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78)
- 2023(16326)
- 2022(13680)
- 2021(12710)
- 2020(10907)
- 2019(25286)
- 2018(24928)
- 2017(47715)
- 2016(25850)
- 2015(29670)
- 2014(29505)
- 2013(29336)
- 2012(27067)
- 2011(24468)
- 2010(24446)
- 2009(22426)
- 2008(21938)
- 2007(19240)
- 2006(16454)
- 2005(14394)
- 学科
- 济(115463)
- 经济(115357)
- 管理(73543)
- 业(71211)
- 企(57726)
- 企业(57726)
- 方法(57417)
- 数学(51696)
- 数学方法(50965)
- 农(29608)
- 中国(29532)
- 财(26489)
- 业经(23831)
- 贸(22292)
- 贸易(22282)
- 学(22101)
- 易(21699)
- 地方(20442)
- 农业(19583)
- 制(18737)
- 环境(18507)
- 理论(16984)
- 务(16882)
- 财务(16821)
- 和(16815)
- 财务管理(16780)
- 技术(16740)
- 企业财务(15909)
- 银(15749)
- 银行(15699)
- 机构
- 学院(376350)
- 大学(375991)
- 济(160825)
- 经济(157932)
- 管理(147357)
- 理学(128525)
- 理学院(127147)
- 研究(125970)
- 管理学(124740)
- 管理学院(124066)
- 中国(94579)
- 京(78622)
- 科学(77288)
- 财(69425)
- 农(63810)
- 所(63168)
- 中心(58075)
- 研究所(57868)
- 业大(57470)
- 财经(56919)
- 江(53477)
- 经(51941)
- 农业(50570)
- 经济学(50560)
- 北京(49201)
- 范(46775)
- 师范(46241)
- 经济学院(45863)
- 院(45129)
- 财经大学(42522)
- 基金
- 项目(258641)
- 科学(204666)
- 基金(190408)
- 研究(184668)
- 家(167040)
- 国家(165770)
- 科学基金(142740)
- 社会(118458)
- 社会科(112633)
- 社会科学(112601)
- 省(100129)
- 基金项目(99675)
- 自然(93642)
- 自然科(91574)
- 自然科学(91551)
- 自然科学基金(89954)
- 教育(85996)
- 划(84890)
- 资助(79911)
- 编号(73045)
- 重点(58610)
- 成果(57865)
- 部(57851)
- 发(55817)
- 创(54240)
- 创新(50754)
- 课题(50372)
- 科研(50103)
- 国家社会(50087)
- 教育部(49700)
- 期刊
- 济(164036)
- 经济(164036)
- 研究(103309)
- 中国(67672)
- 学报(59649)
- 农(56435)
- 科学(55626)
- 财(53340)
- 管理(52918)
- 大学(45433)
- 学学(43061)
- 农业(38997)
- 教育(35904)
- 技术(34971)
- 融(29984)
- 金融(29984)
- 经济研究(28183)
- 财经(27934)
- 业经(26190)
- 经(24124)
- 业(22438)
- 问题(21978)
- 统计(21854)
- 技术经济(19944)
- 策(19611)
- 贸(19233)
- 版(17883)
- 决策(17797)
- 科技(16960)
- 世界(16924)
共检索到534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峰 胡剑波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条件下,根据Kaya恒等式,运用非竞争型I-O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考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贡献值与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除2015—2017年外,规模效应和总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强度效应的贡献值为负,而结构效应的影响不是单一方向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28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产业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部门总效应的贡献值为负;在不同时间段,产业部门三种效应的贡献率及其排名变化较大。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以及总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始终位居前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剑波 闫烁 韩君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第三阶段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历年均值的聚类分析可知,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处于高等效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处于中等效率水平,而资源依赖、创新能力较差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等效率水平。外部环境对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交叉型""重合型"和"平行型"。"交叉型"产业部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先提升后抑制;"重合型"产业部门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甚微;"平行型"产业部门主要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就具体行业而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将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LMDI-PDA分解法,构建了中国碳生产率七重因素分解模型,并进一步对能源强度因素进行深入分解,并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产出规模的贡献率最大(151.22%),人口规模贡献率最小(1.39%);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率分别为13.81%和13.23%;从地区来看,贡献程度较大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北和湖南,其碳生产率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3.10%、8.58%、8.17%和6.59%。能源强度因素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潜在能源强度、能源技术进步能明显促进中国碳生产率增长,但能源技术效率对中国碳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剑波 麦骏南 周宗康
基于CGE模型和SDA方法分析模拟了8种碳定价机制对宏观经济、减排目标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碳税和碳交易的价格形成过程不同,开征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大,需要制定配套的税收返还措施,以有效弥补部分社会福利损失;价格-数量混合型碳定价机制对产业关联性较强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化石能源”等部门的降碳效果更为显著;碳排放强度效应和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不同驱动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的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应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着力构建碳税与碳交易协同互补的碳定价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其国 陈慧婷 胡剑波
文章基于EIO-LCA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进而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最优投入量,最后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结果发现:(1)2005—2017年,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筑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2)仅有34.62%的产业部门效率均值大于1,且三大产业部门样本期中后期的效率值整体上出现下滑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敏 刘剑锋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不再是个纯科学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定量测算了2002、2005及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I-O SDA)对影响外贸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隐含碳净出口值及其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之比都呈增长趋势;(2)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出(进)口总效应;(3)两阶段的出(进)口规模效应都为正;(4)两阶段的出(进)口结构效应有较大不同,如2005-2008年,出口结构效应汇总为18187万吨,而...
关键词:
隐含碳 驱动因素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庞军 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晨 李昊玉 孔海峥 冯伟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转型要求,面临着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迷及影响生态环境等诸多挑战。渔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Kaya恒等式,对2002—2017年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变动趋势及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生产系统隐含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渔业第一产业始终处于渔业隐含碳排放首位,但渔业第二与第三产业的隐含碳排放占比在逐渐上升。(2)渔业养殖与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流通是渔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产业;渔业三大产业及所包含的12个细分产业的单位产值隐含碳排放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3)渔业经济增长、一般渔业技术进步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渔业经济增长是拉动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渔业人口和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对渔业隐含碳排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低碳渔业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因素。因此,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渔业低碳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有效抑制中国渔业隐含碳排放、实现渔业低碳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