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27)
2023(15174)
2022(12900)
2021(12209)
2020(10252)
2019(23396)
2018(22980)
2017(43496)
2016(23653)
2015(26655)
2014(26162)
2013(26140)
2012(23947)
2011(21617)
2010(21048)
2009(19240)
2008(18604)
2007(15912)
2006(13705)
2005(11978)
作者
(70994)
(59146)
(58729)
(55609)
(37595)
(28420)
(26369)
(23411)
(22513)
(20764)
(20158)
(19959)
(18681)
(18595)
(18155)
(18155)
(17768)
(17697)
(16860)
(16793)
(14899)
(14334)
(14284)
(13300)
(13246)
(13017)
(12939)
(12856)
(11833)
(11711)
学科
(94680)
经济(94578)
管理(66158)
(64126)
(51708)
企业(51708)
方法(45218)
数学(39872)
数学方法(39517)
中国(27567)
(25443)
(21965)
(21681)
(20250)
贸易(20242)
业经(20047)
(19767)
技术(19045)
农业(17386)
地方(16678)
(16038)
环境(15568)
(14588)
(14104)
银行(14026)
理论(13908)
(13412)
(13278)
(13272)
金融(13271)
机构
大学(342425)
学院(337979)
(138858)
经济(136243)
管理(133324)
研究(121325)
理学(116786)
理学院(115431)
管理学(113487)
管理学院(112906)
中国(88675)
科学(77782)
(73915)
(62540)
(62409)
研究所(57914)
(57869)
业大(56193)
中心(53206)
农业(49725)
财经(48040)
北京(46857)
(45699)
(44120)
(43602)
(43438)
师范(43064)
经济学(42266)
经济学院(38317)
(37137)
基金
项目(242499)
科学(189728)
基金(177836)
研究(169885)
(159131)
国家(157914)
科学基金(133528)
社会(108076)
社会科(102521)
社会科学(102494)
基金项目(94906)
(91996)
自然(89162)
自然科(87118)
自然科学(87091)
自然科学基金(85550)
(79501)
教育(76652)
资助(73003)
编号(66463)
重点(54999)
(53624)
成果(51986)
(51572)
(50849)
创新(47626)
科研(46928)
计划(45769)
课题(45675)
国家社会(45413)
期刊
(141658)
经济(141658)
研究(97327)
学报(62106)
中国(60851)
科学(56158)
(55473)
管理(46587)
大学(45519)
学学(43261)
(40823)
农业(39004)
教育(32261)
技术(28269)
(25093)
金融(25093)
经济研究(24361)
财经(22911)
业经(21984)
(21190)
(19651)
科技(18957)
问题(18683)
技术经济(17266)
业大(16541)
(16459)
图书(16233)
资源(16151)
(15893)
理论(15274)
共检索到477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源源   莫龙祯   贾鹏飞  
近年来,中国经济显现出“三低一高”态势,宏观政策调控陷入“低利率”困境约束,宏观经济存在“长期性停滞”风险。立足于此,构建TVP-VAR模型,基于以人口红利和技术进步为主的经济增长动能变迁视角深入探究中国“低利率”形成之谜。基于事实分析发现:中国人口结构正不断恶化且人口总规模已于近年来开始趋于负增长,客观表明人口红利逐步走向消失;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自2011年以后降至1以下,凸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日渐放缓。基于同期相关分析、不同提前期以及不同随机时点的时变脉冲分析均发现,人口红利渐失以及技术进步放缓均是导致中国低利率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本培育与科技创新体系以扭转经济增长动能转弱态势,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强多政策工具协调配合而非盲目降低利率,是应对利率下限约束和避免陷入超低利率困境的可行举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文星  徐长生  
文章利用195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和协整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中国实际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实际居民消费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短期波动也对实际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目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已近谷底,未来其对中国实际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常远  吴鹏  
技术进步将扩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城镇化率的提高。本文利用200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技术进步细分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比较分析二者对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发现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显著地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技术效率变化提高的幅度远小于技术进步变化提高的幅度;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三产业集聚下技术进步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大且显著,第三产业不集聚下技术效率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虽小但显著。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还要关注第三产业集聚与不集聚在影响中的差异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Il houng Lee  徐清军  Murtaza H.Syed  
本文采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评估国民储蓄行为,更突出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个前瞻性的、动态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分布变动情况。本文的动态分析方法不仅得到了实证验证,也比经济文献中的静态依赖分析更为有效。本文仿真模拟全球储蓄行为后发现,随着居民储蓄份额的上升,中国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2010年经常账户呈现顺差,而到2045年左右中国经常账户重现逆差。美国、欧盟的经常账户趋向与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美、欧经常账户的仿真模拟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静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国长期人口增长将低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中国还将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教育行业仍有发展空间,"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但结构逐年老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尚在开放,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关闭。由于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情况严重,中国并不具备获取人口红利所必需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在2013年后转正为负。2027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过程对中国的税收制度、产业结构和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第二阶段,2023...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尤丹珍  
1995年我国举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人口的一些重要变化。 1 生育水平显著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率低于以往各时期 我国妇女生育率经70年代的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波动中下降,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加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降到1981年的2.63和1990年的2.31,至19995年又降到1.85,已明显低于更替水平。育龄妇女各年龄上二孩和多孩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是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王金营  宋健  王放  黄荣清  陆杰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颖润  周鑫  陈思敏  肖宇慧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口问题已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过快转变为人口结构失衡。文章在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分布失衡现状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耦合模型,解析1982—2020年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态势以及人口系统内部失衡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人口结构失衡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发展态势;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9年之前快速上升,在2009年之后保持平稳;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先加剧后减缓,2009年达到峰值,人口年龄失衡和分布结构失衡愈演愈烈。(2)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三元系统协调度为优质协调类型,在2010年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说明2010年后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和人口分布结构失衡比较一致。(3)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耦合度从负向转向正向,2010年之后保持稳定。这说明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结构失衡的相互影响力在加剧。2010年之后人口系统耦合度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比开始快速下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卯光宇  
近几年,关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开始关注刻画和估计技术进步的偏差,其反映的是技术进步中伴随的生产结构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目前仅有的两种计量方法外,结合中国数据特点,在一个新的框架内估计了中国从1982年到2000年间的技术进步偏差。各种统计检验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合理地被用来估计技术进步偏差。结果显示,1982年到2000年间,从全行业的角度看,生产结构变得更倚重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影响相对有所削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敏阳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从常数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试图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偏向角度探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机制。并通过我国1990-2017年省级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要素间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特征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分区域及剔除异常值进行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岸柳,邬沧萍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必须将对外经济贸易引进中国人口学的视野之中。近期内,入世对中国人口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劳动力人口的状况。外贸的增加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避免“比较利益陷阱”,缓解劳动力人口过剩,提高其素质;跨国公司的投资扩张促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劳动力人口在此进程中将扮演核心角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吕红平  
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因素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也有难以估量的障碍。因此,正视传统文化,并合理地利用和批判地继承,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人口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玉周  
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以及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使得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极其复杂.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对能源消费会产生不同影响。文章通过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3个指标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法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等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均具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暂时不显著.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影响会逐步显现;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反方向变动;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晨  樊杰  孙威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