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8)
- 2023(8287)
- 2022(7006)
- 2021(6736)
- 2020(5814)
- 2019(13517)
- 2018(13460)
- 2017(25682)
- 2016(13657)
- 2015(15795)
- 2014(15667)
- 2013(15596)
- 2012(14395)
- 2011(13240)
- 2010(13404)
- 2009(12516)
- 2008(12185)
- 2007(10648)
- 2006(9480)
- 2005(8774)
- 学科
- 济(67864)
- 经济(67805)
- 管理(35055)
- 业(34258)
- 方法(31737)
- 数学(28958)
- 数学方法(28410)
- 企(27344)
- 企业(27344)
- 中国(19822)
- 农(16154)
- 贸(13769)
- 贸易(13756)
- 业经(13682)
- 易(13439)
- 地方(12325)
- 制(11697)
- 财(11298)
- 学(10883)
- 产业(10632)
- 农业(10134)
- 银(9938)
- 银行(9931)
- 行(9632)
- 技术(9590)
- 融(9390)
- 金融(9389)
- 理论(9145)
- 环境(8624)
- 和(8404)
- 机构
- 大学(198204)
- 学院(196781)
- 济(92872)
- 经济(91367)
- 管理(76954)
- 研究(69753)
- 理学(66167)
- 理学院(65505)
- 管理学(64271)
- 管理学院(63914)
- 中国(55455)
- 京(42656)
- 科学(39340)
- 财(39112)
- 所(34100)
- 中心(31714)
- 财经(31334)
- 研究所(30947)
- 经济学(30147)
- 经(28632)
- 江(28512)
- 农(27790)
- 北京(27788)
- 经济学院(27146)
- 业大(25517)
- 院(25062)
- 范(24728)
- 师范(24520)
- 财经大学(23327)
- 州(22612)
- 基金
- 项目(129913)
- 科学(104130)
- 基金(97005)
- 研究(95337)
- 家(84321)
- 国家(83752)
- 科学基金(72401)
- 社会(63476)
- 社会科(60631)
- 社会科学(60620)
- 基金项目(49673)
- 省(48207)
- 自然(45234)
- 自然科(44315)
- 自然科学(44308)
- 教育(43965)
- 自然科学基金(43531)
- 资助(42032)
- 划(41051)
- 编号(36552)
- 部(29998)
- 成果(29626)
- 重点(29425)
- 发(28960)
- 国家社会(27633)
- 创(27228)
- 教育部(26256)
- 课题(25988)
- 中国(25967)
- 创新(25619)
共检索到299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继海 唐翌
在对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动态地考察了我国产业集聚的成长与演化过程,指出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我国产业集聚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模式分析 比较优势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罗璇
中国大多数产业集聚还是靠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一方面是通过集聚本身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外部经济获得,另一方面,亦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供给、宽松税收政策及低环境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森
拉美模式考察彭森1995年年中,笔者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代表团考察了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三国。我们在考察访问中深切地感受到,拉美三国在发展和改革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一、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拉美国家在70年代大多经历过一个快...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国亮 陈建军
本文建立了基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的二三产业共同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二三产业共同集聚形成的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并采用全国2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发现,(1)产业前后向关联和知识密集度有助于促进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2)当商务成本超过一定的阀值之后,产业共同集聚呈现分离趋势,二三产业从互补效应开始向挤出效应转变,而且这一阀值存在行业异质性;(3)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周边城市的二三产业共同集聚度的提高。基于稳健性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通过空间结构调整,打造都市圈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关联 空间地理 共同集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庞磊 阳晓伟
文章利用国泰安数据库、投入产出表与上市公司数据(1990—2020)匹配得到我国1356家高新技术企业,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测度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程度。同时,文章测度产业链中心度与中介度衡量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控程度,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推进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提升程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总体层面,高新技术企业集聚、自主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控能力提升。具体细分,一是所有制层面,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控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国有企业作用强度略大于民营企业;二是行业层面,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控推动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三是地区层面,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控能力的推动作用强度依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四是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通过技术创新有效驱动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据此,文章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议,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目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林 刘冬庆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经济史 重农抑商 官进民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海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有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采用区位熵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方法分别测度了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水平;选取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邻地效应,即本地创新效率会在区域间产生溢出效应;产业专业化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产业多样化集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从区域层面来看,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海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有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采用区位熵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方法分别测度了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水平;选取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邻地效应,即本地创新效率会在区域间产生溢出效应;产业专业化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产业多样化集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从区域层面来看,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民良
“个性体现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哲学基本原理,显示了我们研究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的意义。在此刊出的关于广东、山东和辽宁(连载)三地改革与发展思路及经验的分析文章,均就各自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占改革开放“天时地利”的广东如何突破市场经济运行难题;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如何实现工业起飞并提高效益;作为国有重化工业基地的辽宁如何转换机制,实现技术进步等等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种研究固然显现出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内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更深刻地反映出我们国家各地区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共同特征,也因此对基础各异、条件不同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启示及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剧锦文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不外有两种模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首先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它同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诞生以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采用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在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而不采用英美模式呢?本文企图从几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本文从组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的外资进入模式。外商采用独资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但是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外商采用非独资(包括合资或合作)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该问题由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解决),但是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外资进入模式的选择说到底是在适应成本和协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嘉辉
文章基于产业政策对产业供给和社会需求的视角,以2009年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政策分析入手,解释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长上行趋缓的形势下,产业调整振兴部门的选择原因,以及产业政策实施的途径和机制。通过我国经济背景分析,总结分析出当前的工业部门是影响经济增长下滑的主要部门,产业政策的实施依靠外部市场培育和企业自身调整两个方面,利用财税政策、科技进步、技术升级、兼并重组等措施,防止和扭转经济的下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张辉 黄泽华
本文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研究发现:(1)若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准,那么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1/3;(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
工业化 产业结构高度 虚高度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业强 魏后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艳 王冰洁 钟腾龙
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在持续提升,然而很多出口企业却陷入“内卷化”增长困境。本文基于“最强小镇”的案例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究中国出口增长模式。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企业出口表现(出口额和出口产品种类),与出口企业绩效(营业收入、利润和工资)均呈现“倒U型”关系;过度专业化集聚加剧了竞争和拥堵效应,降低了企业生产率、资金流动性和议价能力,拉低了出口价格与产品资本密集度,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持续增长和贸易利得;而垂直多样化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破解出口增长困境。本文全面阐释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出口增长模式和增长困境的影响,为中国出口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
专业化集聚 “最强小镇” 出口增长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