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2)
2023(10863)
2022(8811)
2021(8087)
2020(6793)
2019(15411)
2018(15186)
2017(28815)
2016(15780)
2015(17783)
2014(17662)
2013(17662)
2012(16602)
2011(15209)
2010(15158)
2009(14184)
2008(13882)
2007(12419)
2006(11412)
2005(10843)
作者
(47206)
(39378)
(39146)
(37628)
(25059)
(18943)
(17794)
(15299)
(15176)
(14222)
(13763)
(13291)
(12928)
(12840)
(12703)
(12348)
(11856)
(11469)
(11439)
(11233)
(10303)
(9823)
(9798)
(9137)
(8896)
(8896)
(8826)
(8611)
(8114)
(8007)
学科
(75426)
经济(75350)
(39385)
管理(39189)
(29594)
企业(29594)
方法(28098)
数学(24758)
中国(24712)
数学方法(24553)
(21169)
地方(17670)
业经(17121)
(15298)
(15237)
(15031)
(14546)
贸易(14534)
农业(14186)
(14150)
产业(12676)
(11830)
银行(11794)
(11445)
(11322)
金融(11321)
(11130)
(11064)
环境(10249)
技术(9963)
机构
大学(231487)
学院(227859)
(105805)
经济(104057)
研究(91607)
管理(80921)
中国(70218)
理学(68625)
理学院(67768)
管理学(66644)
管理学院(66243)
科学(54345)
(51580)
(47268)
(45842)
研究所(43031)
(42349)
中心(40343)
财经(36202)
(35555)
经济学(34916)
业大(33433)
农业(33381)
北京(33261)
(33130)
(33032)
经济学院(31415)
(30688)
师范(30288)
科学院(27978)
基金
项目(151205)
科学(119634)
基金(112166)
研究(108476)
(100348)
国家(99612)
科学基金(83288)
社会(72289)
社会科(68686)
社会科学(68671)
基金项目(57855)
(55984)
自然(52009)
自然科(50801)
自然科学(50782)
自然科学基金(49950)
(48677)
教育(48357)
资助(46610)
编号(40634)
(35589)
重点(35511)
(34740)
成果(33999)
国家社会(31939)
(30928)
中国(30393)
课题(29758)
教育部(29434)
创新(29262)
期刊
(120048)
经济(120048)
研究(75744)
中国(50262)
(39813)
学报(39560)
科学(37204)
(33344)
管理(32641)
大学(29901)
学学(27980)
农业(27021)
(23757)
金融(23757)
教育(23408)
经济研究(20881)
财经(19039)
技术(18293)
业经(17655)
(16838)
问题(16778)
(15400)
(15041)
世界(14055)
国际(13752)
技术经济(11783)
(10869)
统计(10430)
图书(10364)
经济问题(10279)
共检索到361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张辉  黄泽华  
本文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本文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研究发现:(1)若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准,那么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1/3;(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沈坤荣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这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事件,会对全球的价值链、产业布局、经贸合作等产生重要影响。对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且与美国经济有较多融合的中国而言,在推进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罗朝华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 ,其重要作用就在于带动经济较快增长。我国的经济成长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90年代以来 ,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问题开始日益突出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但对于摆脱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且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长期任务都有重大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桤伦  
对外贸易竞争力是构成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19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指出现实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行顺市场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以产业内升级为导向、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以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与价值链网络为路径、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建议措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楼世洲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即移植西方的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进化并存。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三个大的过程。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沿着:现代工业移植——手工业改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道路演变的。因此,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嬗变对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影响这种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方式;二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构成;三是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推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勇,李晖,傅晖  
从国际、国内的纵横比较,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①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20世纪全国90年代初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初期相似;②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年以上,从工业发展阶段考虑,中国西部地区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名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用经济新常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度化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D函数指标,测度出1952—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演变情况并进行了区域和国别比较,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面临许多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高度化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且落后于高收入水平国家,供给侧因素比需求侧因素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选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凡超  林春艳  孟祥艳  
以199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空间差距的主导因素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不断提升,但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与邻域空间滞后类型显著相关,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溢出效应"高于"短板效应",各地区空间转移表现出差异化演变趋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凡超  林春艳  孟祥艳  
以199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以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缩小趋势,空间差距的主导因素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不断提升,但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与邻域空间滞后类型显著相关,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溢出效应"高于"短板效应",各地区空间转移表现出差异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冬筠  魏伟忠  
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就其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立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业化初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微弱;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其信息产业优化的产业结构路径应该从各自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为依据来制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剧锦文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不外有两种模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首先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它同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诞生以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采用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在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而不采用英美模式呢?本文企图从几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志刚  范剑勇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快速转移。这一转移在全国各地区的速度如何?我们以此为本文展开的出发点,并应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法对各地区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我国原来的三大直辖市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同时,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直辖市)聚集的倾向,使东部沿海地区有形成中国的制造业中心的可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亚伟  张荣真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方面,在信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基础上,文章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测度不同工业化时期、不同经济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程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申  程霖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经济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经济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以往研究缺乏对这一思想传播的系统梳理。文章在研究该思想的传播过程、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首次借用人类社会学中的涵化研究方法,探讨了西方工业经济思想传播与中国工业化思想产生和转型的关系。文章认为,西方工业经济思想的引入直接促使中国产生了工业化思想,并最终因其研究内容的局限而使近代末期中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化路径发生转型。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于其不断追求与经济现实的相互匹配,这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