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4)
- 2023(10583)
- 2022(8854)
- 2021(8220)
- 2020(6596)
- 2019(15372)
- 2018(14895)
- 2017(27706)
- 2016(14603)
- 2015(16433)
- 2014(16376)
- 2013(16593)
- 2012(16192)
- 2011(15058)
- 2010(15031)
- 2009(13913)
- 2008(13738)
- 2007(11860)
- 2006(10791)
- 2005(10284)
- 学科
- 济(79027)
- 经济(78969)
- 业(37380)
- 管理(36030)
- 企(27869)
- 企业(27869)
- 中国(27402)
- 方法(26530)
- 数学(23221)
- 数学方法(23106)
- 地方(22318)
- 农(20773)
- 业经(17565)
- 贸(16127)
- 贸易(16113)
- 易(15615)
- 农业(13916)
- 制(13772)
- 财(13450)
- 融(13216)
- 金融(13216)
- 地方经济(13175)
- 学(13054)
- 银(12979)
- 银行(12964)
- 发(12905)
- 行(12745)
- 产业(12347)
- 环境(11324)
- 技术(10699)
- 机构
- 大学(214563)
- 学院(214103)
- 济(104549)
- 经济(102919)
- 研究(87329)
- 管理(78232)
- 中国(68268)
- 理学(66148)
- 理学院(65291)
- 管理学(64446)
- 管理学院(64020)
- 科学(48759)
- 京(47836)
- 财(44623)
- 所(44294)
- 研究所(39959)
- 中心(37833)
- 财经(34725)
- 农(33938)
- 经济学(33739)
- 北京(31820)
- 经(31762)
- 江(31663)
- 院(31372)
- 经济学院(30256)
- 范(30033)
- 师范(29761)
- 业大(27000)
- 科学院(26614)
- 农业(26195)
- 基金
- 项目(137556)
- 科学(110338)
- 研究(103228)
- 基金(101557)
- 家(88489)
- 国家(87786)
- 科学基金(74614)
- 社会(69362)
- 社会科(66064)
- 社会科学(66056)
- 基金项目(52423)
- 省(51073)
- 教育(45556)
- 自然(44487)
- 划(43896)
- 自然科(43446)
- 自然科学(43437)
- 自然科学基金(42734)
- 资助(41828)
- 编号(39398)
- 发(36982)
- 成果(32282)
- 重点(31970)
- 部(31858)
- 发展(30765)
- 展(30263)
- 国家社会(30114)
- 创(28928)
- 中国(28769)
- 课题(28612)
- 期刊
- 济(123059)
- 经济(123059)
- 研究(74509)
- 中国(49840)
- 农(32525)
- 管理(32411)
- 财(31345)
- 科学(31095)
- 学报(29835)
- 融(24488)
- 金融(24488)
- 大学(23347)
- 教育(23215)
- 农业(22834)
- 学学(21638)
- 经济研究(21575)
- 业经(19558)
- 技术(18265)
- 财经(17835)
- 问题(16354)
- 经(15743)
- 贸(15493)
- 国际(14636)
- 世界(14578)
- 业(13102)
- 技术经济(11629)
- 商业(10494)
- 经济问题(10383)
- 统计(10148)
- 现代(10022)
共检索到350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汪晓文 李明 张云晟
产业结构既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核心动力的重要风向标,其演进既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表现,更是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背景,从产业变迁和历史视角系统梳理70年来中国产业发展成就、结构变动特征及产业政策演变过程,对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未来进行展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史晋川 叶建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始终围绕国家现代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改革与完善等重大议题进行研究,经历了传统苏联政治经济学范式的确立及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转换的过程。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经济学术接轨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当前,中国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借鉴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益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在全球经济理论体系中丰富和增强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朝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研究范式 理论体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振 王净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试点改革,从扩大开放到深入全球贸易体系,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五个历史阶段,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渐显,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遭遇发展瓶颈。对外贸易是中国整体经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对外贸易视角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有待深入探讨。
关键词:
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 中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加来 周慧 周泽林
全面梳理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反思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科学展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主要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加速发展期和基本成熟期三个主要阶段;城镇化在激发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不断增强、促进国民收入持续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城市高房价泡沫、居民幸福感降低、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伴随居民自由流动而出现的独有的农民工现象,以及产业创新对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支撑力不足也需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将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由"单个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到"城市域"的转变;海绵城市、卫星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型城市类型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政策指导城乡一体化实践,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完善,制度创新激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开始融为一体。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城镇化 经济发展 城乡融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波 柯佳明
建国70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各时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中国对外投资经历了建国初的空白期后,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历了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深化期的变迁,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应抓住美欧等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态度摇摆的契机,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多边投资关系,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干春晖 王强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内部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和特点,可以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且已经具备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特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区域间发展失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产业间要素配置存在扭曲等。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家素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舟
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不仅反映了50 年来新中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不断转换的状况,也是中国政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变化的现实,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意图的集中表现。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 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分阶段分析,提出建国50 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有益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调整的重心、手段及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21 世纪的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展望
关键词:
工业产业结构 重工业化 存量调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周密 朱俊丰
对7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区域现象做"就事论事"的讨论,而应该从更广范围的经济发展、转型背景、时代环境出发,还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只有从中国经济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客观评价7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是非功过,并对未来进行有益的展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内外部环境、国家战略、制度变迁和区域战略四元因素相互联动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立国战略、富民战略和强国战略三大国家战略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和区域特征,形成区域计划调控期、区域增长极点孕育期、区域增长方式构建期、区域经济关系调整期与区域经济结构重整期五大阶段。为解决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增强区域战略弹性、推动空间经济增长、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调整区域多元关系、促进区域新经济、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扩大区域开放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石碧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由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的转变,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阶段性特点,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7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和历史特征,对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践表明,在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上要着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均衡与非均衡、中央与地方四个方面的关系。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向新时代,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均衡 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贡生
依据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和其他重要文件精神,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前者又细分为重工业偏向于内地、"大跃进"及三线建设、经济发展重点转向沿海三个阶段;后者细分为改革开放偏向于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总体战略和新时代新战略四个阶段。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依托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战略重点和举措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展望未来,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将构成陆海统筹纵向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带,并率先实现现代化;"四纵四横"经济带的建设将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以绿色城市和绿色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的绿色城镇化将步入快车道;国内和国际次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的通达性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常规手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盛斌 魏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规模增长、结构升级、主体多元化、市场拓展等辉煌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从最初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经过渐进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演变为目前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政策。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呈现从进口替代到贸易平衡、目标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政策体系从边界措施到规制融合、动能从要素优势到综合优势转变的特点。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在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需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增进贸易新产品与新业态、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以及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贸易自由化 全面开放 贸易强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钟懋功 刘璨
从竹林资源的变化、竹产品产量与产值、产品加工业、劳动就业、产品市场流向等方面,概述了近20年来我国竹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与结构,并表明我国竹产业呈持续发展态势。对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政策制度改革、政府干预、经济利益驱动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表明,家庭承包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政府的政策指导与扶持等极大地促进了竹产业的发展,竹产业成为竹产区农民脱贫的有效途径。最后对竹产业的发展潜力从资源、加工业、市场、经营机制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2个不同方案对竹林经营结构及其收获量进行了测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兴志 韩超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垄断产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权制度、竞争优化以及规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均具有积极进展,尤其是产权制度中政企分开和竞争优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其改革仍然面临不完全、不彻底的问题:产权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拆分措施促进竞争仍有局限,有效竞争依然不足;独立规制机构尚未真正建立,规制体系仍待理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背景下,垄断产业仍需在产权结构调整、有效竞争完善与重建规制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垄断产业改革,同时垄断产业改革与发展应该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以同时推进高质量发展与提升企业的全球市场竞争力。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项改革的载体,垄断产业改革经验有助于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生辐射作用,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任继球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区域产业发展逐步协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有成效。但是,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大、服务业准入门槛过高或偏低、政策监管和公共服务缺失,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凸显。展望"十三五",结合国内国外经济形势,我国工业增速将持续放缓,但工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服务业迎来发展黄金期,就业比例将首次超过50%;农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边界模糊,跨行竞争更加激烈。
关键词:
工业增速 产业融合 产业转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路兴隆
东北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则出现了增长相对滞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现象。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高度契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在一个阶段的契合会产生路径依赖;要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解放思想是东北地区破解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东北经济 人口流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