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0)
- 2023(12525)
- 2022(10323)
- 2021(9465)
- 2020(7737)
- 2019(17557)
- 2018(16804)
- 2017(32218)
- 2016(16902)
- 2015(18433)
- 2014(17961)
- 2013(18280)
- 2012(17372)
- 2011(16061)
- 2010(15824)
- 2009(14708)
- 2008(14153)
- 2007(12323)
- 2006(11148)
- 2005(10009)
- 学科
- 济(100496)
- 经济(100422)
- 管理(44267)
- 业(43231)
- 方法(36161)
- 数学(32700)
- 数学方法(32532)
- 企(32129)
- 企业(32129)
- 中国(24922)
- 地方(23845)
- 农(22782)
- 业经(19037)
- 财(17947)
- 学(17869)
- 贸(17438)
- 贸易(17431)
- 易(16895)
- 地方经济(15833)
- 农业(15759)
- 制(14883)
- 产业(14065)
- 环境(13822)
- 融(12626)
- 金融(12624)
- 银(11948)
- 银行(11911)
- 体(11898)
- 行(11561)
- 发(11463)
- 机构
- 大学(259082)
- 学院(256848)
- 济(128903)
- 经济(127086)
- 研究(99529)
- 管理(95358)
- 理学(83149)
- 理学院(82109)
- 管理学(81004)
- 管理学院(80543)
- 中国(73635)
- 科学(58335)
- 京(54624)
- 财(51838)
- 所(50495)
- 研究所(46414)
- 农(46219)
- 经济学(42956)
- 财经(42660)
- 中心(42406)
- 经(39036)
- 经济学院(38755)
- 业大(38681)
- 农业(36461)
- 院(35280)
- 江(35131)
- 北京(34678)
- 财经大学(31826)
- 科学院(31768)
- 范(31765)
- 基金
- 项目(176318)
- 科学(140592)
- 基金(133603)
- 研究(122379)
- 家(119444)
- 国家(118574)
- 科学基金(100443)
- 社会(85614)
- 社会科(81624)
- 社会科学(81608)
- 基金项目(70891)
- 省(64742)
- 自然(63570)
- 自然科(62147)
- 自然科学(62126)
- 自然科学基金(61104)
- 划(55824)
- 资助(53848)
- 教育(53121)
- 编号(43442)
- 发(40728)
- 重点(40418)
- 部(40270)
- 国家社会(38199)
- 创(36580)
- 创新(34496)
- 教育部(34467)
- 中国(34276)
- 成果(33789)
- 科研(33369)
- 期刊
- 济(141645)
- 经济(141645)
- 研究(80421)
- 中国(44975)
- 学报(43452)
- 农(41596)
- 科学(41302)
- 财(36743)
- 管理(35009)
- 大学(32626)
- 学学(31538)
- 农业(28283)
- 经济研究(25792)
- 财经(22799)
- 融(22047)
- 金融(22047)
- 经(19994)
- 业经(19964)
- 问题(19477)
- 技术(18520)
- 贸(16859)
- 世界(15711)
- 业(15688)
- 国际(15164)
- 技术经济(14828)
- 教育(13498)
- 统计(13321)
- 商业(12264)
- 资源(12106)
- 策(12062)
共检索到378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裴延峰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金全 薛蔚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呈现以2013年为节点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基于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三部门Mankiw-Romer-Weil扩展收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整体上能够促进省际经济收敛,但存在产业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工业在短期内对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流入服务业难以促进收敛。进一步研究表明,1998—2013年,相较东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从而加快我国整体经济收敛;而2013年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方向与东部地区逐渐同步,均以农业劳动力流入服务业为主,省际经济收敛速度放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乐尧
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自50年代以来曾一度趋于缓和与缩小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又重新扩大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促成的,有其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上的必然性,但却不能认为是合理的、有益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过于不平衡,不但势必影响作为整体的全国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的发展及其效益的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阳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光溪
纵观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世界经济始终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轮回中发展的。这种轮回交替轮回的实质根源于要素配置和资本运动规律所驱动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具有规律性、长期性和趋势性。这种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加之他们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使得国别、地区经济不平衡问题凸显。这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并在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金融全球化便利的推动下得到强化,其深层的原因是由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国别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平衡、贸易规则制定权不平衡、贸易福利分配不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郑炎成 鲁德银
文章认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三者之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而三大地区之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对地区不平衡影响不大。这似乎说明:中、西部地区内部县域经济与非县域的城市经济的差距明显且呈进一步拉大趋势,而东部的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则正趋于平衡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县域经济 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芯 陆小莉
文章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组合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从全国、南北、三大地区和省域共4个层面探究了1990—2019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并对接下来5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走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第一,绝对离差、泰尔指数与阿特金森指数的组合测度结果表明,全国和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均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第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教育水平和生产资料对东部地区不平衡的调节作用最强,政府干预、生产资料、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最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到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逆冲击效应最为显著;第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不仅存在很强的时间依赖特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演变特征,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4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存在“倒U”型变化趋势,这也证实了政府干预过度会扩大地区差异、生产资料流动性加强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开俊
“两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必会对“两基”在各地区间的推进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把握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才能制定出既有利于全局发展 ,又有利于各地区相互协调、促进的政策 ,尽快缩小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关键词:
“两基” 地区经济 发展 差距 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我国各省之间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发展轨迹以及我国梯度型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导致了制度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制度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省之间极不平衡,是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7年8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跨省面板模型,检验了制度质量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给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制度质量解释。结果表明:体现制度质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以及市场化程度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化是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制度质量 经济增长 个体随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光溪
过去的一百多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最深刻的发展和变迁,如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布雷顿体系建立和崩溃,石油危机,日本的发展和衰退,美国股市的崩盘,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东南亚经济的大发展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庄
80年代西太平洋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曾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此10年间,包括美国、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4国.下同)在内的10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除美国(2.8%)外,分别达到4.3%、6.3%和5.0%,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长速度。区内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大经济发展中心。但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经济运行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亮
文章从产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结合1981~2010年湖北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1978年以来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下挫后持续向上攀升,同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偏高的失衡、非农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与集聚的特点。本文将地区差距扩大与产业结构失衡、非农产业集聚联系起来,分别计算了1978年~2004年与经修订后1993年~2004年的全国31省、市、自治区与去除三大直辖市后28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的产业构成,发现:31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持续扩大是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与非农产业向少数省市集聚所致,且第二产业高产值份额对地区差距扩大在2000年以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8省、市、自治区的地区差距扩大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与第二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失衡 空间集聚 地区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