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5)
- 2023(9235)
- 2022(7432)
- 2021(6752)
- 2020(5591)
- 2019(12580)
- 2018(12414)
- 2017(23867)
- 2016(12700)
- 2015(14624)
- 2014(14553)
- 2013(14490)
- 2012(13269)
- 2011(12113)
- 2010(11823)
- 2009(10901)
- 2008(10704)
- 2007(9294)
- 2006(8336)
- 2005(7914)
- 学科
- 济(66359)
- 经济(66305)
- 管理(30517)
- 业(29862)
- 方法(22434)
- 中国(22393)
- 企(21465)
- 企业(21465)
- 数学(19952)
- 数学方法(19874)
- 农(17581)
- 地方(14329)
- 业经(14253)
- 贸(12846)
- 贸易(12839)
- 易(12534)
- 产业(12039)
- 农业(11532)
- 学(11514)
- 制(10695)
- 发(10470)
- 财(10151)
- 银(8976)
- 银行(8967)
- 环境(8836)
- 行(8759)
- 土地(8611)
- 融(8599)
- 金融(8598)
- 技术(8505)
- 机构
- 大学(184930)
- 学院(183517)
- 济(89238)
- 经济(87912)
- 研究(72219)
- 管理(68826)
- 理学(58659)
- 理学院(57980)
- 管理学(57243)
- 管理学院(56904)
- 中国(55480)
- 京(40908)
- 科学(40515)
- 财(36364)
- 所(36360)
- 研究所(33125)
- 中心(31516)
- 农(30197)
- 经济学(29821)
- 财经(29438)
- 经(27052)
- 经济学院(26937)
- 江(26576)
- 北京(26204)
- 院(25914)
- 业大(24862)
- 范(24342)
- 师范(24154)
- 农业(23550)
- 科学院(22467)
- 基金
- 项目(123702)
- 科学(99186)
- 基金(92238)
- 研究(92151)
- 家(80828)
- 国家(80259)
- 科学基金(68368)
- 社会(63064)
- 社会科(59998)
- 社会科学(59987)
- 基金项目(48011)
- 省(45597)
- 自然(40763)
- 教育(40146)
- 自然科(39845)
- 自然科学(39837)
- 划(39229)
- 自然科学基金(39186)
- 资助(37222)
- 编号(35131)
- 发(29611)
- 部(28698)
- 成果(28464)
- 重点(28330)
- 国家社会(27975)
- 中国(26184)
- 创(25932)
- 课题(25127)
- 发展(24970)
- 展(24610)
共检索到283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莹 雷国平 周敏 林佳
以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测度不同尺度下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率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动力机制及路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呈现7种不同路径;在全国尺度上,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协同演化路径;在区域和省域尺度上,除西部地区外的其他三大区域和约70%的省份仅形成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两两协同演化的路径。据此认为,应充分考虑人口、土地、产业三个城镇化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因地制宜促进"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同演化,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协同演化机制 哈肯模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永强 华志芹
[目的]生态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生态城镇化的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演化子系统以及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机理,认为人口迁移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城镇化实施提供了保障。[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绘制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子系统与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图,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江苏省2012—2015年城镇化数据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1)江苏省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其产业城镇化进程,推动实现较高的人口城镇化率,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协同效应显著;(2)但是面临着生态用地规模逐渐下降,工业与城镇废水大量排放等问题,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紧迫。[结论]产业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政策约束是保障生态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生态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必然趋势。建议:(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协调发展;(3)提高生态治理投入水平,改善生态治理能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许刚 郑沐辰 王亚星 李静
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唯一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虽然全国层面土地过快城镇化趋势初步扭转,但各省、各城市差异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超过同期水平的省市是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江滨 李郇
以区域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进的关系为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了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出劳动力回流步伐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格局。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镇化 中国 回顾 展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桂江丰 马力 姜卫平 王钦池 张许颖 陈佳鹏 王军平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 就业促进 战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冒小栋 刘琼芳
本文基于1996-2011年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时期人口城镇化率的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然后利用计量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城镇化相邻区域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对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模型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差异;另外相邻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不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宝
基于周一星修正的1982—2000年城镇化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依据所构建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模型,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了1982—2005年研究期内不同时段省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城镇化差异变动情况。主要从城镇人口的相对增长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各省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差异,按时段将之落实到地图上,并将所有的省级行政单元划分成三个类型,然后将其对应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最后,简单地说明了各省级行政单元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四种类型的转换过程或阶段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王子威
文章利用1978~2011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配置结构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和产值结构在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时间序列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源泉之一在于人力资本的产业配置优化和升级。分省数据显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产值优化率对城镇化的贡献更显著;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产值结构优化已不再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本产业配置优化的作用和贡献更为明显。因此,文章认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加快人力资本的转移和流动是推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配置结构 城镇化 人力资本优化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逯进 刘璐 郭志仪
文章以1993~2015年31个省份为样本,以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研究重心,探讨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协同效应;并对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的5个单向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老龄化整体上对产业结构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会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而增强;老龄化加快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倒逼企业以技术和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和物质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益;但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且增加了社保负担,对产业升级产生阻碍;此外,老龄化虽然推动了老年消费增加,但老龄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文章建议,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引导人口有序迁移,提高老年消费市场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状况各有特点,与此相应,各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特别是长期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经济和文化落后,当然也有现实原因。今夭,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各自的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以解决各自的人口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诸如失业、贫困等人口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芬
揭示了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根源,认为这是由城乡间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所导致的,而财政分权体制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城乡间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提供了深层的动力。认为要实现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间要素的平等交换。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小敏 陈多长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和城镇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基于对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利用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商品房价格上涨和政绩考核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文章建议政府应从土地征用制度和地方税制改革两个方面来改善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文章在定量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量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且各年龄段不同消费类别的城乡差异明显。假设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0~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在总量层面上影响不大;在消费结构层面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对医疗保健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的扩张。在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拟情景下,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均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