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13)
2023(5700)
2022(4666)
2021(4489)
2020(3677)
2019(8773)
2018(8342)
2017(15898)
2016(8209)
2015(9480)
2014(8974)
2013(9223)
2012(8821)
2011(8223)
2010(7885)
2009(7365)
2008(7252)
2007(6065)
2006(5406)
2005(5194)
作者
(21844)
(18550)
(18290)
(17748)
(11788)
(8916)
(8523)
(7284)
(7121)
(6457)
(6448)
(6107)
(6072)
(5997)
(5837)
(5761)
(5560)
(5378)
(5287)
(4980)
(4652)
(4399)
(4333)
(4314)
(4167)
(4139)
(4040)
(3722)
(3679)
(3631)
学科
(39822)
经济(39775)
管理(21225)
(20920)
方法(18099)
数学(16790)
数学方法(16730)
(16435)
贸易(16427)
(16257)
中国(14682)
(14357)
企业(14357)
(13095)
(12224)
(9811)
(9029)
出口(9015)
出口贸易(9015)
(7556)
关系(6771)
业经(6543)
(6502)
银行(6502)
农业(6490)
(6369)
(6253)
金融(6252)
环境(5629)
产品(5590)
机构
大学(120538)
学院(116935)
(65250)
经济(64538)
研究(47954)
管理(44049)
中国(39320)
理学(37686)
理学院(37298)
管理学(37035)
管理学院(36815)
(27861)
(26268)
科学(23897)
(23617)
经济学(22640)
财经(22322)
研究所(21293)
(20798)
中心(20634)
经济学院(20481)
北京(17401)
(17141)
(16955)
财经大学(16918)
(15421)
科学院(14592)
(14390)
(14119)
师范(14017)
基金
项目(76331)
科学(62049)
基金(60412)
研究(56956)
(52858)
国家(52527)
科学基金(44808)
社会(40550)
社会科(38776)
社会科学(38770)
基金项目(30348)
自然(26636)
自然科(26091)
自然科学(26084)
资助(25826)
自然科学基金(25691)
教育(25107)
(24103)
(21863)
编号(20046)
中国(19972)
(19855)
国家社会(19003)
教育部(17504)
重点(17424)
(16703)
成果(16455)
人文(16140)
(15622)
社科(15498)
期刊
(67445)
经济(67445)
研究(42269)
中国(24828)
(20186)
管理(17033)
科学(15963)
(15578)
学报(15381)
(13675)
经济研究(13222)
大学(12611)
国际(12518)
(12442)
金融(12442)
财经(11865)
学学(11601)
世界(11333)
农业(11183)
(10371)
问题(9690)
教育(9051)
技术(8581)
业经(8489)
(7602)
(6393)
贸易(6393)
技术经济(6176)
统计(5884)
经济问题(5324)
共检索到189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长英  刘璇  李志远  
本文建立理论模型,基于2017—2020年HS6位编码细分产品月度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美国政府加征关税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征关税降低了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质量,美国关税每提高1%,中国对美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约0.56%;异质性分析显示,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输美消费品、高技术行业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和质量较低产品质量的负向影响更大;美国的拟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也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相对于实际加征关税而言影响较小;中国产品的出口流向及路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对东盟国家出口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但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产品质量没有变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中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而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够优化、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为了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对于传统出口产业,摆脱过分强调中国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比较优势指导思想,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对出口贸易结构采取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举的方针,合理确定传统出口产业、出口支柱产业和战略性出口产业,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工具,通过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韩会朝  徐康宁  
引入产品质量变量到贸易模型中,可以推导出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出口产品质量决定于出口目的市场的质量偏好以及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本文基于理论模型首次提出"质量门槛"假说。通过构建产品质量指标,对中国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质量门槛"的存在以及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出口目的国家人均GDP每升高1%,出口产品质量将提升0.14%,而出口目的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不明显;高收入国家由于具有较高的质量偏好,因而产生较高的"质量门槛",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向高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比向中低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高26,5%。对产品分组的回归结果表明,"质量门槛"效应存在行业间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楚仁  梁晶晶  徐锦强  黄蕾  
文章使用2000~2013年Aid Data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援助数据、BACI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产品出口数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中的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相关指标,采用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中的非洲国家与中国投票相似度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对中国向非洲受援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促进中国产品出口到非洲,且这样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共同实现的。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改善非洲国家的政府治理水平,进而使中国对受援国产品出口显著上升。该结论说明中国对非援助不但会提升非洲国家人民的福利水平,也会促进中国的产品贸易;对非援助实现了"双赢"局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萧露  
当今世界经济舞台,市场国际化趋势不断扩大,企业顺应这一潮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必然。就我国企业而言,随着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日益临近,国际化趋势显得尤为迫切,从而更加要求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研拟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战术,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小伟  
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出口贸易中新出现的复杂问题。国际上正在形成新的规则。关贸总协定的《知识产权协议》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并将保护状况与贸易制裁挂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并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去开拓国际市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路  
一国与他国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双方交易信任水平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的国际市场上,交易成本是决定双边贸易关系能否长期维系的重要因素。基于2006—2013年我国对45个国家产品层面出口数据,使用BBC全球影响力调查结果衡量国家形象,采用生存分析法和二元因变量分析方法检验我国在贸易伙伴国眼中的国家形象对我国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交易信任因素之外,我国在贸易伙伴国处获得的评价越好,对其出口持续时间就越长、出口失败风险也越低,即国家层面的信任能够弥补出口产品层面的交易信任缺失。此外,国家形象对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效应在同质品、消费品上,以及低评国、发达国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魏泊宁  
使用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和2016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的数据,从通关费用、时间、清关程序效率和海关透明度四个方面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通关环境,考察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关环境不同指标的改善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即通关费用和时间的改善抑制了中国产品出口,清关程序效率和海关透明度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产品出口。经过初步分析,发现通关费用和时间的减少抑制中国产品出口的原因为,进口国通关环境改善面向的是所有出口国,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增加挤出了中国出口。还进一步从产品、国家和进口依存度方面做了异质性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建国  张丽  
使用1998~2008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行业的生产效率与行业规模显著地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内投资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却成中性结果;分行业的研究显示,行业工资水平对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影响显著,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则受行业规模因素的影响,这一结论表明: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维持与提升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主导方向,而对于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先扩大规模再发展内涵是一条现实的路径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伟良  贾秀录  
"贸易非效率"像一堵无形的壁垒阻碍着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Wilson、Mann和Otsuki(2003)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量指标体系,选取2007—2014年的贸易数据,在测算G20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产品种类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除了G20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距离、市场开放程度之外,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不仅中国出口到该国的贸易额越大,中国出口到该国的产品种类也会增加。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傅东辉  
从今年1月1日起,欧共体从法律上实现了内部统一大市场的重大目标,这是欧共体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形成无疑对于欧共体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将发生重要影响。中欧之间有着传统的良好经贸关系,但近几年来,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欧出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欧洲经济不景气,对从中国进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除了传统的配额限制外,用得最多、对正常的出口贸易威胁最大的是反倾销措施。《反倾销已成为中国对欧出口的严重障碍》一文的作者把欧共体1983—1992十年间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情况作了客观分析,该文资料翔实。同时,作者指出一个令人注意的问题,与欧委会对华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赖明勇  王堃羽  祝树金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贸易迅速发展,目前东盟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自贸区的建立势必影响到中国产品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根据中国-东盟历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预测中国东盟未来贸易情形。并对中国产品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估,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未来发展会提高我国大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对石化等部分产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汪亚楠  王海成  苏慧  
基于中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政策背景,试图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新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出口扩张以及出口升级。通过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引入到质量异质性模型,推理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扩张及出口升级的关系等式,运用2002—2014年高度精细化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有利于促进出口扩张和出口升级,OFDI是发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效应的重要作用机制。自由贸易战略是我国应对当前"逆全球化"国际局势的重要对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为我国维持出口扩张和实现出口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