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19)
- 2023(13968)
- 2022(12119)
- 2021(11545)
- 2020(9616)
- 2019(22340)
- 2018(22060)
- 2017(42607)
- 2016(23032)
- 2015(25830)
- 2014(25845)
- 2013(25794)
- 2012(23699)
- 2011(21491)
- 2010(21245)
- 2009(19416)
- 2008(18895)
- 2007(16214)
- 2006(13970)
- 2005(12310)
- 学科
- 济(97921)
- 经济(97816)
- 管理(63202)
- 业(61520)
- 企(50267)
- 企业(50267)
- 方法(45612)
- 数学(39911)
- 数学方法(39527)
- 中国(27923)
- 农(24822)
- 财(22013)
- 学(21125)
- 业经(21040)
- 贸(19089)
- 贸易(19081)
- 地方(18749)
- 易(18580)
- 制(16892)
- 农业(16545)
- 技术(15038)
- 和(14890)
- 理论(14541)
- 环境(14477)
- 银(14042)
- 银行(13998)
- 融(13792)
- 金融(13791)
- 务(13477)
- 产业(13469)
- 机构
- 大学(332145)
- 学院(328165)
- 济(138351)
- 经济(135755)
- 管理(130407)
- 研究(115472)
- 理学(113999)
- 理学院(112699)
- 管理学(110860)
- 管理学院(110282)
- 中国(84553)
- 科学(71139)
- 京(71133)
- 财(59945)
- 所(58010)
- 研究所(53486)
- 农(52615)
- 中心(50343)
- 财经(49314)
- 业大(49042)
- 北京(45312)
- 经(45201)
- 江(44605)
- 范(42939)
- 经济学(42843)
- 师范(42555)
- 院(41853)
- 农业(41485)
- 经济学院(38721)
- 财经大学(37066)
- 基金
- 项目(230053)
- 科学(181790)
- 基金(169494)
- 研究(166452)
- 家(148644)
- 国家(147494)
- 科学基金(126200)
- 社会(106883)
- 社会科(101414)
- 社会科学(101389)
- 基金项目(89923)
- 省(86876)
- 自然(82001)
- 自然科(80131)
- 自然科学(80113)
- 自然科学基金(78706)
- 教育(75148)
- 划(74111)
- 资助(70284)
- 编号(65494)
- 成果(52987)
- 部(51700)
- 重点(51290)
- 发(49146)
- 创(47815)
- 课题(45141)
- 国家社会(44718)
- 创新(44598)
- 教育部(44359)
- 科研(43996)
- 期刊
- 济(144585)
- 经济(144585)
- 研究(97434)
- 中国(59097)
- 学报(53543)
- 科学(50335)
- 农(47291)
- 管理(47254)
- 财(42785)
- 大学(40411)
- 学学(38120)
- 农业(33559)
- 教育(33463)
- 技术(26334)
- 融(25491)
- 金融(25491)
- 经济研究(24650)
- 财经(24150)
- 业经(22439)
- 经(20830)
- 问题(19281)
- 业(18000)
- 科技(16225)
- 技术经济(16024)
- 贸(16012)
- 图书(15843)
- 理论(15237)
- 世界(15116)
- 版(14588)
- 现代(14434)
共检索到469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顺 陈丁
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不但有利于本产业自身,也有利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既有利于本产业,也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动态关系 VAR模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向玲 唐俊
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关键词: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包宁
文章利用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动态就业弹性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短期就业弹性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但长期就业弹性的区域差异并不大,短期就业弹性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就业调整速度、劳动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不同引起的。较低的短期就业弹性使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来增加产出水平,同时调整产业规模、实现与东部地区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揭红兰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3年自贸区产业数据,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通过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贸区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比,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上述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贸区产业会有更大的就业增长潜力。
关键词:
自贸区产业 就业弹性 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静
文章利用贝叶斯方法和广义最大熵方法,对中国16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并通过比较,确定了各产业部门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值,为在CGE模型中使用CES函数提供参考。
关键词:
CES 替代弹性 贝叶斯 广义最大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旭升 王婧
文章由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劳动力需求方程,找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资本存量、实际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并将这些因素与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需求量、资本存量、职工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就业量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技术因素虽然短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但其增长效应大于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协整关系 第三产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车伟 蔡昉
通过分析中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和特点、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以及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就业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尝试回答经济增长能否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同时 ,根据对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研究 ,文章在最后还简要分析了WTO的就业效应。
关键词:
就业 弹性 经济增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佳荔 吕建雄 赵广杰
为了弄清楚不同化学试剂处理引起木材内部分子构造的变化及其分子的运动状态,该研究针对杉木试材,采用动态粘弹性分析仪,测定了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状态下脱木素处理木材、DMSO处理木材和非晶化处理木材以及素材,在-100~10℃、0.5~10Hz的动态粘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100~10℃范围内观察到两个松弛过程,-30℃附近的α松弛过程和-100℃附近的β松弛过程;②频率越高,损耗模量峰值对应的温度越高,贮存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③α松弛过程中非晶化处理木材的活化能最高,DMSO处理木材次之,脱木素处理木材与素材接近;④木材发生α松弛过程的主要原因是吸着水分子的回转取向运动,发生β松弛过程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思齐 霍燚 曹静
本文估算了中国1999-2006年间25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居住碳排放及其子项(生活用电、冬季供暖和日常炊事)。以2006年为例,南北方城市人均居住碳排放量分别为0.39和0.64吨/人,仅为美国最"绿色"城市的1/7和1/4。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估算了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用电碳排放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别为1.447和-0.681;供暖碳排放的收入弹性为1.379,价格弹性系数不显著。显著大于1的收入弹性意味着居住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将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杠杆对于居民用电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这些均值得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本文还发现在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协整检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盛斌 牛蕊
本文利用1997~2006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从不同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及区域水平三个方面研究了贸易开放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贸易和汇率指标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贸易和汇率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来对劳动力需求弹性产生作用,而通过改变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规模效应作用次之。研究支持了文献中关于进口贸易自由化会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假说。当加入出口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因素时,前者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被抵消,最终贸易开放的净影响是降低了劳动力的就业风险。
关键词:
贸易 劳动力需求弹性 就业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影响因素 就业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