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69)
2023(7544)
2022(6282)
2021(5943)
2020(4915)
2019(11214)
2018(10965)
2017(20690)
2016(11091)
2015(12739)
2014(12445)
2013(12516)
2012(11621)
2011(10701)
2010(10503)
2009(10093)
2008(10045)
2007(8865)
2006(7860)
2005(7487)
作者
(30328)
(25740)
(25439)
(24276)
(16310)
(12067)
(11561)
(9831)
(9760)
(8998)
(8972)
(8435)
(8300)
(8244)
(8195)
(7928)
(7621)
(7380)
(7367)
(7046)
(6593)
(6056)
(6007)
(5791)
(5787)
(5691)
(5673)
(5412)
(5035)
(5004)
学科
(48948)
经济(48855)
管理(35680)
(31194)
(25084)
企业(25084)
方法(20392)
中国(18567)
数学(18411)
数学方法(18309)
(16022)
(14918)
(12495)
(11542)
贸易(11535)
(11393)
(10248)
业经(10169)
(9542)
银行(9536)
(9219)
(8863)
金融(8861)
体制(8815)
环境(8186)
(7996)
财务(7978)
财务管理(7956)
农业(7777)
企业财务(7580)
机构
大学(167300)
学院(162365)
(81698)
经济(80478)
研究(61763)
管理(60708)
理学(51908)
理学院(51341)
管理学(50820)
管理学院(50496)
中国(49528)
(39418)
(35634)
科学(31374)
财经(30997)
(30178)
(28474)
经济学(28123)
研究所(26985)
中心(26892)
经济学院(25260)
财经大学(23334)
北京(23290)
(22485)
(21968)
(21555)
(19608)
师范(19468)
业大(18686)
研究中心(18117)
基金
项目(105169)
科学(85371)
基金(81552)
研究(79253)
(70562)
国家(70075)
科学基金(60342)
社会(55912)
社会科(53198)
社会科学(53189)
基金项目(41767)
教育(35869)
自然(35599)
(35557)
自然科(34818)
自然科学(34809)
自然科学基金(34263)
资助(33614)
(31415)
编号(29189)
(26418)
(26297)
国家社会(25458)
成果(25140)
中国(24244)
重点(23923)
教育部(23557)
(22222)
人文(21926)
(21742)
期刊
(88322)
经济(88322)
研究(57025)
中国(35388)
(30862)
管理(24382)
科学(22887)
学报(21472)
(20404)
大学(17719)
(17451)
金融(17451)
财经(16839)
学学(16673)
经济研究(15508)
(14583)
教育(13957)
农业(13745)
(12192)
问题(12169)
技术(12089)
世界(11292)
业经(11024)
国际(10891)
技术经济(7908)
(7843)
理论(7280)
经济问题(7230)
统计(7202)
现代(7008)
共检索到254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昊  陈岱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方玉昕  王晓军  
文章通过引入灰色预测GM(1,1)模型改进Double-Gap方法对寿命差距进行建模,并将预测结果与传统Double-Gap方法、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进行比较,以探寻适合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预测的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从建模原理看,Double-Gap方法不仅能在建模中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与人类最优表现预期寿命进行关联,还能避免Lee-Carter模型等间接预测法中死亡模式固定的缺陷,同时方法客观、可操作性较强。(2)从模型的拟合与短期预测效果看,改进Double-Gap方法具有较小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并能有效弥补Lee-Carter模型在人口预期寿命预测中出现的过拟合问题。(3)从模型长期预测效果看,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在预测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时较为保守,而Double-Gap方法预测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能保持与最优表现预期寿命之间的合理变动趋势,并且改进D-G方法预测的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趋势的斜率值小于传统D-G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寿命增长减速的趋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正华 ,张为民 ,朱力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战争、饥荒、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大批人口死亡,平均期望寿命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其确切的数值由于缺乏可靠资料而不能求得,若按数千年来人口增长率和中国人口的自然生育率来估计,平均期望寿命值可能只有25岁到30岁。从二十世纪以来,人口数据开始受到注意,但在解放前,这种记录很不完整,平均期望寿命的资料更是缺乏,就是典型调查也只有某些学术机构自行组织过很少的几次。我们对历史情况的分析只能局限在这些资料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阎瑞,陈胜利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文章采用留存率方法和布拉斯罗吉特生命表法对1990年以来三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年龄别死亡概率、寿命水平进行重新评估计算。结果发现,低龄人口0~4岁漏报较为严重,特别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仅仅0~4岁人口死亡漏报严重,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相当严重。根据重新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构建生命表,分别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出生预期寿命,1990年我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7.33岁,女性为71.70岁,2010年男性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寿命水平提高快于2000年之前的20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未  安素霞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女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同时根据历年的生育率、死亡率和结婚率,利用SOCSIM微观模拟数据分析老年人口代际支持资源。分析发现,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重呈缩小趋势,且男性的压缩程度低于女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在低龄阶段略微增加,而年龄较高阶段则下降;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随年龄的提高而下降,这种差异在5年间呈压缩趋势。同时,我们发现,低龄阶段老年人口的存活子女数不断减少且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抵消了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压缩对照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勤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倪江林  
一、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计算 现代研究人口寿命的方法,是编制寿命表计算平均期望寿命。平均寿命是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预期可能活到的岁数。例如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1年我国人口寿命是:男子66.43岁,女子69.35岁,合计67.88岁。并非所有的男子都能活到66.43岁,而是说有多数人超过66.43岁的水平。计算平均寿命是由编制寿命表开始的。此处将我国初期编制寿命表计算平均寿命的情况,略加叙述如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  果臻  
文章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应用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总结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历程和特征。运用人口学因素分解的方法,将出生性别比、死亡率性别差异和年龄结构3个驱动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演变的影响程度量化分离。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特征随着这3个因素的变动而变化:长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对人口性别失衡的累积作用凸显,其对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全程性影响将贯穿出生人口队列的整个生命周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程度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构成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驱动因素;人口年龄结构的加速老化对改善人口性别结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