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4)
- 2023(10828)
- 2022(9049)
- 2021(8358)
- 2020(7175)
- 2019(16913)
- 2018(16522)
- 2017(32276)
- 2016(17413)
- 2015(19850)
- 2014(19772)
- 2013(20214)
- 2012(19204)
- 2011(17691)
- 2010(17316)
- 2009(15932)
- 2008(15906)
- 2007(14206)
- 2006(12198)
- 2005(11206)
- 学科
- 济(83404)
- 经济(83339)
- 管理(46627)
- 业(45256)
- 方法(37605)
- 企(35757)
- 企业(35757)
- 数学(33576)
- 数学方法(33344)
- 中国(22745)
- 农(21383)
- 财(18361)
- 学(18174)
- 贸(17553)
- 贸易(17548)
- 易(17112)
- 业经(16742)
- 地方(15461)
- 制(15119)
- 环境(14695)
- 农业(13759)
- 和(12678)
- 银(12094)
- 银行(12062)
- 产业(11995)
- 行(11616)
- 融(11602)
- 金融(11600)
- 技术(10994)
- 务(10691)
- 机构
- 大学(262160)
- 学院(258870)
- 济(118372)
- 经济(116344)
- 管理(98122)
- 研究(95089)
- 理学(84613)
- 理学院(83643)
- 管理学(82366)
- 管理学院(81888)
- 中国(72217)
- 科学(57362)
- 京(55756)
- 财(50770)
- 所(48628)
- 农(44719)
- 研究所(44626)
- 中心(42870)
- 财经(41189)
- 经济学(38475)
- 业大(38028)
- 经(37581)
- 江(37208)
- 北京(35708)
- 农业(35401)
- 经济学院(34941)
- 院(33978)
- 范(33387)
- 师范(33060)
- 财经大学(30657)
- 基金
- 项目(173469)
- 科学(137483)
- 基金(129165)
- 研究(124394)
- 家(113739)
- 国家(112971)
- 科学基金(95731)
- 社会(81276)
- 社会科(77327)
- 社会科学(77306)
- 基金项目(68132)
- 省(64873)
- 自然(61143)
- 自然科(59707)
- 自然科学(59688)
- 自然科学基金(58675)
- 划(55959)
- 教育(55580)
- 资助(53311)
- 编号(48013)
- 重点(40031)
- 部(39988)
- 发(39231)
- 成果(38843)
- 创(35876)
- 国家社会(35038)
- 教育部(34070)
- 创新(33787)
- 科研(33691)
- 中国(33540)
- 期刊
- 济(125087)
- 经济(125087)
- 研究(76502)
- 中国(47230)
- 学报(41923)
- 农(39652)
- 科学(39626)
- 财(37802)
- 管理(33921)
- 大学(31153)
- 学学(29469)
- 农业(26995)
- 融(22016)
- 金融(22016)
- 经济研究(21763)
- 教育(20875)
- 财经(20781)
- 技术(20615)
- 业经(19124)
- 经(18102)
- 问题(17374)
- 贸(15776)
- 业(15743)
- 技术经济(14007)
- 世界(13785)
- 国际(13560)
- 统计(13002)
- 版(11929)
- 商业(11873)
- 资源(11811)
共检索到379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凡琳 陆军
着眼于“双碳”目标要求,聚焦产业间的碳传导现象,通过引入网络分析思路与方法,以探究推动中国产业体系碳达峰的政策优化思路。在量化各类产业碳排放规模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8—2016年中国38个产业间的碳流向及其传导网络特征进行识别并分析结构特征。进一步以碳传导特征为依据,运用块模型分析将产业划归为净溢出型、净吸收型、溢出型中介和吸收型中介四类。根据各类产业间碳传导特征差异,提出组建产业减碳“联盟”、合理调节溢出与吸收型产业的结构占比等建议,旨在助力工业全面碳达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明 周霞
应用修正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解构中国产业部门之间的全碳足迹关联关系,并分析该网络的整体、节点和社区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产业部门的全碳足迹通达性良好,呈现复杂的网络关联关系;(2)其中电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等是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的发散中心,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服务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网络集聚中心;(3)产业全碳足迹网络存在显著的社团结构,包含碳原因、碳内部作用、碳结果和碳中介4个社区。
关键词:
产业全碳足迹 投入产出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高明 李志斌 王东宇 贺灿飞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0102014年的产业投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间投资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与模型,通过城市节点的中心度、点入(出)度、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等来探讨城市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网络中心势相对较大,大量的联系出现在城市群内部少数城市之间;(2)城市群内部投资扩散呈现邻近扩散为主,跳跃扩散为辅的联系特征;(3)城市群现阶段投资联系强的城市基本均分布于河南省内,其他四省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具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琳琳 王光辉 陈刚
为丰富对城市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定量研究,更加精准识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特征,以中国296个地级市2011—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量为样本,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专利合作归纳为“产-研”“学-研”“产-学”“产-学-研”等4种类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5倍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较少、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连通度不高,大多数节点间合作强度较低,节点间联系呈“东密西稀、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网络层次清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结构显著,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5个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及自主能力较强。由此提出要发挥北京等核心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成都等西部创新中心城市,增加西部边缘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机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徐露允 曾德明 陈静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知识整合和知识组合配置,知识整合和知识组合配置策略的不同带来了异质性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从而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决策的差异性。运用中国汽车产业2001—2014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筛选出961家企业,并利用企业专利数据中的专利分类号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分析了知识网络关系特征和聚集特征演变过程。通过2821个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变分析发现,我国汽车产业知识网络关系特征总体水平较低,但仍呈现出了上升趋势,汽车产业在总体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部知识聚集和全局知识聚集,但局部聚集程度明显高于全局聚集程度;依据是否参与协作研发或技术标准制定将企业进行分类,不同类别下企业知识网络结构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研究发现有助于揭示我国汽车产业知识融合发展规律,为日后推动技术跨界融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关键词:
百度指数 旅游信息流 城市空间网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敏 薛伟贤 张应剑
文章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一带一路"生产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和中国的网络地位与影响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生产网络的关系数量、密度和派系数量在1998—2018年期间提升显著;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演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中国扮演了中心行动者的角色,能够起到"发动机""传导"和"桥梁"三重功效;中国成为"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影响"一带一路"生产网络的各个国家及"小团体",从而起到协同"一带一路"生产网络有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浩 杨治辉
文章基于2008—2016年的相关数据,在DEA交叉模型的框架下探究省份间生态治理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各省份间生态治理的联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态治理网络存在着明显的联动性与溢出性,逐步实现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扩展,形成"点到线再到面"的分布格局;我国东中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派系结构,而西部与东北部分派现象却不显著;省份间的邻近关系在被削弱,空间联系则在加强,而且省份间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省份绿化情况以及能源的消费是影响生态治理空间联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雷宏振 贾悦婷
利用体现复杂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比较了IT微博网络与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分析了网络节点的度数、介数和接近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度分布进行拟合,并分析了"度-度"相关性。结果显示:IT微博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的特征;绝大多数用户只有少量的关系人,介数最大的节点不一定是接近数最大的节点;关系网络的度服从幂律分布;实验网络具有度的异配性,即度值小的节点倾向于与度值大的节点连接,新增加的个体更倾向于与大度数的个体建立联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叶中华,董鹏,秦领
基于2011-2015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地级市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技术交易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区域内部技术交易存在结构性差异,跨区域、跨企业、跨机构交易存在壁垒。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交易;网络结构;专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