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78)
2023(15473)
2022(13384)
2021(12618)
2020(10399)
2019(24259)
2018(23843)
2017(45936)
2016(24649)
2015(27808)
2014(27533)
2013(27138)
2012(24695)
2011(22266)
2010(21668)
2009(19339)
2008(18405)
2007(15435)
2006(13085)
2005(11137)
作者
(68402)
(57117)
(56325)
(53764)
(36110)
(27205)
(25792)
(22559)
(21745)
(19910)
(19328)
(19101)
(17809)
(17708)
(17659)
(17302)
(17048)
(16938)
(16286)
(16164)
(13923)
(13827)
(13552)
(12961)
(12692)
(12594)
(12338)
(12337)
(11363)
(11209)
学科
(99089)
经济(98986)
管理(70396)
(65109)
(52792)
企业(52792)
方法(48969)
数学(43531)
数学方法(42991)
(27796)
中国(27119)
(23431)
(20988)
(20830)
贸易(20822)
业经(20730)
(20355)
环境(18395)
农业(17393)
地方(17365)
(16149)
(15923)
理论(15014)
技术(14942)
(14821)
财务(14750)
财务管理(14720)
(14557)
企业财务(13942)
(13935)
机构
大学(343990)
学院(341900)
(142387)
经济(139741)
管理(138750)
理学(121906)
理学院(120648)
管理学(118491)
管理学院(117903)
研究(113848)
中国(84690)
(72411)
科学(70159)
(60715)
(55281)
(54084)
业大(51809)
中心(51706)
研究所(51100)
财经(50424)
(46332)
北京(45462)
(45377)
(43724)
经济学(43621)
师范(43301)
农业(42574)
(41829)
经济学院(39496)
财经大学(38000)
基金
项目(245030)
科学(193765)
基金(180839)
研究(177834)
(157867)
国家(156666)
科学基金(135388)
社会(113449)
社会科(107657)
社会科学(107629)
基金项目(95805)
(93040)
自然(88702)
自然科(86698)
自然科学(86677)
自然科学基金(85115)
教育(81250)
(79010)
资助(74863)
编号(71012)
成果(55773)
(54926)
重点(54510)
(51793)
(50960)
课题(47934)
创新(47665)
国家社会(47492)
科研(47389)
教育部(47342)
期刊
(143412)
经济(143412)
研究(97021)
中国(57906)
学报(54043)
科学(50556)
管理(49191)
(48370)
(44234)
大学(41690)
学学(39362)
农业(34570)
教育(33733)
技术(29709)
(24674)
金融(24674)
经济研究(24272)
财经(23765)
业经(23281)
(20344)
问题(18917)
(18452)
图书(16811)
科技(16580)
技术经济(16368)
理论(16060)
(15868)
(15567)
资源(15301)
统计(14964)
共检索到476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宇   李欣蓓   孟渤   周梅芳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_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_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_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_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本文基于随机收敛的视角,采用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两类碳排放指标,运用多种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两类碳排放指标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均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未呈现出全局性随机收敛趋势。同时,单变量单位根检验也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相对碳强度和相对人均碳排放序列呈现确定性收敛趋势。此外,两类碳排放指标在三大地区和八大地区内部均未呈现俱乐部随机收敛。本研究与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强调了我国碳减排政策制定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罗雨森  
文章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二者与环境规制变量的交互项,分析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征。I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O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在东部和东北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却显著为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亓伟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鹏程  王文军  廖翠萍  赵黛青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看,火力发电、工业、交通是广州最大碳排放源,约占各年度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87%,随着广州经济结构转型,火力发电和工业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排放逐年上升。(3)从碳排放源看,煤炭燃烧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年度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建议:将能源和工业制造业作为广州市"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云  赵捧莲  
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出口产品的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有所增加。从减排意义上来说,应该大力扶持国内排放强度较低的出口行业。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析角度出发,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面合作推进较慢的情况下寻找重点行业作为突破口,可以与发达国家建立行业补偿机制、推进高碳密集型产品外包、发展高科技产品并向低能源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型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华坚  任俊  徐敏  Eric Fong  
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关键在于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客观正确地评估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效率的角度,界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概念,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研究框架,探索性地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和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来评价中国省际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为真实测度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传统DEA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平均规模效率被高估;中国区域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发展显著不平衡,呈现出"东>西>中"的格局,与传统的经济格局存在一定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子豪  代迪尔  
通过估算中国内地30个省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数据,构造包含外商直接投资(FDI)碳排放的规模、结构、技术和管制效应的联立模型,本文对FDI与中国各地区CO2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多渠道的综合考察。结果表明,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FDI显著地增加了各地的CO2排放;技术效应渠道,FDI则有效降低了各地的CO2排放;而管制效应方面,FDI对各地CO2排放的抑制作用则很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小马  周雯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一杰  刘秀丽  
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不同的GDP增长率的情景假设下,测算了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结果显示: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碳密度比2005年降低40%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每年所需的增量成本约为104亿美元;而当减排目标提高到45%时,到2020年每年所需的增量成本迅速增加到318亿美元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