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9)
- 2023(9275)
- 2022(7772)
- 2021(7153)
- 2020(6102)
- 2019(14488)
- 2018(14077)
- 2017(27279)
- 2016(14771)
- 2015(17053)
- 2014(17194)
- 2013(17644)
- 2012(16902)
- 2011(15549)
- 2010(15294)
- 2009(14129)
- 2008(14040)
- 2007(12586)
- 2006(10753)
- 2005(9755)
- 学科
- 济(74121)
- 经济(74064)
- 管理(39647)
- 业(37645)
- 方法(33417)
- 数学(30150)
- 数学方法(29979)
- 企(28593)
- 企业(28593)
- 中国(20815)
- 农(19201)
- 贸(15589)
- 贸易(15584)
- 易(15210)
- 财(15153)
- 学(14436)
- 业经(14319)
- 环境(14298)
- 地方(14032)
- 农业(12481)
- 制(12253)
- 和(11043)
- 产业(10938)
- 银(10398)
- 银行(10375)
- 融(10095)
- 金融(10093)
- 行(10000)
- 划(9436)
- 技术(9401)
- 机构
- 大学(224915)
- 学院(222185)
- 济(105446)
- 经济(103725)
- 管理(84069)
- 研究(82217)
- 理学(72311)
- 理学院(71498)
- 管理学(70536)
- 管理学院(70121)
- 中国(62357)
- 科学(48188)
- 京(47996)
- 财(44129)
- 所(41915)
- 研究所(38333)
- 农(38190)
- 中心(36762)
- 财经(35810)
- 经济学(34559)
- 经(32638)
- 业大(32235)
- 江(31514)
- 经济学院(31431)
- 北京(30991)
- 农业(30264)
- 院(29066)
- 范(28070)
- 师范(27825)
- 财经大学(26522)
- 基金
- 项目(147106)
- 科学(116209)
- 基金(108828)
- 研究(107385)
- 家(95141)
- 国家(94472)
- 科学基金(79771)
- 社会(70382)
- 社会科(67022)
- 社会科学(67005)
- 基金项目(57229)
- 省(54955)
- 自然(49577)
- 自然科(48383)
- 自然科学(48367)
- 教育(47715)
- 自然科学基金(47542)
- 划(47314)
- 资助(44997)
- 编号(41503)
- 部(34277)
- 发(33993)
- 重点(33801)
- 成果(33451)
- 创(30543)
- 国家社会(30382)
- 中国(29667)
- 教育部(29305)
- 创新(28771)
- 课题(28740)
- 期刊
- 济(111848)
- 经济(111848)
- 研究(66829)
- 中国(41224)
- 农(34404)
- 学报(34112)
- 财(33108)
- 科学(32676)
- 管理(28909)
- 大学(25677)
- 学学(24150)
- 农业(23579)
- 经济研究(19367)
- 融(19039)
- 金融(19039)
- 技术(18150)
- 财经(18093)
- 教育(17833)
- 业经(16888)
- 经(15828)
- 问题(15774)
- 贸(14684)
- 业(13932)
- 世界(12766)
- 国际(12605)
- 技术经济(12497)
- 统计(11539)
- 资源(10310)
- 商业(10149)
- 版(10097)
共检索到327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淑艳 谢高地
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综合分析了2007年中国52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的流动情况。该年中国产业部门完全碳足迹为71.0亿tCO2,其中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分别为52.5亿与18.5亿tCO2;支持本国终端消费发生的碳足迹为47.0亿tCO2,支持出口发生的碳足迹为24.0亿tCO2。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碳足迹是赤字的,赤字幅度达5.5亿tCO2,占本国源碳足迹总量的10.5%。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足迹流动非常活跃,82.3%的完全碳足迹发生了产业部门再分配。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1组)与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2组)的产业部门是中国碳足迹流动的主体部门,也是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对象。B1组部门的间接碳足迹是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晓萌 黄凯 杨顺顺 王梓元 胡婷婷
水资源是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及其强度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演变趋势,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政策完善三个角度剖析中国水足迹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中国各行业完全水足迹强度的年均下降率约为9.1%,而大部分行业的水足迹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4.2%。1997、2002、2007年中国以贸易形势输出的虚拟水总量占完全水足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4.6%、22.5%,呈递增趋势且均高于输入总量。中国各部门水足迹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节水技术的发展、节水管理政策的完善、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导致水足迹...
关键词:
水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虚拟水贸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传明
在综述已有产业部门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从直接及间接两个角度组合定义产业部门全碳足迹。再就能源消耗及生产服务两个过程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拓展构造BEL-TCP全碳足迹分析模型。为了保障模型数据来源质量,设计DCE-WLS函数修正投入产出表,经比较证明该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继而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生产服务视角的直接碳足迹和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间接碳足迹,并对直接和间接碳足迹最多的电热力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进行部门间关联性解析。再依据三个碳足迹强度将产业部门分为五个类别,依据各类不同特点提出差别性碳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施发启ABSTRACTAfteranalyzingChina'sinter-industrylinkageonthebasisofthefiveinput-outputtables(18×18)at1990constantpric...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世祥 康契瀛
基于中国2017年31个省份42个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区域和部门间生产端和消费端碳足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7年全国碳足迹总量为299×107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碳足迹占全国的30%;11省市对其各自省市内部的依赖程度最高,大部分的消费都源自本地区内部,各地区生产、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占各自消费碳排放总量的85%~95%;上海、江苏、江西和重庆属于碳排放调出地区,其余7省属于碳排放调入省份;装备制造业、能源动力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碳足迹贡献占比最高的4个产业部门。最后对控制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碳足迹总量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达到碳中和的要求。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碳足迹 碳中和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世祥 康契瀛
基于中国2017年31个省份42个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区域和部门间生产端和消费端碳足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7年全国碳足迹总量为299×107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碳足迹占全国的30%;11省市对其各自省市内部的依赖程度最高,大部分的消费都源自本地区内部,各地区生产、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占各自消费碳排放总量的85%~95%;上海、江苏、江西和重庆属于碳排放调出地区,其余7省属于碳排放调入省份;装备制造业、能源动力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碳足迹贡献占比最高的4个产业部门。最后对控制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碳足迹总量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达到碳中和的要求。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碳足迹 碳中和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霞 杨传明
针对国际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论述当前产业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生产和消费视角,设定产业全碳足迹概念;通过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构建平衡性投入产出的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测算模型BEL-TCP;基于产业规模创立绝对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归纳的中国27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旧常态下各产业全碳足迹流;以碳关联产业重要性构建散点图,分类提出差别性减排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初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中国的1981—1987年期间34个产业部门劳动投入的度量。在本文中,我们将开发各产业部门在此期间劳动投入的相对变化率及劳动投入数量和质量的相对变化率。在此基础上可以容易地算出各部门劳动投入数量、质量的超越对数指数及相应的价格指数。这项工作的基础是要建立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报酬的按行业部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峰 胡剑波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条件下,根据Kaya恒等式,运用非竞争型I-O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考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贡献值与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除2015—2017年外,规模效应和总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强度效应的贡献值为负,而结构效应的影响不是单一方向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28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产业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部门总效应的贡献值为负;在不同时间段,产业部门三种效应的贡献率及其排名变化较大。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以及总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始终位居前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其国 陈慧婷 胡剑波
文章基于EIO-LCA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进而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最优投入量,最后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结果发现:(1)2005—2017年,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筑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2)仅有34.62%的产业部门效率均值大于1,且三大产业部门样本期中后期的效率值整体上出现下滑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依广,曹乾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之年平均在90%以上,其中仅工业一项的贡献率为60%左右。同时以工业为重点,运用Kaldor模型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部门增长效应的差异。
关键词:
产业部门 增长效应 地区差异 实证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明 周霞
应用修正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解构中国产业部门之间的全碳足迹关联关系,并分析该网络的整体、节点和社区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产业部门的全碳足迹通达性良好,呈现复杂的网络关联关系;(2)其中电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等是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的发散中心,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服务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网络集聚中心;(3)产业全碳足迹网络存在显著的社团结构,包含碳原因、碳内部作用、碳结果和碳中介4个社区。
关键词:
产业全碳足迹 投入产出 社会网络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