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56)
2023(8415)
2022(7165)
2021(7025)
2020(6000)
2019(13978)
2018(13752)
2017(26404)
2016(14064)
2015(16400)
2014(15986)
2013(15760)
2012(14288)
2011(13059)
2010(13043)
2009(11961)
2008(11597)
2007(10140)
2006(8956)
2005(7813)
作者
(40026)
(33497)
(33275)
(31746)
(21154)
(16035)
(15141)
(13114)
(12883)
(11852)
(11488)
(11371)
(10594)
(10547)
(10352)
(10260)
(9894)
(9606)
(9604)
(9500)
(8287)
(8133)
(8065)
(7603)
(7455)
(7426)
(7325)
(7097)
(6741)
(6674)
学科
(64699)
经济(64537)
方法(34594)
管理(34460)
(33355)
数学(30359)
数学方法(29830)
(26712)
企业(26712)
中国(20478)
(16712)
(13302)
贸易(13294)
(13045)
业经(12973)
(11446)
(11371)
理论(11143)
农业(10568)
(10058)
(9902)
地方(8812)
环境(8537)
(8171)
银行(8152)
(7904)
技术(7838)
(7817)
(7700)
(7688)
机构
大学(205547)
学院(202474)
(91305)
经济(89874)
管理(78368)
研究(72434)
理学(68771)
理学院(67995)
管理学(66555)
管理学院(66204)
中国(54525)
(43737)
科学(42833)
(37722)
(36186)
(33703)
研究所(33239)
中心(31756)
财经(31097)
业大(30165)
经济学(29519)
(28598)
北京(27987)
(27203)
农业(26644)
经济学院(26583)
(26238)
师范(26000)
(25184)
财经大学(23368)
基金
项目(139533)
科学(111289)
基金(104933)
研究(99376)
(92459)
国家(91797)
科学基金(78814)
社会(67713)
社会科(63420)
社会科学(63400)
基金项目(54542)
(51261)
自然(50470)
自然科(49465)
自然科学(49456)
自然科学基金(48632)
教育(46997)
资助(44606)
(44160)
编号(37988)
(32573)
重点(31537)
成果(30572)
(29159)
国家社会(29146)
(28576)
教育部(28388)
中国(27361)
科研(26898)
创新(26795)
期刊
(92465)
经济(92465)
研究(60406)
中国(40415)
学报(32551)
科学(31729)
(30618)
管理(28711)
(27329)
大学(25312)
学学(23856)
教育(21782)
农业(21571)
技术(17911)
经济研究(16824)
财经(16001)
(14856)
金融(14856)
(13956)
业经(13003)
统计(12965)
(12571)
问题(12256)
(11696)
(11391)
世界(11367)
技术经济(10647)
决策(10286)
国际(10090)
(9649)
共检索到293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妍  
文章运用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数据,在重构个人吸烟史的基础上,再现了出生队列吸烟率的变动过程,并运用生命表技术调整了死亡率对队列吸烟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吸烟率持续上升并在达到历史高位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同出生队列的吸烟模式存在队列差异,年长出生队列的吸烟率、峰值吸烟率及其持续时间均高于年轻队列,且这些指标都随队列的年轻化呈现出下降趋势。吸烟行为的社会决定因素及其转变是造成中国人口吸烟模式队列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的烟草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和把握人口变动的规律和吸烟模式的队列差异,对于不同的出生队列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策略。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易先良  伍晓玲  
现在,在许多公共场所,吸烟是被禁止的。佛罗里达、衣达华、新泽西、新墨西哥等州和华盛顿、檀香山、洛杉矶等市,先后制订了新的《反吸烟法》。因为除了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外,人们近年发现视力衰退、老年视网膜坏死、发育缓慢、绝经期早临和视力丧失等亦与吸烟相关。当然,烟草协会(TobaccoInstitute)有权断定:烟草商有出售产品的无限权;吸烟者则有个人消费选择权,而不受社会习惯和法律的制约。但是,如果说烟草商和吸烟者有绝对的自由,那么,烟害损失包括医疗、火灾消防、误工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玲  陈秋霖  贾瑞雪  崔玄  
目的:研究我国烟草的流行和发展趋势以及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方法:分析我国吸烟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及卫生统计数据,检索烟草致病方面的文献,对我国居民的整体及特定人群吸烟现状进行汇总分析,并计算和分析吸烟相关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状况。结果:过去20年我国的总体吸烟率略有下降,但青少年的平均吸烟年龄提前,吸烟率显著上升;据2005年数据显示,吸烟导致14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为1665.60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为861.11亿~1205.01亿元人民币,总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结论:我国的烟草使用形势依然严峻,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明华  郝国彩  
文章选取老龄化系数、老少比两个指标,首先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并按三区域进行结构分解;然后结合省际面板数据使用FGLS估计法实证检验了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层面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异明显但短期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现反复波动态势;长期来看,老龄化地区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2004年以后,中、西部省际间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东部呈收敛趋势,东部省际间差异对老龄化总体差异影响最大;总体上看,区域内老龄化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区域内差异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这说明老龄化总体差异主要是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戴永务  余建辉  
在运用RTA指数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及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依据一般化双钻石模型构建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并利用34个国家2000—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但中国人造板产业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森林资源数量、木质原材料进口、劳动力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国内需求规模与质量、国际需求规模、交通运输业、人造板机械制造和外国投资限制是决定后危机时代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戴永务  余建辉  刘燕娜  
基于 UNcomtrade 数据库的人造板贸易数据,采用 G-L 指数法对 1992—2010 年期间中国人造板产业内的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及国际比较,并采用双对数多元回归模型从国家特征视角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造板产业内贸易水平低,对外贸易方式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森林资源和人均收入水平对中国人造板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俊武,白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江莎  
文章参照已有死亡模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探究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离散趋势的转变规律,阐明其与生育水平转变的主要差异,以揭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的实质性转变进程。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在2005年以前相对稳定:既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也滞后于中国生育水平的转变进程。2005年以后,中国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迅速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反映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在生育时间上的多样化转变。这表明中国的生育水平降至低生育水平约10年后,生育模式才基本达成与低生育水平的实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树茁  闫绍华  李卫东  
文章基于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从生育空间的三维性出发,提出了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利用全国和分省的总和生育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转变中存在带有性别偏好的人口转变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伴随生育水平和性别偏好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出上升、高位徘徊的阶段特征和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动趋势又因生育空间的区域差异呈现出4种区域类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果臻  江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楠  林宗坚  王钦敏  朱红春  
运用灰色理论对我国各个省市未来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并应用GIS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做出预测。研究认为,从2005年到2020年中: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始终保持与周围省市人口密度的高高关联关系,围绕这些省市的省份区域形成了相对人口聚集区域,西部许多省份及东北几省与周围的省份人口密度是维持着低低关联模式。广东省始终保持与周围省市人口密度的高高关联关系,即本省只是单独形成了一个聚集点。2014年是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动较大的时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雷琳旋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