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2)
2023(8165)
2022(6524)
2021(6197)
2020(4819)
2019(10932)
2018(10298)
2017(19352)
2016(10039)
2015(11519)
2014(11020)
2013(11212)
2012(10530)
2011(9641)
2010(9292)
2009(8420)
2008(8216)
2007(7093)
2006(6183)
2005(5583)
作者
(28390)
(24042)
(23915)
(22989)
(15011)
(11280)
(10699)
(9328)
(9114)
(8358)
(8305)
(8001)
(7737)
(7565)
(7498)
(7416)
(7105)
(6863)
(6786)
(6489)
(6082)
(5893)
(5771)
(5439)
(5361)
(5351)
(5174)
(4888)
(4785)
(4675)
学科
(50348)
经济(50315)
管理(24172)
(23417)
方法(18973)
数学(17038)
(16967)
企业(16967)
数学方法(16943)
中国(16568)
(14043)
业经(11497)
(11119)
贸易(11113)
(10893)
产业(10313)
地方(9865)
农业(9336)
(9111)
(8654)
环境(8585)
(8437)
(7582)
技术(7244)
(7194)
银行(7189)
(7056)
(6826)
金融(6825)
(6608)
机构
大学(147079)
学院(146848)
(72987)
经济(72030)
研究(58802)
管理(53624)
理学(46031)
理学院(45497)
中国(45423)
管理学(44971)
管理学院(44699)
科学(33209)
(31759)
(30144)
(28919)
研究所(26575)
中心(25541)
经济学(24634)
财经(24384)
(22533)
经济学院(22301)
(22193)
(21764)
北京(20728)
(19957)
(19126)
业大(19028)
师范(18978)
科学院(18352)
财经大学(18261)
基金
项目(101827)
科学(82213)
基金(76683)
研究(76102)
(67747)
国家(67302)
科学基金(56898)
社会(51830)
社会科(49424)
社会科学(49416)
基金项目(39729)
(36514)
自然(33911)
自然科(33107)
自然科学(33101)
教育(32957)
自然科学基金(32533)
(32021)
资助(30595)
编号(28410)
(24885)
重点(24014)
(23854)
国家社会(23396)
中国(23154)
成果(22656)
(21656)
发展(20645)
教育部(20514)
创新(20396)
期刊
(78461)
经济(78461)
研究(47370)
中国(29315)
科学(22219)
学报(21228)
(20975)
(20550)
管理(20189)
大学(16657)
学学(15819)
农业(15006)
经济研究(14480)
教育(12509)
(12465)
金融(12465)
财经(12301)
业经(11853)
技术(11372)
(10973)
问题(10958)
(10919)
世界(9965)
国际(9620)
(8738)
技术经济(7560)
资源(7515)
经济问题(6836)
统计(6826)
科技(6817)
共检索到221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红敏  
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能源之外,还有通过中间产品投入而产生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仅仅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进行节能减排,其作用是有限的,必须要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物质投入的需求。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我国2002年各个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发现大部分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都大于直接能耗,即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物质投入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而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中间投入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推动低能耗的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在全社会推进"减物质化"发展,减少物质消耗而导致的间接能源消耗,而这需要人力资本...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孙惠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恰恰又是能源资源强消耗阶段。节能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节能已被称为世界第五大能源,它不仅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的最现实最经济的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裴莹莹  王晓  张型芳  吕连宏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是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十二五"期间随着电力行业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实施,电力行业结构和规模发生改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系统分析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征,总结出"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并从政策、市场、技术等层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俊文  
根据江西省1992—2007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西省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排序不一致,产业部门的向后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隐含碳排放影响极大。然后,根据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部门进行分类,将产业部门划分为高碳排放部门、隐含高碳排放部门和低碳排放部门,并对不同类型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高碳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耗,优化隐含高碳排放部门的中间投入以及合理协调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永喜  张叶  宋世雄  
科学预测技术进步推动下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其节能减排潜力,对于农业“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构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系统模拟模型,从技术进步视角设计模拟情景方案,系统性模拟2022—2035年粮食作物生产的能耗碳排放变化趋势和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1)如果缺乏足够有效技术进步,粮食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较长时期将处于较高水平;(2)能源增进型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粮食生产节能减排潜力优于产出增进型技术进步,而协同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3)技术进步推动下各种作物生产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玉米等三大主粮的节能减排潜力较大。未来要协同推进多种类型技术进步,尤其重视能源增进型技术的研发推广,并基于作物种类制定针对性粮食生产节能减排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云  张忠华  
基于ESI论文数据库,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从合作国家、学科、合作机构和高质量论文等方面,探究2003—2012年期间中国开展的节能减排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论文总量快速增长,合作国家数不断增多,合作论文质量逐渐提高,合作深度不断增强,高质量论文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科学和物理等中国传统优势学科领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玲玲  武春友  
在综合考虑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的测度模型。利用1996—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基于此,利用ArcGIS10.0软件分析中国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的时空演进情况,找到各省节能减排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中国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其中节能减排潜力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山西、贵州、云南、陕西和甘肃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节能减排潜力呈明显的"西-中-东"阶梯状分布格局,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均有向西部地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邓忠奇  徐佳宾  
研究创新方向距离函数探讨中国兼顾节能减排的中期经济增长路径。首先,从研究方法层面探讨如何测算处置坏产出导致的经济增长损失。其次,通过数据模拟测算出适宜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在该路径下,既能实现中国的减排承诺,也能使减排对经济增长的损失降到最小。此外,文章也验证了波特假说,并测算了最优路径下的碳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维国  王霄凌  
为了分析高能耗企业集群在低碳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低碳生产的企业群体决策行为,需要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低碳决策模仿行为、激励性和惩罚性低碳政策对减排行为的演化影响等问题。根据高能耗企业的减排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建立了低碳政策下高能耗企业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作为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动态稳定均衡(即演化均衡)结果将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最终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政策模式收敛于哪一种状态,取决于历史惯例采取的减排模式、减排技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本文从投入产出理论出发,在消费和出口产品结构刚性的前提下,以投资作为调整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最优化技术预测了2020年的消费产品结构,结合出口产品结构的预测,给出了不同的消费率和出口率组合下,经济均衡增长的增长率以及对应的均衡产业结构,并根据均衡产业结构计算了高、中、低GDP目标下2020年的生产能耗和生产碳排放。结果表明:虽然城乡居民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有加剧中国重工业化的趋势,不利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但消费率的提高依然会使得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演进:如果能源结构和各部门的单位产品能耗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仅仅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可使2020年生产能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安  钟帅  沈镭  
在中国能源消费规模不断增长背景下,实现2030年中国对世界的节能减排承诺,只有两个基本路径:(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静态节能减排;(2)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实现动态节能减排。动态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全面系统化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增加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类低碳能源供给;(2)主要耗能产业部门技术装备革新,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氧化因子,提升能源消费转换效率;(3)通过新材料开发和工艺技术进步,增加低碳原材料替代和消费规模。本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建安  金千致  魏丹青  
论文在分析我国21世纪以来能源消费格局,尤其是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的同时,比较各主要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能耗的差距,针对高耗能产业的差距和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主要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节能减排潜力,以及通过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节能减排,在2020年全国实现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40%~45%总目标中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和贡献规模。预计到2020年,通过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煤炭采选、油气采选等主要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进步,所能实现的工业技术节能潜力为51 560×104~52 000×104tec,相应减少CO2的减排总规模为125 800×104~126 88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采用动态CGE模型评估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下各能源和部门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降幅高于能源消费降幅;就能源消费和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和比重均小幅下降,电力消费和比重大幅上升;就部门结构来看,高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降幅都较小;就碳减排效应来看,能效提高是少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是大多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科  
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各省节能减排潜力及其驱动因素现实意义重大。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30个省份1997-2010年的节能减排效率,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我国各省间节能减排的效率值具有明显差异,且受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增长主要是受技术进步的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扶持投入和鼓励省际间的技术溢出,完善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碳减排约束政策,以更有效地促进全国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魏楚  杜立民  沈满洪  
"十一五"节能减排时间进程已过半,但离约束性目标仍相距甚远。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对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可行性产生了疑惑,本文即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所作的探讨。通过将污染物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并利用2005~200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对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可行性、地区目标分解以及可能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和模拟,并提出未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应在于建立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机制,应用更多的经济政策手段来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