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3)
- 2023(8964)
- 2022(7371)
- 2021(6762)
- 2020(5501)
- 2019(12630)
- 2018(12106)
- 2017(23542)
- 2016(11906)
- 2015(13375)
- 2014(13191)
- 2013(13566)
- 2012(13234)
- 2011(12386)
- 2010(12265)
- 2009(11555)
- 2008(11109)
- 2007(9752)
- 2006(9001)
- 2005(8381)
- 学科
- 济(86206)
- 经济(86150)
- 管理(30812)
- 业(30021)
- 方法(28356)
- 数学(25676)
- 数学方法(25586)
- 企(22119)
- 企业(22119)
- 地方(21757)
- 中国(21345)
- 农(17444)
- 业经(15758)
- 地方经济(15369)
- 财(13814)
- 贸(13507)
- 贸易(13500)
- 学(13171)
- 易(13071)
- 产业(12594)
- 制(12107)
- 农业(11991)
- 环境(10774)
- 融(10605)
- 金融(10604)
- 体(10204)
- 发(9967)
- 银(9651)
- 银行(9644)
- 行(9444)
- 机构
- 大学(191362)
- 学院(189485)
- 济(105665)
- 经济(104343)
- 研究(75807)
- 管理(69679)
- 理学(59970)
- 理学院(59240)
- 管理学(58651)
- 管理学院(58279)
- 中国(57514)
- 财(42835)
- 京(40466)
- 科学(39980)
- 所(37517)
- 经济学(36619)
- 财经(34960)
- 研究所(34063)
- 经济学院(32936)
- 经(31992)
- 中心(31744)
- 院(26717)
- 北京(26358)
- 农(26159)
- 财经大学(26075)
- 江(25726)
- 科学院(23821)
- 范(23452)
- 师范(23277)
- 业大(22204)
- 基金
- 项目(123130)
- 科学(99563)
- 基金(94377)
- 研究(91196)
- 家(82043)
- 国家(81493)
- 科学基金(69713)
- 社会(65271)
- 社会科(62288)
- 社会科学(62278)
- 基金项目(48960)
- 省(43170)
- 自然(40543)
- 自然科(39620)
- 自然科学(39610)
- 自然科学基金(38999)
- 教育(38949)
- 资助(38882)
- 划(36928)
- 编号(32470)
- 发(29985)
- 国家社会(29787)
- 部(29520)
- 重点(28108)
- 中国(27430)
- 成果(26122)
- 教育部(25946)
- 发展(25695)
- 展(25379)
- 创(25216)
- 期刊
- 济(120777)
- 经济(120777)
- 研究(65721)
- 中国(34125)
- 财(30448)
- 管理(27579)
- 科学(26355)
- 学报(24973)
- 农(24504)
- 经济研究(21951)
- 大学(20052)
- 财经(19687)
- 学学(19232)
- 融(18135)
- 金融(18135)
- 经(17439)
- 农业(16870)
- 问题(16508)
- 业经(15608)
- 技术(15006)
- 贸(14727)
- 世界(14057)
- 国际(13224)
- 技术经济(12138)
- 统计(10709)
- 经济问题(10293)
- 教育(10234)
- 业(9500)
- 策(9164)
- 经济管理(9082)
共检索到292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金全 薛蔚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裴延峰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敏 姜勇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维度和区域差异视角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作用效果存在差异。1993~2002年产业结构升级拉大城乡消费差距,而2003~2012年"减缩"作用显著,且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不显著,但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部拉大城乡消费差距;西部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发展、政府行为等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经济开放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拉大城乡消费差距。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乡差距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 金波
厘清数字经济优化我国产业-就业结构,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处理产业结构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区别于以往单一维度的研究,将数字经济、产业-就业结构、行业工资差距纳入同一个框架,从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的视角切入,对数字经济与行业工资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制以及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通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纠正产业-就业结构偏差而缩小行业工资差距。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直接证实了数字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同时缩小本地及其邻近城市的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周立群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产业转移能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取决于产业转移质量和接收地的产业承接能力。由于西部地区承接的国际产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导致区域产业转移显著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国际产业转移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当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相对于区域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更能强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近30年来,东部地区的低知识、低技术密集型技术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中国地区间技术变化呈现出雁行式变迁的特征。本文通过测算地区技术邻近度等指标,构建地区技术空间,揭示了1990—2016年中国技术邻近度提升表现出从以中等邻近水平为主转变为以高邻近水平为主的两阶段特征;技术中心度不断提高且区域分布差异扩大,中部地区技术中心度逐渐超越东北和东部地区;各区域技术多样性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追赶趋势等典型事实。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技术邻近度的提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与中西部间、经济水平相近地区间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区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地区适宜技术,增强本地技术的转化能力,形成地区技术优势,发挥地区间技术和经济上的协同作用,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近3 0年来,东部地区的低知识、低技术密集型技术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中国地区间技术变化呈现出雁行式变迁的特征。本文通过测算地区技术邻近度等指标,构建地区技术空间,揭示了1990—2016年中国技术邻近度提升表现出从以中等邻近水平为主转变为以高邻近水平为主的两阶段特征;技术中心度不断提高且区域分布差异扩大,中部地区技术中心度逐渐超越东北和东部地区;各区域技术多样性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追赶趋势等典型事实。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技术邻近度的提高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与中西部间、经济水平相近地区间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区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选择地区适宜技术,增强本地技术的转化能力,形成地区技术优势,发挥地区间技术和经济上的协同作用,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基于国际分工深化视角分析服务产业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双重治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进行服务产业转移,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部门配置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将制造和加工部门设在中国内陆地区。这种配置利用国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带动了内陆地区融入全球化,缩小了中国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兆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龚新蜀 王曼 潘明明
借助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人力资本及其两个维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分异,而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呈现负向"U"型非线性影响;中部地区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门槛效应;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可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人力资本结构却加剧了此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仅有北京、辽宁、上海处于人力资本的最优区间,提高人力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龚新蜀 王曼 潘明明
借助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人力资本及其两个维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分异,而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呈现负向"U"型非线性影响;中部地区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门槛效应;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可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人力资本结构却加剧了此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仅有北京、辽宁、上海处于人力资本的最优区间,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仍是目前绝大多数省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是大势所趋,然而环境规制政策是否会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以2005—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借助泰尔指数测算城乡收入差距,分别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和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经济效率和绿色经济效率,基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索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费用型和投资型环境规制对城乡收入差距都呈现倒“U”型影响,即环境规制对收入差距起到先扩大后缩小的作用;环境规制通过“环境-经济”效应,即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两种渠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不同工具和不同区域的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环境规制相关政策、增加政策灵活性、协调城乡经济发展速度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正英 陶凌云
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差距是有显著区别的。地区差异的经济学涵义即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 ,差距与地区经济的分工格局有关 ,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又是以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为前提 ,故可以得出扩大差异是可以缩小差距 ,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
差异 差距 比较优势 协调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石大千 张卫东
通过将受扩招影响较大的省份识别为实验组,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并基于倍差法本文实证检验了高校扩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扩招通过规模效应,并进一步产生教育机会增加效应和非农就业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三大效应中,教育机会增加效应的作用最为显著,但从长期来看,上述三大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偏小且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校扩招还通过上述三大效应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其增收效应呈递增趋势,且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增收作用最大。异质性研究表明,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教育资源配置
关键词:
高校扩招 城乡收入差距 倍差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 陈钰芬
文章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利用197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虚高度化"现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