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5)
- 2023(8991)
- 2022(7636)
- 2021(7156)
- 2020(6192)
- 2019(14667)
- 2018(14338)
- 2017(27934)
- 2016(15047)
- 2015(17470)
- 2014(17444)
- 2013(17832)
- 2012(17037)
- 2011(15525)
- 2010(15388)
- 2009(14426)
- 2008(14490)
- 2007(12989)
- 2006(11136)
- 2005(10182)
- 学科
- 济(75491)
- 经济(75427)
- 业(39960)
- 管理(38389)
- 方法(35161)
- 数学(31865)
- 数学方法(31687)
- 企(29491)
- 企业(29491)
- 中国(21883)
- 农(20787)
- 贸(16152)
- 贸易(16147)
- 财(15785)
- 易(15774)
- 业经(14499)
- 农业(13805)
- 地方(13757)
- 学(12839)
- 制(12684)
- 产业(11105)
- 银(10630)
- 银行(10605)
- 融(10289)
- 金融(10287)
- 技术(10216)
- 行(10207)
- 和(10050)
- 环境(9638)
- 出(9026)
- 机构
- 大学(228512)
- 学院(225976)
- 济(108636)
- 经济(106904)
- 管理(85823)
- 研究(82441)
- 理学(74030)
- 理学院(73201)
- 管理学(72201)
- 管理学院(71765)
- 中国(62978)
- 京(48448)
- 科学(47539)
- 财(45894)
- 所(41977)
- 研究所(38296)
- 农(38109)
- 财经(37321)
- 中心(36940)
- 经济学(35984)
- 经(34094)
- 经济学院(32728)
- 江(32000)
- 业大(31859)
- 北京(31204)
- 农业(30180)
- 院(28860)
- 范(28390)
- 师范(28149)
- 财经大学(27757)
- 基金
- 项目(148034)
- 科学(117252)
- 基金(109879)
- 研究(108651)
- 家(95416)
- 国家(94725)
- 科学基金(80341)
- 社会(71867)
- 社会科(68400)
- 社会科学(68382)
- 基金项目(57504)
- 省(54819)
- 自然(49435)
- 教育(48718)
- 自然科(48305)
- 自然科学(48289)
- 自然科学基金(47482)
- 划(47059)
- 资助(45948)
- 编号(42366)
- 部(34859)
- 成果(34507)
- 重点(33602)
- 发(33536)
- 国家社会(31074)
- 创(30675)
- 教育部(30037)
- 中国(29862)
- 课题(28994)
- 创新(28889)
- 期刊
- 济(114855)
- 经济(114855)
- 研究(68415)
- 中国(43480)
- 农(34545)
- 财(34356)
- 学报(33571)
- 科学(32278)
- 管理(29618)
- 大学(25380)
- 学学(23950)
- 农业(23567)
- 经济研究(20200)
- 融(19854)
- 金融(19854)
- 财经(19127)
- 技术(18569)
- 教育(18065)
- 业经(17247)
- 经(16708)
- 问题(16270)
- 贸(14976)
- 业(13697)
- 世界(13166)
- 国际(13001)
- 技术经济(12873)
- 统计(12333)
- 策(10665)
- 商业(10419)
- 理论(10397)
共检索到334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初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中国的1981—1987年期间34个产业部门劳动投入的度量。在本文中,我们将开发各产业部门在此期间劳动投入的相对变化率及劳动投入数量和质量的相对变化率。在此基础上可以容易地算出各部门劳动投入数量、质量的超越对数指数及相应的价格指数。这项工作的基础是要建立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报酬的按行业部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中国产业部门连锁分析施发启ABSTRACTAfteranalyzingChina'sinter-industrylinkageonthebasisofthefiveinput-outputtables(18×18)at1990constantpric...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淑艳 谢高地
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综合分析了2007年中国52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的流动情况。该年中国产业部门完全碳足迹为71.0亿tCO2,其中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分别为52.5亿与18.5亿tCO2;支持本国终端消费发生的碳足迹为47.0亿tCO2,支持出口发生的碳足迹为24.0亿tCO2。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碳足迹是赤字的,赤字幅度达5.5亿tCO2,占本国源碳足迹总量的10.5%。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足迹流动非常活跃,82.3%的完全碳足迹发生了产业部门再分配。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1组)与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2组)的产业部门是中国碳足迹流动的主体部门,也是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对象。B1组部门的间接碳足迹是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晓萌 黄凯 杨顺顺 王梓元 胡婷婷
水资源是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及其强度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演变趋势,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政策完善三个角度剖析中国水足迹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中国各行业完全水足迹强度的年均下降率约为9.1%,而大部分行业的水足迹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4.2%。1997、2002、2007年中国以贸易形势输出的虚拟水总量占完全水足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4.6%、22.5%,呈递增趋势且均高于输入总量。中国各部门水足迹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节水技术的发展、节水管理政策的完善、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导致水足迹...
关键词:
水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虚拟水贸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其国 陈慧婷 胡剑波
文章基于EIO-LCA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进而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最优投入量,最后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结果发现:(1)2005—2017年,我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消耗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筑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隐含能源消耗最小;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源头。(2)仅有34.62%的产业部门效率均值大于1,且三大产业部门样本期中后期的效率值整体上出现下滑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全要素隐含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依广,曹乾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之年平均在90%以上,其中仅工业一项的贡献率为60%左右。同时以工业为重点,运用Kaldor模型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部门增长效应的差异。
关键词:
产业部门 增长效应 地区差异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周葵 安丹
文章借鉴产业关联度分析公认的主要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思想,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经济下构建中国产业部门及其CO2排放的关联度指标,并利用Matlab计量软件测算28个行业及其CO2排放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影响力系数和CO2排放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且以制造业居多;(2)产业感应度系数和CO2排放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也集中在第二产业,且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3)通过对产业部门及其CO2排放的关联度的综合分析发现:弱辐射强制约产业大多数为第二产业中的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强辐射强制约产业以"中游"...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峰 胡剑波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条件下,根据Kaya恒等式,运用非竞争型I-O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考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贡献值与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除2015—2017年外,规模效应和总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强度效应的贡献值为负,而结构效应的影响不是单一方向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28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产业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部门总效应的贡献值为负;在不同时间段,产业部门三种效应的贡献率及其排名变化较大。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以及总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始终位居前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文章以安徽省各产业部门投资的经济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徽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安徽省各产业部门的投资倍数、敏感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测算,对投资于各产业部门产生的总产值和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投资经济影响力最强的产业部门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代表性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也较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云
文章以安徽省各产业部门投资的经济影响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徽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安徽省各产业部门的投资倍数、敏感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测算,对投资于各产业部门产生的总产值和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投资经济影响力最强的产业部门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代表性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也较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樊茂清
本文运用1981-2012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二次型可变成本函数模型,估计了中国国民经济33个产业部门的能源、非能源以及劳动的联立系统方程,并据此构建了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模型,进而考察了各类要素价格、投资以及技术进步对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多数产业部门的能源和劳动价格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为正,但影响大小不尽相同;整体而言,劳动价格的影响相对更大;1990年后,能源和劳动投入的价格对制造业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都为正。(2)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关键词:
要素价格变化 技术进步 产能利用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樊茂清
本文运用1981-2012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二次型可变成本函数模型,估计了中国国民经济33个产业部门的能源、非能源以及劳动的联立系统方程,并据此构建了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模型,进而考察了各类要素价格、投资以及技术进步对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多数产业部门的能源和劳动价格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为正,但影响大小不尽相同;整体而言,劳动价格的影响相对更大;1990年后,能源和劳动投入的价格对制造业各产业部门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都为正。(2)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方向不确定。(3)资本使用者成本较低的部门,其产能利用率也较低,产能过剩现象更为明显。(4)投资的内在调整会降低产能利用率。
关键词:
要素价格变化 技术进步 产能利用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许帅
为探究中国产业部门在环境影响下的综合发展绩效,文章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产业部门环境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的中国产业部门环境效率有所上升,但其潜在提升空间仍然较大。(2)2002—2017年中国产业部门的环境改善潜力主要来源于SO_2减排潜力,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产业部门的环境改善潜力较高。(3)中国产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因素,其他服务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达59%。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