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97)
- 2023(7712)
- 2022(6239)
- 2021(5838)
- 2020(4810)
- 2019(11175)
- 2018(10542)
- 2017(20620)
- 2016(10600)
- 2015(11785)
- 2014(11473)
- 2013(11848)
- 2012(11220)
- 2011(10503)
- 2010(10279)
- 2009(9540)
- 2008(9444)
- 2007(8108)
- 2006(7241)
- 2005(6601)
- 学科
- 济(57819)
- 经济(57777)
- 管理(29446)
- 业(28376)
- 方法(24103)
- 数学(21789)
- 数学方法(21706)
- 企(21622)
- 企业(21622)
- 中国(17735)
- 农(14116)
- 贸(11873)
- 贸易(11867)
- 业经(11827)
- 易(11639)
- 财(11033)
- 产业(10660)
- 地方(10415)
- 制(10396)
- 农业(9326)
- 学(9204)
- 环境(8727)
- 发(8136)
- 体(8100)
- 技术(8017)
- 银(7980)
- 银行(7972)
- 融(7920)
- 金融(7920)
- 和(7866)
- 机构
- 大学(164259)
- 学院(161437)
- 济(83837)
- 经济(82794)
- 管理(62535)
- 研究(61904)
- 理学(54350)
- 理学院(53767)
- 管理学(53187)
- 管理学院(52880)
- 中国(47774)
- 京(35008)
- 财(34304)
- 科学(34256)
- 所(30418)
- 经济学(28897)
- 财经(28509)
- 研究所(27995)
- 中心(26467)
- 经(26327)
- 经济学院(26276)
- 农(23523)
- 北京(22678)
- 院(22101)
- 财经大学(21565)
- 江(21196)
- 业大(20411)
- 范(19966)
- 师范(19801)
- 科学院(19483)
- 基金
- 项目(111467)
- 科学(90265)
- 基金(85777)
- 研究(81293)
- 家(75351)
- 国家(74865)
- 科学基金(64220)
- 社会(57375)
- 社会科(54943)
- 社会科学(54931)
- 基金项目(44555)
- 省(39155)
- 自然(38788)
- 自然科(37812)
- 自然科学(37801)
- 自然科学基金(37224)
- 资助(35354)
- 教育(35288)
- 划(33803)
- 编号(29339)
- 部(27035)
- 国家社会(26436)
- 发(25906)
- 重点(25493)
- 中国(24713)
- 教育部(23531)
- 成果(23083)
- 创(23064)
- 人文(22262)
- 创新(21785)
共检索到237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温杰 张建华
现有文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判断存在争议。该文在考虑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可变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再配置效应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从产业结构变迁中获得巨大收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五六
本文根据我国1978-2003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在样本区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一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内产业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方差分解和冲击反应表明第一、二、三产业变动的原因解释力度和冲击强度在产业结构系统中整体趋势是依次降低。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黎绍凯 朱卫平 刘东
高铁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网络体系,这对地区经济时空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采用2000-2016年地级市辖区数据构建"反事实"框架下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净效应。结果发现,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高级化进程,且东、中部地区高铁开通的净效应显著,西部地区却不明显,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进一步从资源再配置视角检验高铁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加速了地区劳动力流通和资本积累,并且高铁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转化。同时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东、中部地区劳动力和资本再配置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具有潜在的"俱乐部收敛"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玉梅
研究目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逆库兹涅茨化"效应问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方法:借鉴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构建基本模型,推导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具体测算公式并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农民工回流及农业劳动份额增长而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没有被发现;由劳动力从工业转移到服务业而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显著;就经济整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现象不明显。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方向相契合。研究创新:给出了测算中国产业结构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具体公式与判断依据。研究价值:模型具有研究产业结构质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关系的宽泛用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玉梅
研究目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逆库兹涅茨化"效应问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方法:借鉴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构建基本模型,推导产业结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具体测算公式并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农民工回流及农业劳动份额增长而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没有被发现;由劳动力从工业转移到服务业而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显著;就经济整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逆库兹涅茨化"现象不明显。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方向相契合。研究创新:给出了测算中国产业结构的"逆库兹涅茨化"效应的具体公式与判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战明华
产业政策的导向极大的影响了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而正确的产业政策的前提则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的把握。产业结构的变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转轨时期的国家来说,包括制度等过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结构计量经济模型变得不稳定,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一是通过弹性系数考察了规模经济变化的结构变迁效应;二是对二产内部的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三是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三个产业内部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结构效应 脉冲响应函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军
本文用古典主义一般均衡模型来阐述FDI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然后重点通过建立FDI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协整模型,从长期动态均衡角度探讨了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FDI有利推动了我国就业的"非农化",推动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不足。
关键词:
FDI 产业结构变迁 协整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 陈钰芬
文章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利用197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虚高度化"现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干春晖 王强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内部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变迁的历程和特点,可以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且已经具备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特点。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区域间发展失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产业间要素配置存在扭曲等。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家素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冬林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雁兵 张梦婷 俞峰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助于生产要素区间自由流动、经济空间格局优化重塑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本文通过匹配交通基础设施、地理空间矢量、工业企业数据,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主干力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铁路、民用机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高速铁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提升效应约为3.10%,高速公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高达2.14%,普通铁路和民用航空作用不显著或不稳健;(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要素流动、市场准入、生产转移三种机制影响城市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本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有助于通过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还有助于挖掘其资源再配置效应,同时发挥"有形之路"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林 李青 刘兵 曾建丽
文章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了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结构变迁呈现三大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基本表现为向高阶段发展态势,并呈现出"由点至面"的扩散趋势;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之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东北地区"领跑"其他三大地区;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极化+虹吸"趋势,而长江三角洲则表现出"共振+趋同"趋势。研究进一步表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较规模效率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尹海洁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化 产业结构 劳动力结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翼 何有良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秋昊 常雅丽
以2006~2019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年度数据为样本,将投资者情绪引入产业结构变迁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通过股票增发筹资渠道、股票配股筹资渠道和债券发行筹资渠道向产业结构变迁传递不利影响。此外,投资者情绪呈现的负面作用与机构持股比例有关,社保持股比例和险资持股比例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少投资者情绪对产业结构变迁的负面影响,而基金持股比例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因此,建议合理引导个人投资者情绪,并对机构投资行为进行适当监管。
关键词:
投资者情绪 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 机构持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