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80)
2023(18936)
2022(16267)
2021(15158)
2020(12648)
2019(29283)
2018(28922)
2017(55134)
2016(29551)
2015(33429)
2014(33109)
2013(32657)
2012(30331)
2011(27499)
2010(27517)
2009(24912)
2008(24090)
2007(20792)
2006(18257)
2005(16336)
作者
(84168)
(70203)
(69615)
(66055)
(44756)
(33588)
(31823)
(27574)
(26741)
(24800)
(23825)
(23718)
(22232)
(22222)
(21658)
(21522)
(20771)
(20522)
(20050)
(20044)
(17491)
(17182)
(16819)
(16078)
(15680)
(15636)
(15396)
(15248)
(14056)
(13784)
学科
(124296)
经济(124168)
管理(79960)
(77337)
(61364)
企业(61364)
方法(53745)
数学(46588)
数学方法(46018)
中国(36558)
(34932)
(30840)
贸易(30820)
(29950)
地方(28454)
(28369)
业经(27176)
(25424)
农业(22736)
(21625)
(19939)
金融(19937)
(19915)
银行(19871)
环境(19400)
(19161)
(19060)
理论(18910)
技术(18683)
(16942)
机构
大学(417034)
学院(415223)
(174566)
经济(171140)
管理(161864)
研究(146917)
理学(139659)
理学院(138079)
管理学(135698)
管理学院(134957)
中国(111641)
(89893)
科学(88735)
(77329)
(73455)
研究所(67061)
(66776)
中心(65945)
财经(61938)
业大(60260)
(59495)
北京(57484)
(56623)
(55818)
师范(55292)
(54040)
经济学(52869)
农业(52105)
(48486)
经济学院(47712)
基金
项目(283859)
科学(223683)
研究(208175)
基金(206926)
(180859)
国家(179399)
科学基金(153682)
社会(131691)
社会科(124889)
社会科学(124856)
基金项目(109075)
(108319)
自然(99409)
自然科(97124)
自然科学(97100)
自然科学基金(95339)
教育(95072)
(92206)
资助(85707)
编号(84218)
成果(68106)
重点(64060)
(63596)
(63243)
(58639)
课题(58143)
创新(54807)
国家社会(54740)
教育部(54313)
科研(54311)
期刊
(190129)
经济(190129)
研究(126389)
中国(80097)
学报(63802)
(60800)
科学(60476)
管理(59956)
(56000)
大学(49119)
教育(46243)
学学(46025)
农业(42832)
(37768)
金融(37768)
技术(36314)
经济研究(31736)
业经(31325)
财经(29487)
问题(25561)
(25324)
(25026)
国际(23205)
(23139)
图书(21448)
世界(20394)
技术经济(19619)
科技(19216)
理论(19158)
商业(18863)
共检索到621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志  李春盛  
对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仍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但已经出现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的攀升现象。从贸易地理方向上看,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已经从明显的三角贸易模式逐步转为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去,具有明显的全球价值分割的特征。鉴于全球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欧美不断引发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是不公正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海霞  张捷  
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①)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1)SITC7在东亚贸易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SITC7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FDI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差距对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3)人均固定资本的差异不利于我国与东亚国家SITC7的产业内贸易,要促进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和东亚国家的技术差距。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丘兆逸  
中国是全球产品内贸易的第二大参与者,也是未来欧美发达国家碳规制的主要影响对象。碳规制通过直接影响高碳产品出口和间接影响进口两条途径来影响产品内贸易,采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碳规制对中国产品内贸易具有负面影响,且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若欧美等国对每吨碳排放征收30美元或60美元的碳关税,中国产品内贸易的进出口总规模将分别下降10.42%和24.31%。为应对欧美等国的碳规制对中国产品内贸易的影响,一是应根据"共同但有差别"的减排原则进行积极申诉;二是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积极朝低碳方向进行升级;三是若边境碳调节税开始实施,应根据生产者责任原则,以实际内涵碳作为征收依据,减少其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成丽红  许和连  吴钢  
笔者利用UN COMTRADE 1992年~2011年的全球工程机械类产品的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国际工程机械类产品加权贸易网络的密度、点强度、聚集系数、异质性、核心边缘结构等复杂网络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工程机械类产品的国际贸易网络的密度和点强度都在逐年增大(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外),贸易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核心度在近20年基本在下降,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的核心度在此期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侴海峰  符建华  
在规模效应上,虽然短期内贸易规模扩大不利于环境保护,但在长期却存在积极影响,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结构效应上,工业产品内贸易可以促使中国贸易结构向更"清洁"的生产阶段转变;在技术效应上,工业产品内贸易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的排污技术水平,更有利于清洁型行业的发展。中国应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工序上应尽量选择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较少的生产环节。坚决禁止以资源再生利用为名在中国投资设厂从事进口危险废物的拆解、加工等业务。并要根据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外资流向特定产品的特定生产阶段,由原来的从事生产、加工、装配等环节,逐渐向前期的研究与开发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家东  李依锦  郑立伟  
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研究了主要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溢价水平,以及宏观质量水平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理论层面,首次提出了质量溢价概念,分析了质量与价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论证了质量提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层面,首先基于国际贸易数据计算各国出口产品的平均单位价值,然后对主要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溢价和质量溢价率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以输出中低档质量的产品为主,但每一次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明显提升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支撑作用。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提升产品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海霞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永江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战略和客观依据本世纪末,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800美元,人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这意味着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有更大的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已达11.3亿,步入20世纪末,我国人口最低限也会增长到12.8亿人.届时,我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小义  李佳欣  
文章基于产品空间视角,结合2001—2019年中国与130多个国家(地区)HS(1996)六分位双边贸易数据,创新引入区分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密度指标,考察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产品内分工格局及产品空间结构关系,并采用两步系统GMM法实证检验出口关联、进口关联对双边产品内分工深化和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趋缓,但中国与各伙伴国间的产品内分工程度、产品空间关系仍呈上升趋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表现突出;(2)无论是对总产品内分工还是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出口关联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进口关联不利于双边产品内分工深化与升级,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一致结论;(3)出口关联、进口关联的作用机制迥然不同,作用效应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以及伴随伙伴国收入水平、贸易关系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关联与进口关联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深化与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伟良  贾秀录  
"贸易非效率"像一堵无形的壁垒阻碍着贸易的发展,促进贸易便利化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Wilson、Mann和Otsuki(2003)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量指标体系,选取2007—2014年的贸易数据,在测算G20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产品种类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除了G20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距离、市场开放程度之外,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G20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不仅中国出口到该国的贸易额越大,中国出口到该国的产品种类也会增加。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顾国达  郭爱美  
产品内贸易相较于产品间贸易,对各国比较优势的利用更加彻底,并且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差异巨大。本文通过考察,发现我国产品内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价值链增值能力较差,并且我国产品内贸易由外资主导,存在较大的市场替代风险。因而,原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必须动态化,实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攀升。本文结合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重点发展中场产业的建议,以应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夏明国  
本文利用我国和29个主要贸易伙伴15年的产品内贸易面板数据对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规模经济、FDI和地理因素是我国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要素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沈国兵  
本文针对显性比较优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问题,基于10分位贸易品进行的统计分析和GMM分析显示:(1)显性比较优势不是中国产品遭受美国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中国产品招致美国反倾销的原罪;(2)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带来负向贸易效应,课征终裁反倾销税产生不利的贸易效应,显性比较优势上升显著地促进了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它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交互项产生正向贸易效应;(3)中国涉案产品RCA强度能够削减同期内美国从非被诉方产品的进口转移,尽管跨期内已失去削减贸易转移的功效。因此,坚守中国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是重要的,它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萧露  
当今世界经济舞台,市场国际化趋势不断扩大,企业顺应这一潮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必然。就我国企业而言,随着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日益临近,国际化趋势显得尤为迫切,从而更加要求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研拟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战术,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曦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