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95)
2023(15238)
2022(13095)
2021(12402)
2020(10149)
2019(23711)
2018(23820)
2017(45116)
2016(24481)
2015(27515)
2014(27620)
2013(27247)
2012(25302)
2011(23132)
2010(23168)
2009(21048)
2008(20561)
2007(17745)
2006(16080)
2005(14616)
作者
(69874)
(57946)
(57493)
(54694)
(37104)
(27679)
(26247)
(22754)
(22187)
(20705)
(19769)
(19754)
(18491)
(18429)
(17983)
(17838)
(17146)
(16780)
(16557)
(16365)
(14613)
(14241)
(13828)
(13229)
(12961)
(12957)
(12874)
(12698)
(11693)
(11459)
学科
(104573)
经济(104457)
管理(64304)
(61207)
(48866)
企业(48866)
方法(41408)
数学(35833)
数学方法(35490)
中国(34593)
(28392)
地方(25400)
业经(23786)
(22673)
(21035)
(20837)
(20236)
贸易(20220)
(19632)
农业(18981)
(18138)
银行(18099)
(17566)
(17484)
金融(17483)
环境(16240)
(16073)
(15507)
理论(15476)
技术(15310)
机构
大学(345286)
学院(341651)
(144198)
经济(141242)
管理(132405)
研究(126605)
理学(113265)
理学院(111933)
管理学(110243)
管理学院(109614)
中国(95769)
(76407)
科学(75648)
(65327)
(64344)
研究所(58346)
中心(55436)
(54555)
财经(51112)
北京(49934)
(49931)
业大(48183)
(48153)
师范(47742)
(46662)
(45690)
经济学(43645)
农业(42190)
(40660)
经济学院(39167)
基金
项目(228512)
科学(179749)
研究(170915)
基金(165152)
(143814)
国家(142586)
科学基金(121431)
社会(107806)
社会科(102110)
社会科学(102085)
基金项目(87068)
(86806)
教育(77942)
自然(76598)
自然科(74792)
自然科学(74776)
(74089)
自然科学基金(73434)
编号(69476)
资助(68123)
成果(57917)
(52597)
重点(51282)
(51236)
课题(48904)
(47033)
国家社会(44689)
教育部(44115)
创新(43895)
科研(42810)
期刊
(164397)
经济(164397)
研究(112419)
中国(73553)
学报(51564)
(50721)
管理(50369)
科学(49847)
(46654)
教育(44564)
大学(39372)
学学(36406)
农业(35476)
(33637)
金融(33637)
技术(29564)
经济研究(26874)
业经(26219)
财经(24888)
问题(21431)
(21380)
图书(19079)
(18776)
(17362)
理论(16778)
世界(16767)
技术经济(16442)
科技(16119)
国际(15544)
现代(15468)
共检索到528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清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已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普查内容逐步充实、普查方法更科学、普查技术更先进、资料开发更深入。本文回顾了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对将来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展望,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全国及各地的人口变化情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一、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意义 解放后,我国已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这三次普查的进行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并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可以这样说,只有即将开始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才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一件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事件。 中国是世界上有人口数字较早的国家之一。可是,解放前中国的人口数字究竟是多少?成为世界性的一个难题。因为旧中国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建华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加强人口管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建国以来河南省人口发展与人口管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运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河南省的资料分析指出,人口规模庞大、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低是河南省人口的突出特点,就业压力大、人才的培养水平较低、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目前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观念与制度创新、继续控制人口总量、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注意老龄化问题、广辟就业渠道等6个方面进行了河南省人口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英  李睿  
中国在2015年小普查结束了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在数据采集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调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调查员利用手持终端设备(简称PDA)入户登记;二是住户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网络调查表。这两种调查方法是普查方法的一种全新尝试。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015年PDA入户登记和互联网填报方法应用的特点经验,为2020年人口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数据采集的方法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英  李睿  
中国在2015年小普查结束了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在数据采集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调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调查员利用手持终端设备(简称PDA)入户登记;二是住户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网络调查表。这两种调查方法是普查方法的一种全新尝试。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015年PDA入户登记和互联网填报方法应用的特点经验,为2020年人口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数据采集的方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润霖  韩晓静  张立龙  卢晓莉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垣泽  
人口数量统计工作在我国自古就有,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普查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尤其是2010年5月12日,经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自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人口普查工作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实现了法制化、科学化。对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再生产发展速度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给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启示,是制定我国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有计划地调节生育,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我国第一部以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编制的《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统计出版社和美国牛津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两种版本),在1987年年底前就要向国内外发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丰富成果,通常说是以两种形式提供的:一种是书面形式,一种是磁介质形式。实际上还有第三种形式,即人口地图的形式。国家统计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作,经过三年多辛勤、刻苦、细致的工作,共同编绘了这部大型人口地图集。它以地图形式对我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鲜明地表现出经过加工后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各项内容,特别表现其地理分布规律和区域差异。图集还根据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反映建国30多年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反映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甘雪芹  
针对传统惠普尔指数对尾数0和5不加区分的不足,人口学家发展出了尾数别与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因充分考虑到0~9各尾数的偏好或回避,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测量。文章将其应用于对新疆和全国近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针对新疆所做分析表明,"三普"到"五普"之间,人口在尾数为0和5的年龄上存在堆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堆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全国的分析表明,近四次普查并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堆积,年龄数据质量较好,但年龄申报仍存在一定的尾数指向性,表现为偏好尾数7而回避尾数9。总体而言,该指数对于检验中国人口年龄数据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以对年龄申报中的尾数偏好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和比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金宏  
8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同期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成为热点。然而,过去这类研究常常受到数据的限制,或因资料来源不同而纠缠于概念,或因统计口径相殊而各执己见。以致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市、镇、乡“三层楼”中各装多少人、城镇化的人口“流量”构成、区域分异状况如何等重要问题,学术界仍未有清晰、一致的答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在以往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评估的研究中,都认为中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是高的,没有特定的年龄尾数指向。但两次普查的存活率观测值却显示,人口数据存在系统性误差,年龄尾数指向是存在的。文章提出了检验人口年龄报告准确性的新方法,在详细介绍这种检验方法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人口数据的年龄尾数指向的确是存在的,但在各次普查中人口集聚与散失的年龄尾数并不相同,误差程度也不相同。五次人口普查中,第一次(1953年)和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准确性要比其它几次普查差一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涂礼忠  
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的主要手段。为了对比新旧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不仅要调查当前人口状况,也需要系统收集和整理旧中国人口的资料。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本《湖北人口—三十五年冬季户口总复查实施纪要》,它不仅详细记载了这次户口复查的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立华  成艾华  
基于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始终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不存在缩小的趋势;(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的县市同样也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相对突出的县市;(3)普遍而言,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不仅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教育平等程度也比较低;(4)少数民族内部的教育不平等及其与汉族的教育成就差距,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不平等最为关键的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