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26)
- 2023(9845)
- 2022(8261)
- 2021(7897)
- 2020(6556)
- 2019(14884)
- 2018(14432)
- 2017(28122)
- 2016(14804)
- 2015(16711)
- 2014(16404)
- 2013(16524)
- 2012(15507)
- 2011(14169)
- 2010(14374)
- 2009(13575)
- 2008(13472)
- 2007(12062)
- 2006(10808)
- 2005(9995)
- 学科
- 济(67961)
- 经济(67901)
- 业(48014)
- 管理(45496)
- 企(37400)
- 企业(37400)
- 方法(27777)
- 数学(24677)
- 数学方法(24441)
- 中国(23457)
- 农(19334)
- 贸(16273)
- 贸易(16264)
- 易(15988)
- 财(15520)
- 业经(15124)
- 制(14931)
- 银(14180)
- 银行(14180)
- 行(13688)
- 策(13448)
- 地方(12883)
- 融(12224)
- 金融(12224)
- 农业(11978)
- 产业(11219)
- 险(11011)
- 保险(10919)
- 技术(9735)
- 划(9418)
- 机构
- 学院(214902)
- 大学(214052)
- 济(105715)
- 经济(104026)
- 管理(86261)
- 研究(76816)
- 理学(72884)
- 理学院(72197)
- 管理学(71402)
- 管理学院(70969)
- 中国(64990)
- 财(48550)
- 京(45314)
- 科学(40066)
- 财经(37986)
- 所(36966)
- 中心(34785)
- 经(34731)
- 经济学(33679)
- 研究所(33153)
- 江(31285)
- 经济学院(30361)
- 北京(29572)
- 农(28362)
- 财经大学(28274)
- 院(27545)
- 范(25412)
- 师范(25263)
- 州(24633)
- 业大(24589)
- 基金
- 项目(135898)
- 科学(109837)
- 研究(103508)
- 基金(102519)
- 家(87276)
- 国家(86631)
- 科学基金(75445)
- 社会(70177)
- 社会科(66843)
- 社会科学(66833)
- 基金项目(51834)
- 省(49105)
- 教育(45726)
- 自然(45578)
- 自然科(44567)
- 自然科学(44555)
- 自然科学基金(43838)
- 资助(43690)
- 划(41711)
- 编号(40055)
- 成果(32936)
- 部(32054)
- 发(30665)
- 国家社会(30287)
- 重点(30095)
- 教育部(28330)
- 创(28221)
- 中国(28177)
- 课题(28058)
- 人文(27518)
共检索到336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杰 陈容
现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和制定四大新策略(蚕食策略、局部脱钩策略、同盟封锁策略和区域排挤策略),这可能会对中国在全球和国内两个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形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削弱中国在全球和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现有地位,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制约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中国自身的经济规模体量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与美国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的构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从政府政策到微观企业层面中国尚存在与自主创新相兼容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应加大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构建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推动全球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形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宏波 郑涵茜 余天赐
在大国竞争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乌克兰危机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进入重要的重塑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先后提出对华“脱钩”“去风险”,试图减少其产业链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本文首先界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范畴包括主体要素安全和结构要素安全两部分,然后辨析美国“脱钩”和“去风险”政策意图的异同,并就现阶段“去风险”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主要影响和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分析发现,主要影响包括:一是美国通过控制核心技术、中间品出口和关键资源,降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主体要素安全水平;二是通过制造业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重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威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结构要素安全;三是通过“友好国家”网络拉拢“盟伴”,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风险。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如何在美国“去风险”背景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去风险” 产业链 供应链 安全稳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张晨曦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推行逆全球化,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演化,蕴含新的风险。西方发达国家谋划以“同盟式”“集体式”“组团式”方式组建联合体系,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产生的巨大负面冲击,国内频繁多点暴发的新冠疫情,均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可能面临诸多形式的“外移内缩”重大风险。要重点提升“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自控能力,支持地方走出保产业链供应链与防控疫情相结合新路子,实施中国与国外要素资源双向有效流动新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春宇 王海成
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总体上,我国产业链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地缘政治冲突、公共卫生事件、贸易和产业政策变化等供给端的外部冲击下,供应链维度和价值链维度存在的重点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限制、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以及空间链维度的重要产业链回流、本土产业链外迁四个方面。应围绕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力、缓解产业链外迁压力、构建顺畅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全力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
关键词:
产业链安全 供给端冲击 风险特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晓涛
中日韩生产网络是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逆全球化和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日韩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与北美和欧洲生产网络相比,中日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我国在中日韩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也还不突出。当前,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着美国因素的挑战,日韩自身也更关注维持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中日韩产业合作面临新机遇,包括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大量高技术人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RCEP等经贸合作协议的推进等。未来,要积极寻找中日韩利益共同点,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高效、开拓创新、利益相容的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静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体现了现代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过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成败取决于其制度逻辑及其有效性。鉴于时空境遇变化,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需要应对传统因素和国际局势的双重考验,由此,应以开放系统的视野分析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切实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的逻辑落定于共治。当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从现实问题和客观需求出发,以主体权利确立战略根基、以合作行动凝聚战略共识、以变革创新提供战略支撑,由此确立和夯实现代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有效性的基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坤望 占宽
本文使用CoDEA方法,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了2004年、2011年、2018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情况。研究发现:第一,从2004年到2018年,中国进口采购风险较高的地区是东盟、韩国,中国出口销售风险较高的是韩国、澳大利亚。第二,中国整体的出口供应链安全系数从2004年的0.3482下降至2018年的0.2917,进口供应链安全系数从0.3116上升至0.7661,说明进口供应链安全上升明显,且抗风险能力增强。第三,中国的低技术行业供应链安全系数呈现小幅上升,资源型和中、高技术行业的供应链安全系数出现下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建立并完善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采用5G、云计算等新技术,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CoDEA方法 风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弓 韩静波 谷一凡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近年来,玉米供求和价格波动较大,玉米市场供求缺口有所收窄,但仍处于紧平衡格局。本文从玉米生产种植、进口等供应端及饲用、工业加工等消费端入手,对2023年我国玉米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我国玉米供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指出当前玉米市场存在供需关系平衡难度大、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挤压收益空间、价格易受资本炒作出现大幅波动、深加工产业链稳定运行压力加大等主要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果、积极推进玉米种植“降成本”、支持玉米深加工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玉米市场监管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供求关系 玉米价格 种植成本 收益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玫
韩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得益于有效的产业政策。本文研究韩国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布局和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1)韩国主要以扶持培育支柱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强化尖端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稳定供应链等为目标,实施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2)韩国明确提出在尖端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意愿,在技术上强化与德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的合作,在生产基地配置上多元化。这些产业政策对韩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格局、韩国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加剧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国际竞争。(3)尽管韩国依然视中国为其最重要的市场,但韩国很重视美韩同盟并参与美国排华供应链同盟,明确通过投资美国增加美韩产业联系,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多样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为此,中国应加深中韩供应链合作,弱化美国排华供应链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升级,提升供应链合作规模与质量;扩大第三方市场合作领域,充分利用RCEP机制深化中韩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辽 胡忠博 陈松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公共卫生事件、经贸摩擦、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交织对全球产业链的安全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迫使全球产业链重构速度加快,同时加剧了中国产业链面临的外部依赖风险、技术壁垒和竞争、贸易保护主义风险“、断链”隐患以及产业国际分工不平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我国产业链现有竞争优势和不足,分析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保障产业链安全的战略取向。研究表明,全球产业链重构新形势下应当遵循坚持在扩大内需中发挥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逻辑、在自主创新中实现核心技术瓶颈突破的逻辑、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逻辑、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产业链体系优化布局的逻辑,并实施开放共赢战略“、数智化”转型战略、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战略、产业链集群能级提升战略以及产业基础能力再造战略,以求打破西方国家产业链“脱钩”企图、疏通我国产业链的关键堵点、增强产业链粘性与韧性,保障中国产业链中长期安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娅 梁明 徐斯 齐冠钧
制造业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以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整体可控,越南和印度是中国制造业外迁的主要承接地,但两国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其纺织服装业大体形成了“中国生产中间品及设备—越南加工生产—消费品出口发达国家”的分工模式;而印度产品生产以本国产业链供应链为主,对中国依赖性较小。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针对不同外迁目的地制定引导政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根植性;以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构筑“以我为主”的区域制造网络;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延缓制造业外迁步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天健 赵学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源自工业化的本质要求,对于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时代需求和内外部环境变化,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路径也就有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并实现了“从零到一”,再到更高水平安全的数次飞跃。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基本实现工业化、从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通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确保国家意志在经济建设中得到充分贯彻,并依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主动对外开放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提升赋予动力,并使之具备世界意义。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茜 郑澜波
以煤炭港口供应链网络设备的实际维护调度为背景,将煤炭的运输及其在码头的操作抽象到一个时空网络中,并根据每条弧的停机维护策略、时空节点的流量平衡及流量限制得到约束条件,以总计划时间内网络吞吐量达到最大为目标,构建数学模型。采用Benders分解算法将原模型分解为主问题及子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标准测试数据,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彩慧 陈宇学 孙小泽
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加速重构期,以及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应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当前我国产业链发展在外面临欧美发达国家对高端领域的阻击、东南亚等后发经济体对低端领域的侵蚀、数字+绿色时代提速产业链迭代升级步伐等环境压力,在内存在支持产业跃升的现代制造业发展不充分、支撑产业竞争的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力不强、支配产业生态韧性多元的经济双循环不畅等短板。诸多重大变局和“两线作战”的困境给中国产业安全保障带来难题,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要遵循其中的市场规律、发展规律、竞争规律,探索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独特产业链成长模式,着力化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与风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国兵 徐源晗
基于细化至产品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关系,本文探究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水平、上下游渠道对中国产供链来源地多元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强产品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产供链来源地多元化的影响不显著,而加强产品上游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抑制效应,加强产品下游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促进作用。具体地,加强水平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市场扩张渠道对产供链来源地多元化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也通过市场势力和本土竞争渠道产生了抑制效应,造成相互抵消。加强上游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本土投入品渠道对产供链来源地多元化产生抑制效应,而进口投入品的渠道影响不显著。加强下游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下游创新渠道对产供链来源地多元化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下游的议价渠道削弱了这一促进作用。据此,在强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需要统筹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联系,并落实好反垄断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