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3)
- 2023(14544)
- 2022(12528)
- 2021(11835)
- 2020(9683)
- 2019(22633)
- 2018(22436)
- 2017(42675)
- 2016(23071)
- 2015(26110)
- 2014(26085)
- 2013(26001)
- 2012(24245)
- 2011(22185)
- 2010(22128)
- 2009(20079)
- 2008(19566)
- 2007(16938)
- 2006(15080)
- 2005(13607)
- 学科
- 济(101615)
- 经济(101513)
- 管理(61674)
- 业(59408)
- 企(46745)
- 企业(46745)
- 方法(42052)
- 数学(36666)
- 数学方法(36297)
- 中国(32504)
- 农(27090)
- 地方(24818)
- 业经(21881)
- 财(20879)
- 学(20336)
- 贸(19960)
- 贸易(19944)
- 易(19364)
- 农业(18338)
- 制(17267)
- 环境(16123)
- 银(16069)
- 银行(16030)
- 和(15575)
- 融(15560)
- 金融(15559)
- 行(15519)
- 技术(14936)
- 发(14872)
- 理论(14372)
- 机构
- 大学(331046)
- 学院(327930)
- 济(138359)
- 经济(135562)
- 管理(128606)
- 研究(119663)
- 理学(110646)
- 理学院(109356)
- 管理学(107624)
- 管理学院(107035)
- 中国(90174)
- 京(72865)
- 科学(72343)
- 所(60631)
- 财(60421)
- 研究所(55236)
- 中心(52734)
- 农(52421)
- 财经(48280)
- 北京(47379)
- 业大(47132)
- 江(46703)
- 范(45154)
- 师范(44763)
- 经(44101)
- 院(43253)
- 经济学(41807)
- 农业(40808)
- 州(38423)
- 经济学院(37625)
- 基金
- 项目(222426)
- 科学(175206)
- 研究(164416)
- 基金(161625)
- 家(140865)
- 国家(139690)
- 科学基金(119287)
- 社会(104184)
- 社会科(98742)
- 社会科学(98719)
- 基金项目(85356)
- 省(84406)
- 自然(76099)
- 教育(74446)
- 自然科(74340)
- 自然科学(74324)
- 自然科学基金(72978)
- 划(72032)
- 资助(67113)
- 编号(66428)
- 成果(54536)
- 发(51174)
- 重点(49724)
- 部(49698)
- 课题(46357)
- 创(45681)
- 国家社会(43133)
- 教育部(42660)
- 创新(42658)
- 科研(41967)
- 期刊
- 济(154512)
- 经济(154512)
- 研究(104060)
- 中国(66479)
- 学报(50124)
- 农(48615)
- 科学(48528)
- 管理(48179)
- 财(42361)
- 教育(38422)
- 大学(38070)
- 学学(35506)
- 农业(34536)
- 融(30145)
- 金融(30145)
- 技术(28148)
- 经济研究(25453)
- 业经(24877)
- 财经(23146)
- 问题(20240)
- 经(19848)
- 图书(18294)
- 业(18264)
- 贸(16530)
- 技术经济(16228)
- 世界(16092)
- 理论(15930)
- 科技(15809)
- 资源(14923)
- 现代(14855)
共检索到496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门可佩 官琳琳 尹逊震
本文根据1949-2006年中国人口发展的实际,首次提出离散灰色增量模型和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并据此对未来中国人口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2007年底中国人口约达13.2133亿,到2010年将不超过13.405亿,2020年不超过13.913亿,2030年约为14.27亿,2040年约为14.52亿,到2050年约为14.69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守平
文章利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部分数据,以2001年为初始年份构建了按年龄分布的女性模型-Leslie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进行了长期预测。并得出结论:我国在短期内不缺少劳动力,但须加强劳动力结构方面的调整。文章还分别就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抚养比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我国老龄化在加速,人口抚养比呈现增加的趋势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力 杨林涛
文章基于中国城乡发展差异性,建立人口双线性增长预测模型,分别对城镇和乡村人口进行考察,并以2005年人口数据为基准,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和变化做出相应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25年左右将会达到峰值,2030~2040十年间将会有一个缓慢回落的过程,然后从2040年开始人口数量急速下降,下降速率越来越快,最终在2070年左右回落到现在的数量水平。
关键词:
人口预测 双线性模型 人口发展方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 刘昌宇 唐代盛
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2000年后社会转型特征明显。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口始终是我国追求发展全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基本国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要素。人口科学的本质是把握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最基本的特征和趋势性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完善包括人口学在内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社会形态变迁引致我国人口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对我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兢新,李荣时
新中国的人口统计事业,同其它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走过了光辉的三十五年。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人口统计基本上是空白。从历史上看,我国是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统计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有了人口统计的萌芽,公元前3世纪建立了户籍制度,公元2年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人口数字记载。但是,由于阶级关系和社会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清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已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普查内容逐步充实、普查方法更科学、普查技术更先进、资料开发更深入。本文回顾了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对将来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展望,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及时准确反映全国及各地的人口变化情况。
关键词:
中国 人口普查 改革 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马力 张许颖 王军平 桂江丰 王俊
本文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预测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结果显示,从现在起到21世纪末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适龄人口都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早期教育、老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适龄人口将不断增加。并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各层次教育进入以结构优化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期,教育资源进入整合期,城乡教育发展进入人口城市化变动为导向的调整期。本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促进教育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的变动,针对不同层次、区域、时期教育梯次发展需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巩固完善义务教育,推进现代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老年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学军
世纪之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低生育水平只是控制人口数量的一个起点,而非我们的最终目的。“十五”时期,中国仍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首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一鸣 杨静萱 刘青
文章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公布的全国和各省份数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七普”数据中人口分布和人口增量的格局变化。研究发现:尽管“七普”数据仍然显示出“东南高、西北低”的人口分布特征,但是内在空间结构产生了新现象,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基础上正在形成包括成渝城市群、西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新生城市群,中心城市也在快速成长;通过对比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东北地区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人口收缩型城市,而广州市、深圳市和成都市人口增量迁入势头迅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内陆城市群则需要持续关注人口“虹吸效应”潜在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颖润 周鑫 陈思敏 肖宇慧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口问题已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过快转变为人口结构失衡。文章在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分布失衡现状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耦合模型,解析1982—2020年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态势以及人口系统内部失衡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人口结构失衡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发展态势;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9年之前快速上升,在2009年之后保持平稳;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先加剧后减缓,2009年达到峰值,人口年龄失衡和分布结构失衡愈演愈烈。(2)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协调度为优质协调类型,在2010年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说明2010年后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和人口分布结构失衡比较一致。(3)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耦合度从负向转向正向,2010年之后保持稳定。这说明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失衡的相互影响力在加剧。2010年之后人口系统耦合度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比开始快速下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李庄园 王冬梅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将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将会受到人口加速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劳动力数量减少而抚养负担加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在对人口发展规律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论证了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所需要的人口发展状态,提出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范围和方向,明确了人口规模在战略取向上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具体来说,应积极改变人口长期发展轨迹,以接近更替水平为目标努力提升生育率,从而到21世纪末使总人口规模能够维持在9亿~12亿人,促进人口向着规模相对稳定、结构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升、空间分布合理的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经济实力 高质量发展 人口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侯燕飞 陈仲常
本文通过构建"绿色"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推导出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然后使用1995-2015年,中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率越高,资源消耗越高,而提高人力资本增长率,可以缓解对资源需求的増长速度,改善环境质量。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人口数量与人力资本的双门槛效应。当人口数量的对数高于6.403和8.291门槛值之后,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当人力资本增长率越过1.107和1.800门槛值之后,随着人力资本提高,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稳健性,本文根据门槛变量的门槛值设置虚拟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门槛效应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依据全文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摆脱资源与环境困境的出路决非只有减缓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本身,发展教育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积极意义。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冲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4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考察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少儿抚养系数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显著的影响存在正向,但是老年抚养系数对其影响不显著;人口社会结构中的已婚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平均家庭户规模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其影响不显著。人口地域结构中的城镇人口比重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人身保险 广义矩估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洁 王宇成 苏杨
主体功能区划的人口政策目标是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及有序流动。在阐释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是最重要的"理",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协调度度量模型验证了这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的"理",而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分布处于较不合理状态。以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较不合理的制度成因是我国不顾"以人为本"的"抄近路"发展方式,其造成经济系统收益和人口系统福利相互转化的渠道效率低下,并且在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存在制度障碍。据此,对应提出了在财税体制、政绩评价体系和人口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调整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21世纪中国人口具有一些明显变动和发展趋势,驾驶这些趋势促进现代化建设,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选择。关于下一个世纪前十年生育率要不要恢复到更替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激励机制和旨在提高教育劳动生产率的改革,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截流”与“分流”,开发中西部的人才战略等问题,作者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和改革的思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独立的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