报(50030)
科学(48290)
(46129)
管理(45090)
(40338)
大学(38018)
学学(35590)
教育(33978)
农业(32538)
(26070)
金融(26070)
技术(25725)
经济研究(23679)
财经(22661)
业经(21727)
问题(20560)
(19488)
(17358)
图书(17114)
(15366)
科技(15159)
资源(15123)
技术经济(15089)
世界(14964)
理论(14916)
现代(14789)
共检索到463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甬军  国庆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数量对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规模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且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家强  
本文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约束机制及适度进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中国未来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区域选择必须做到均衡与非均衡的统一,并坚持适度增长这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志强  卿姗姗  邓睿  庞容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城市化增长率在逐年降低,而土地城市化增长率几乎保持稳定,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人口城市化增长速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为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东北最慢;85%的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2-2007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国城市普通存在,2007-2012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呈进一步扩散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明华  郝国彩  
文章选取老龄化系数、老少比两个指标,首先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并按三区域进行结构分解;然后结合省际面板数据使用FGLS估计法实证检验了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层面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异明显但短期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现反复波动态势;长期来看,老龄化地区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2004年以后,中、西部省际间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东部呈收敛趋势,东部省际间差异对老龄化总体差异影响最大;总体上看,区域内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这说明老龄化总体差异主要是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晋宇,于静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机制被引入城市化过程。这样,在中国就形成了两种城市化人口并存的局面:一是由计划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计划城市化人口;一是由市场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自发城市化人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化人口已被学术界所关注(李竞能,1986;辜胜阻,1991等)。辜胜阻将这两种人口分别称为永久性迁移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江滨  李郇  
以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进的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了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流步伐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淑娟  
回顾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是其基本动力,工业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要素构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源泉。但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是"福"是"祸"尚且存在着较大争论。基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两大时代背景,本文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重点研究资源禀赋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矿产资源对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影响,但资源丰裕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对于资源丰裕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文溥,陈永杰  
本文对中国目前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估算。在不同方法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认为中国目前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仅略微偏低正常值10%左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产业内部结构与世界同类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偏差。实证分析证明,从城市化角度看,城市化产业结构严重偏差是由于近20年来,中国侧重发展小城市,小城市比重上升使服务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市场空间。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效率,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帅友良  
Sinice 1990,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ousing market.How to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s in urban areas affects not only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marke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otional demand for house by newincreased population of urban area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of housing market in China,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trends,and provides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伟德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 ,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文章利用样条基将中国人口观测数据转化为函数,从函数视角系统地探究了人口分布特征与动态规律。研究发现:中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人口数量不平衡将会长期存在,整体趋于稳定,中国城镇人口在快速发展后增速放缓。中国各省份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差异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性大。广东常住人口增速排名稳居第一,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很快;山东受计划生育影响最为明显;北京和上海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实施效果显著,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四川、河南、广西等省份人口回流趋势明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战超  
本文描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特征,分析了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快的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维奇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岑俏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化流动,热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全国性集聚中心的存在。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影响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的因素同中有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的职工工资是城市吸引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共资源对省内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而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省外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这些发现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本文试图从人口学的角度,探讨现代化与中国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笔者作此文的动机是,通过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观察,发现现代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历史上的演变有内在联系,而现代中国人口的转变过程,不仅异于西欧各国的经验模式,也异于实行“家庭生育计划”政策取得成效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并且,就转变过程的特征和作用因素而言,远非人口转变理论所能说明和诠释的。而这,既与中国人口发展的过程特征有关,又与中国人口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言以蔽之,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