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50)
- 2023(16199)
- 2022(13283)
- 2021(12354)
- 2020(10429)
- 2019(23716)
- 2018(23172)
- 2017(44477)
- 2016(23257)
- 2015(26150)
- 2014(25558)
- 2013(25266)
- 2012(22885)
- 2011(20158)
- 2010(19737)
- 2009(18201)
- 2008(17840)
- 2007(15389)
- 2006(13155)
- 2005(11767)
- 学科
- 济(105484)
- 经济(105373)
- 业(90343)
- 企(79892)
- 企业(79892)
- 管理(78591)
- 方法(46871)
- 数学(38080)
- 数学方法(37703)
- 业经(32325)
- 农(31653)
- 财(29771)
- 中国(28691)
- 农业(22252)
- 务(21035)
- 财务(20995)
- 财务管理(20965)
- 技术(20787)
- 贸(20480)
- 贸易(20464)
- 地方(20211)
- 易(19938)
- 企业财务(19829)
- 制(19781)
- 和(17978)
- 划(16730)
- 理论(16519)
- 策(16181)
- 环境(15216)
- 产业(15178)
- 机构
- 学院(326375)
- 大学(320661)
- 济(146885)
- 经济(144474)
- 管理(135985)
- 理学(117516)
- 理学院(116438)
- 管理学(114974)
- 管理学院(114328)
- 研究(103660)
- 中国(82618)
- 京(65971)
- 财(64718)
- 科学(58514)
- 财经(52263)
- 所(48614)
- 中心(48507)
- 经(47811)
- 农(47631)
- 江(46705)
- 经济学(45436)
- 研究所(43989)
- 业大(43279)
- 经济学院(41161)
- 北京(41019)
- 财经大学(38844)
- 范(38678)
- 师范(38382)
- 院(37831)
- 商学(37454)
- 基金
- 项目(222673)
- 科学(179923)
- 研究(167778)
- 基金(165593)
- 家(142075)
- 国家(140876)
- 科学基金(124487)
- 社会(112021)
- 社会科(106495)
- 社会科学(106471)
- 基金项目(87761)
- 省(85448)
- 自然(77512)
- 自然科(75767)
- 自然科学(75749)
- 教育(74906)
- 自然科学基金(74452)
- 划(70858)
- 编号(67041)
- 资助(65988)
- 成果(51977)
- 部(50043)
- 创(49589)
- 发(49405)
- 重点(49270)
- 国家社会(47856)
- 创新(45651)
- 课题(44274)
- 教育部(43998)
- 人文(43691)
- 期刊
- 济(159043)
- 经济(159043)
- 研究(93556)
- 中国(59614)
- 管理(53872)
- 财(51940)
- 农(43774)
- 科学(42526)
- 学报(39845)
- 大学(32413)
- 技术(31066)
- 农业(30667)
- 学学(30660)
- 融(28064)
- 金融(28064)
- 业经(27812)
- 教育(26782)
- 经济研究(26294)
- 财经(26002)
- 经(22711)
- 问题(21074)
- 业(19315)
- 技术经济(18398)
- 贸(17814)
- 世界(16715)
- 现代(16332)
- 商业(15896)
- 统计(15357)
- 国际(15316)
- 图书(15043)
共检索到476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尚汉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南宁高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优势显著,教育、人才资源聚集和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等条件的支撑下,应该走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路。重点是要树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理念、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类型与定位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叶生新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南宁市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带来的国际市场和合作机遇,南宁高新区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赋予了南宁高新区发展制造业的良好机遇并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必须转变职能、加强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先进制造业 聚集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袁航 朱承亮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新时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199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国家高新区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但未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未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国家高新区较"成长型"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3)在"一市一区"与"一市多区"两种布点情形下,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异,均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抑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4)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具体而言,东部发达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本文从引进高端人力资本、加快全产业链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区位优势产业,以及积极推进"三次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玮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提高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文章认为,高新区应把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来推进。在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结合高新区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立和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雁
当全球经济逐步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国际来看,英国的伦敦金融区、美国的曼哈顿区、日本的东京等地,其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强势,得益于其高度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国内来看,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高度发达的经济也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相对于国内外著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言,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系统地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对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有着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 集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雁
当全球经济逐步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国际来看,英国的伦敦金融区、美国的曼哈顿区、日本的东京等地,其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强势,得益于其高度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国内来看,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高度发达的经济也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相对于国内外著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言,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系统地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对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服务经济 集聚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润斌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选择。南宁高新区具有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好经济条件、创新环境和平台基础。文章认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重点是要以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度设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程肖芬
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经济服务化的产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的突破口,而完善的动力机制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文章基于自组织理论,重点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及动力机制,并结合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和机遇,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 演化 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陈 何骏
近年来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源起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在全球视野下我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多样化的对策: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出发,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崛起 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高新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高新区发展需以城市的基础条件为依托。文章认为,高新区应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高新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优化高新区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城市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高新区 城市 互动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健 刘铮
以高新区企业为研究对象,非高新区高新企业为对照组,采用2007~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析高新区政策是否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企业生产率的提升。结果表明,高新区政策是有效的,但显著性逐年减小,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新区政策为产业集聚和生产率提升带来正的效应,中西部地区无显著关系,我国的核心—边缘问题已逐渐形成。同时,高新区政策在人才开发和技术收入方面存在负效应。
关键词:
高新区政策 产业集聚 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哲力 廖桂铭 吴滨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体现。本文以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相比,国家级高新区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区域内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明显,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资源型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并不能带来相同的功效。机制检验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渠道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难以形成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无法有效赋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升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叶生新
文章结合南宁高新区的实际分析了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品牌战略建设。文章认为,在南宁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品牌战略建设中,政府方面要做好高新区企业的调查摸底和分类培训指导工作,实行专门化管理、定向帮扶,完善品牌的创建、管理和保护体系;企业方面要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和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并持之以恒推进品牌建设。
关键词:
高新区 主导产业 品牌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互动发展研究——以南宁高新区为例
产业转型时期珠三角现代服务业集聚分布差异与政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评价
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优势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区的培育——以南宁高新区为例
《我国主要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
中国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宁高新区为例
海南自由贸易区(港)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视角
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