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3)
- 2023(18332)
- 2022(15805)
- 2021(14814)
- 2020(12659)
- 2019(29240)
- 2018(28807)
- 2017(54686)
- 2016(30300)
- 2015(34254)
- 2014(34251)
- 2013(34262)
- 2012(31825)
- 2011(28971)
- 2010(28841)
- 2009(26806)
- 2008(26571)
- 2007(23372)
- 2006(20260)
- 2005(17959)
- 学科
- 济(122166)
- 经济(122024)
- 管理(82369)
- 业(79200)
- 企(64088)
- 企业(64088)
- 方法(57837)
- 数学(50653)
- 数学方法(50107)
- 中国(33824)
- 农(33250)
- 财(30063)
- 学(29831)
- 业经(25934)
- 贸(24928)
- 贸易(24918)
- 易(24218)
- 地方(23776)
- 农业(22241)
- 制(21743)
- 理论(19010)
- 和(19003)
- 环境(18749)
- 务(18512)
- 财务(18438)
- 财务管理(18393)
- 银(18370)
- 银行(18272)
- 融(17807)
- 金融(17803)
- 机构
- 大学(445864)
- 学院(440438)
- 济(175662)
- 经济(172001)
- 管理(167424)
- 研究(156701)
- 理学(145646)
- 理学院(143873)
- 管理学(141140)
- 管理学院(140366)
- 中国(114444)
- 科学(101954)
- 京(95892)
- 农(84633)
- 所(82251)
- 财(77508)
- 研究所(75916)
- 业大(72989)
- 中心(69359)
- 农业(67387)
- 江(63552)
- 财经(63062)
- 北京(60586)
- 范(58969)
- 师范(58267)
- 经(57395)
- 院(55757)
- 经济学(53471)
- 州(51130)
- 经济学院(48430)
- 基金
- 项目(303983)
- 科学(236047)
- 基金(219956)
- 研究(213003)
- 家(196258)
- 国家(194695)
- 科学基金(163428)
- 社会(132913)
- 社会科(125791)
- 社会科学(125755)
- 省(117743)
- 基金项目(116845)
- 自然(109213)
- 自然科(106685)
- 自然科学(106642)
- 自然科学基金(104750)
- 划(101204)
- 教育(97736)
- 资助(91138)
- 编号(84893)
- 成果(69231)
- 重点(69202)
- 部(66882)
- 发(64730)
- 创(62383)
- 课题(59347)
- 科研(59143)
- 创新(58413)
- 计划(58142)
- 教育部(56063)
- 期刊
- 济(186360)
- 经济(186360)
- 研究(126449)
- 学报(82943)
- 中国(80978)
- 农(76260)
- 科学(72355)
- 大学(60248)
- 管理(58071)
- 财(57529)
- 学学(56964)
- 农业(52499)
- 教育(45416)
- 技术(35006)
- 融(34657)
- 金融(34657)
- 经济研究(30794)
- 财经(30398)
- 业经(29613)
- 业(28417)
- 经(26051)
- 问题(24912)
- 版(23226)
- 图书(22311)
- 科技(21998)
- 业大(21654)
- 技术经济(21095)
- 贸(20851)
- 理论(19959)
- 资源(19939)
共检索到635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泽春 李伶俐
本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研究吸烟等因素对我国三大疾病死亡概率的影响,分析了吸烟、性别、地区等因素内部各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为保险公司对有关人寿保险产品进行风险分级、保费定价与费率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也为评估我国人口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与研究框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饶克勤,周有尚
疾病死亡模式及其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群健康素质的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登记和死亡模式的分析研究。在当今世界中,许多国家已经经历了由生物性传染性疾病到慢性非生物性疾病死亡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门俐俐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得以控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死亡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约为25~33‰,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会敏 牛叔文 杨振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饶克勤
疾病死亡模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某个国家或地区人群死亡原因中各类疾病死亡率水平、相对死亡比及其年龄别、性别、职业别和地区别等的差异特性。它反映了各类疾病在一定时期对居民生命的威胁程度和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当今世界中,大多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邓颖璐 彭斯 王乾 周诺亚
在寿险保单贴现的过程中,保单持有者将保单出售给第三方机构。本文中,我们首先对寿险保单贴现市场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同时论述这一市场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在Lee-Carte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双指数跳跃扩散模型整合了长寿风险和死亡率跳跃,很好地拟合了中国的死亡率数据。讨论了在拥有新的医疗信息(比如对投保人剩余预期寿命的估计)的情况下对寿险保单产品的定价。为了整合这些医疗信息,我们使用了统计学中的信息理论,对事先选定的死亡率表格进行调整,在整合了所有的医疗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原始表格。利用调整后的死亡率表格,对寿险保单进行了现金流折现定价。我们选用了几种不同的死亡率数据,最终发现,传统的确定性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博 王冰伦 黄卓
中国人口流失问题已日趋常态化,如何有效均衡人力资源利用率与城市空间承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构建人口流失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空间视阈角度分析人口流失影响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表明:中心地区人口流失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呈短暂性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本地区人口流失的正向、负向影响并不稳定,这主要与地区经济基础条件相关;邻近地区城市等级和产业结构现阶段并不会显著带动中心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失,但其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加速中心地区人口流失的显著影响因素;同时邻近地区人口流失会同步带动中心地区的人口流失。
关键词:
人口流失 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阳 耿菁楠 王兰会
分析我国30个省区(西藏及港澳台除外)的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通过方差分析、面板回归等方法逐步深入研究疾病死亡率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越高,主要疾病死亡率越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肺癌死亡率减少1.14/105,乳腺癌死亡率减少0.16/105,其他慢性病具有同样的抵减趋势。这些结果表明森林在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居民健康 疾病死亡率 森林覆盖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方回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锦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镘 黄柏石 刘晔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切实治理影响人口健康的环境问题,建设健康人居环境。论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05年和2015年各省级行政单元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资料,论文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方法,揭示城市PM_(2.5)的平均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PM_(2.5)—人口死亡率关联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高死亡率地区早期集聚分布于西南地区,2005年后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逐渐集聚分布态势。低死亡率地区长期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两市。(2)人口死亡率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高—高类型地区早期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后期向东扩展;低—低类型地区主要分布于北疆、内蒙古西部和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3)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邻近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中国城市PM_(2.5)浓度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存在学历差异和城乡差异,地区高学历人群集聚可降低PM_(2.5)的健康风险,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则会加重PM_(2.5)的健康风险。研究旨在为防范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