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4)
2023(9054)
2022(7187)
2021(6687)
2020(5136)
2019(11887)
2018(11333)
2017(21811)
2016(11526)
2015(12699)
2014(12464)
2013(12724)
2012(11958)
2011(10954)
2010(10673)
2009(9512)
2008(9126)
2007(8002)
2006(6981)
2005(6427)
作者
(32539)
(27116)
(26922)
(25717)
(16974)
(12701)
(12081)
(10487)
(10270)
(9371)
(9354)
(8971)
(8839)
(8514)
(8498)
(8379)
(8108)
(7774)
(7728)
(7441)
(6857)
(6615)
(6486)
(6189)
(6095)
(6005)
(5793)
(5480)
(5429)
(5234)
学科
(59427)
经济(59393)
管理(30131)
(27903)
方法(23292)
(21439)
企业(21439)
数学(20959)
数学方法(20746)
中国(18420)
(15228)
业经(12888)
(12794)
贸易(12787)
环境(12678)
(12531)
地方(11395)
产业(10682)
(10643)
(10548)
(10497)
农业(9726)
(8564)
银行(8550)
(8447)
金融(8446)
(8422)
(8337)
(8273)
(8207)
机构
学院(167266)
大学(166697)
(83901)
经济(82777)
研究(65559)
管理(62125)
理学(53474)
理学院(52894)
管理学(52224)
管理学院(51922)
中国(50073)
科学(36365)
(35682)
(33887)
(32246)
研究所(29465)
中心(28175)
经济学(27821)
财经(27595)
(25366)
经济学院(25121)
(25007)
(24131)
北京(23322)
(22426)
业大(21894)
(20661)
财经大学(20617)
师范(20472)
科学院(20199)
基金
项目(113785)
科学(91460)
基金(85376)
研究(84343)
(74782)
国家(74296)
科学基金(63393)
社会(57408)
社会科(54853)
社会科学(54842)
基金项目(43909)
(41952)
自然(38167)
自然科(37294)
自然科学(37287)
教育(36989)
自然科学基金(36669)
(36017)
资助(35177)
编号(31294)
(27578)
重点(26451)
(26448)
国家社会(25476)
中国(24821)
成果(24780)
(24087)
发展(23030)
教育部(22859)
创新(22728)
期刊
(90718)
经济(90718)
研究(53189)
中国(31629)
管理(24389)
科学(24382)
学报(23625)
(23586)
(23110)
大学(18854)
学学(17979)
经济研究(16869)
农业(16694)
(15222)
金融(15222)
财经(13975)
技术(13961)
业经(13724)
教育(13477)
(12504)
(12476)
问题(12346)
国际(11309)
世界(11261)
(9537)
技术经济(9182)
统计(8930)
(8000)
科技(7685)
经济问题(7564)
共检索到251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永彬  王铮  
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时期,同时产业升级也是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分部门跨期优化模型,以需求驱动和产业部门供给为基础,假设中国的消费偏好模式不断向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趋近,对消费偏好导向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碳排放趋势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农业和衣食制造部门比重将呈下降趋势,其他服务业部门比重会不断提高。在中国当前消费偏好模式下,重工业、交通运输、化工和金属等高耗能部门的比重仍将增加,而转向美国消费偏好模式后,这些部门的比重都将下降。交通运输和化工部门比重在转向欧盟消费偏好模式后略有提高,转向日本偏好模式后交通运输部门比重将提高,而金属部门比重将下降。受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呈倒U型趋势:在中国、欧盟、日本和美国消费偏好模式驱动下,能源消费总量依次下降,对应的能源高峰在2810~2166 Mtoe之间,累积排放量在94~72.6 Gt C之间。美国的消费偏好模式由于倾向于低碳的服务业部门,因此更有利于节能减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京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是:扶植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灵活、高效和规范的投融资体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丽  陈迅  汪德辉  
本文利用动态CGE模型,通过投资动态机制与价格的内生化,并考虑资源限制及生产要素间的替代性,先完成历史模型更新投入产出数据,然后构建基线模拟封闭准则,以逐年递归动态求解方式,进行2007-2012年我国17部门的产业结构预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尹小剑  
后危机时代主功"调结构"成为政学两界的共识,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成为重中之重。利用2003—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的六大行业数据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关系进行灰关联分析后发现,六大行业均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相关,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三大行业相对而言影响更强。通过GM(1,1)模型往后五年进行预测,其结果发现对外投资的制造业将对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影响程度有明显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毅  张恒奇  欧阳斌  达亚彬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将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变革,这是经济系统相互联系互为驱动的系统运行过程。本文依据系统运行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运输业能源强度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并应用GM(1,1)模型描述了运输业能源强度的未来时间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与运用的协整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基本一致,且更直观地表现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克莎  
本文依据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中长期趋势,并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思路。从目前至2035年以至2050年,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大因素主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及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阶段性趋势是:2016—2020年是承上启下的初步推进期, 2020—2035年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快速变动期,2035年之后将进入有规律演变的相对稳定期。"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主要结构问题是: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服务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总结吸收"十三五"时期的有益经验,推进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转变,完善政策实施的条件和机制。基本取向: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政策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二是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产业结构政策建立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上;三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对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航  孙碧洋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基于1997—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以扩展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估计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一阶差分模型。同时,本文通过队列要素方法预测了人口趋势,并估计了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研究发现:(1)1997—2020年,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呈正向关系,且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15~64岁人口占比的上升期(1997—2009年)和下降期(2010—2020年)都是成立的。(2)工业产值在15~64岁人口占比和碳排放量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壮大第二产业,进而增加了碳排放量。(3)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一方面,2010—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而在此之前,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并未有效抑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碳排放强度强化了15~64岁人口占比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正向关系。当降碳技术的进步速率趋缓时,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凸显。(4)预计到2060年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6%左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湘燕  锁箭  
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无疑构成其经济发展和起飞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演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在发展规模上量的比例关系,即结构均衡协调;二是指各产业间的联系方式或关联形式,构成产业结构质的方面,即产业结构达到自身高度化或发展的高级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慧敏  
在二氧化碳(CO2)排放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内,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决定CO2排放的基本走向,刚性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使单位CO2排放居高不下;二产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我国CO2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延缓了CO2排放倒"U"型变化过程。因此,依托低碳经济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向低能耗低CO2排放的产业结构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志伟  樊亚平  罗浩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与2007年相比,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区市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所有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所提升,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既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三区间、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区间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最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晗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机制,两者相互调整和演进升级的过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研究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力也逐渐由低效率生产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生产部门。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最终转化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但在2015年以后,就业结构也将演变为"三二一"的优化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