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8)
2023(13980)
2022(11563)
2021(10773)
2020(8902)
2019(20508)
2018(19806)
2017(38438)
2016(20204)
2015(22511)
2014(22095)
2013(21984)
2012(20142)
2011(17943)
2010(17310)
2009(15355)
2008(14613)
2007(12160)
2006(10249)
2005(8903)
作者
(55598)
(46609)
(46252)
(44321)
(29436)
(22236)
(21068)
(18156)
(17781)
(16312)
(16000)
(15640)
(14679)
(14651)
(14573)
(14496)
(13944)
(13413)
(13326)
(13210)
(11461)
(11245)
(11238)
(10701)
(10521)
(10459)
(10134)
(9676)
(9309)
(9207)
学科
(93659)
经济(93582)
管理(56643)
(54735)
方法(44203)
(43843)
企业(43843)
数学(40101)
数学方法(39658)
中国(24861)
(23057)
(21952)
业经(19079)
(17774)
(17559)
贸易(17551)
地方(17427)
(17173)
环境(16415)
(15677)
农业(15472)
(13696)
财务(13657)
财务管理(13631)
技术(13212)
产业(13123)
企业财务(13052)
(12953)
银行(12929)
(12810)
机构
大学(283504)
学院(282686)
(130092)
经济(128187)
管理(111869)
理学(98265)
研究(97707)
理学院(97259)
管理学(95691)
管理学院(95163)
中国(73572)
(58416)
科学(57335)
(55801)
(46952)
财经(46007)
(44730)
中心(44454)
研究所(43276)
经济学(42385)
(42329)
业大(41164)
经济学院(38444)
(37818)
北京(36149)
(35922)
农业(35177)
财经大学(34799)
(34024)
师范(33613)
基金
项目(202508)
科学(162664)
基金(152968)
研究(145114)
(134425)
国家(133473)
科学基金(115658)
社会(97177)
社会科(92669)
社会科学(92651)
基金项目(80560)
(76189)
自然(74657)
自然科(73017)
自然科学(73000)
自然科学基金(71742)
教育(65867)
(65019)
资助(62688)
编号(54261)
(46505)
重点(46149)
(44716)
(42906)
国家社会(42548)
成果(41692)
创新(40353)
教育部(40349)
科研(39467)
人文(38837)
期刊
(128523)
经济(128523)
研究(80164)
中国(48359)
学报(43243)
(42519)
科学(42003)
管理(41200)
(38862)
大学(33897)
学学(32551)
农业(27229)
技术(24617)
经济研究(23162)
财经(22879)
(22834)
金融(22834)
教育(21144)
(19977)
业经(19591)
问题(17676)
(15582)
(15579)
统计(15261)
技术经济(14538)
世界(14029)
(13788)
国际(13248)
科技(12880)
(12596)
共检索到397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顺顺  
【目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产业部门低碳转型具备结构性动因,通过分解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类因素,从而分析这一变化规律将为宏观减排路线谋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文耦合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指数法(LMDI)两类经典分解法,研制2005—2020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部门整体和细分行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1)2005—2020年,产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由48.67亿t增长至106.77亿t,但5年平均增速已下降至2%以下;需求侧视角下,高碳部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2)涉及技术进步的因素中,能源强度和生产结构效应的负贡献强于能源结构效应;涉及需求结构的因素中,投资扩张效应的正贡献始终强于消费拉动和出口变动效应;“十三五”以来,消费拉动效应的增碳和生产结构效应的减碳作用提升显著,部门间技术进步开始主导碳减排效应。(3)“十三五”时期,资源加工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整体处碳增长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投资扩张和消费拉动效应影响;采掘业、轻纺工业、机械及电子工业均由历史上的碳增长转向碳削减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进口替代和生产结构效应影响。【结论】2015年后,产业部门碳排放各类驱动因素的效力变化明显,促进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链协同减排以及涉碳市场优化是未来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注重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雅珍   马啸天   吴凯   黄晨   戴瀚程  
为考察21世纪以来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碳排放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引起的经济体量和结构变化对各国排放的影响,论文使用两类分解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印度、日本等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2004—2014年碳排放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定量识别了各因素对排放量变化的绝对与相对贡献。在经济结构因素方面,首先基于KAYA和LMDI分解法初步分析了经济结构可能的贡献大小,并进一步基于SDA分解法具体考察了GDP部门产出结构比例的影响,以及GDP中投资、消费、出口占比及其结构对排放的分别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增长是亚洲各个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排放系数的下降对绝大部分亚洲地区排放量影响也很大。与此二者相比,经济结构变化对于各国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约小一个数量级,这也意味着各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可能尚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雅珍   马啸天   吴凯   黄晨   戴瀚程  
为考察21世纪以来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碳排放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引起的经济体量和结构变化对各国排放的影响,论文使用两类分解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印度、日本等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2004—2014年碳排放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定量识别了各因素对排放量变化的绝对与相对贡献。在经济结构因素方面,首先基于KAYA和LMDI分解法初步分析了经济结构可能的贡献大小,并进一步基于SDA分解法具体考察了GDP部门产出结构比例的影响,以及GDP中投资、消费、出口占比及其结构对排放的分别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增长是亚洲各个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排放系数的下降对绝大部分亚洲地区排放量影响也很大。与此二者相比,经济结构变化对于各国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约小一个数量级,这也意味着各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可能尚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将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LMDI-PDA分解法,构建了中国碳生产率七重因素分解模型,并进一步对能源强度因素进行深入分解,并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产出规模的贡献率最大(151.22%),人口规模贡献率最小(1.39%);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率分别为13.81%和13.23%;从地区来看,贡献程度较大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北和湖南,其碳生产率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3.10%、8.58%、8.17%和6.59%。能源强度因素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潜在能源强度、能源技术进步能明显促进中国碳生产率增长,但能源技术效率对中国碳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炎治  冯颖  张磊  
研究碳排放增长的多维、多层动因,识别关键的增排产业链和增排路径,对于宏观减排政策制定和微观减排路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利用结构分解和结构路径分解的分析方法,从总体、生产阶段、产业链3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增长进行了递阶分解分析,识别出了2010—2015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因和路径。研究结论表明:(1)需求规模变化是中国总体、生产阶段、产业链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2)煤炭消费发挥着减排作用且贡献巨大,但其他能源的增排效应使煤炭的减排贡献大打折扣;(3)能源效率变化对各生产阶段的影响为正且呈递减趋势,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第一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具有显著减排效应,对其他生产阶段具有轻微增排效应;(4)需求规模变化和直接消耗系数变化是多数增排产业链的最大影响因素,30条增排路径占中国2010—2015年碳排放增加量的25.7%,构成了碳排放增加的关键路径和动因。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凯  李泳萱  易静  郑群明  
针对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研究的不足,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核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运用脱钩理论、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辨识和分析了服务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CO2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量变动趋势上看,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Tapio脱钩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与增加值之间的脱钩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好转的态势,但仍有超过1/2的年份为扩张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其脱钩状况亟需改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就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的调控重点、调控手段与调控方向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青  张广柱  
消费和生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有适合消费增长趋势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数据,运用SDA结构分解技术将消费增长分解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额增长两部分,经过分析得出消费结构升级通过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消费总额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弱、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经过综合分析得出:食品、房地产、金融、家庭轿车、化学产品和油气产品六大类商品服务符合未来消费增长趋势,相关行业需要重点扶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青  张广柱  
消费和生产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有适合消费增长趋势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数据,运用SDA结构分解技术将消费增长分解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额增长两部分,经过分析得出消费结构升级通过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消费总额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弱、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经过综合分析得出:食品、房地产、金融、家庭轿车、化学产品和油气产品六大类商品服务符合未来消费增长趋势,相关行业需要重点扶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张华  
制定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内容。从产业部门视角出发,基于2025年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ZSG-DEA模型、熵值法等设计了基于公平、效率和综合原则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在碳市场规制下,通过构建减排压力指数和减排成本模型对比分析了其减排效应。研究发现:与公平、效率原则相比,综合原则下的分配方案减排压力水平适中,平均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产生额外收益的产业部门最多,产业部门间减排差异较小,并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当前我国现实情况下,基于综合原则的分配方案充分平衡了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差异,并且能够兼顾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容易为产业部门所接受,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案。研究结论为我国相关部门在碳配额分配原则和方法选择、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设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