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4)
- 2023(10203)
- 2022(8676)
- 2021(7987)
- 2020(6976)
- 2019(16433)
- 2018(15943)
- 2017(31159)
- 2016(16806)
- 2015(19327)
- 2014(19321)
- 2013(19580)
- 2012(18547)
- 2011(16890)
- 2010(16813)
- 2009(15763)
- 2008(15772)
- 2007(14030)
- 2006(12016)
- 2005(11072)
- 学科
- 济(81800)
- 经济(81737)
- 业(45416)
- 管理(44361)
- 方法(36937)
- 企(35614)
- 企业(35614)
- 数学(33103)
- 数学方法(32859)
- 中国(24087)
- 农(21365)
- 财(17677)
- 贸(16898)
- 贸易(16893)
- 易(16467)
- 业经(16369)
- 地方(16282)
- 制(14682)
- 学(14595)
- 农业(13956)
- 产业(11647)
- 银(11632)
- 银行(11605)
- 技术(11581)
- 融(11283)
- 金融(11281)
- 和(11186)
- 行(11146)
- 环境(10734)
- 体(10539)
- 机构
- 大学(251461)
- 学院(249583)
- 济(116421)
- 经济(114486)
- 管理(95114)
- 研究(90240)
- 理学(82200)
- 理学院(81281)
- 管理学(80112)
- 管理学院(79644)
- 中国(68407)
- 京(53302)
- 科学(52720)
- 财(49302)
- 所(45813)
- 研究所(41805)
- 农(41458)
- 中心(40252)
- 财经(39999)
- 经济学(37880)
- 经(36476)
- 江(35671)
- 业大(35464)
- 经济学院(34374)
- 北京(34245)
- 农业(32821)
- 范(32020)
- 院(31951)
- 师范(31700)
- 财经大学(29672)
- 基金
- 项目(165212)
- 科学(131084)
- 基金(121855)
- 研究(121104)
- 家(106030)
- 国家(105247)
- 科学基金(89623)
- 社会(79400)
- 社会科(75534)
- 社会科学(75514)
- 基金项目(63844)
- 省(62685)
- 自然(55737)
- 教育(55141)
- 自然科(54468)
- 自然科学(54451)
- 自然科学基金(53554)
- 划(53486)
- 资助(50786)
- 编号(47292)
- 成果(38508)
- 部(38380)
- 重点(37858)
- 发(37634)
- 创(34824)
- 国家社会(33926)
- 课题(33204)
- 教育部(33033)
- 创新(32681)
- 中国(31920)
共检索到368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建国 张明明
针对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现象,文章采用协调度分析方法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能力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能力协调度一直处于不断改善中,且潜力还很大。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能力 协调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中国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施发启ABSTRACTThispaperputsforwardanewwaytomeasurethecoordinationofChina'sin-dustrystructureresortingtotherelatedthe...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卫平 任安然 李健
本文利用中国1978~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预测结果显示在2015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已进入"三二一"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VAR模型证实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产生了较大且相对持久的影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产生了较小且短暂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一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建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国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其次,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华 贝绍轶 董存田
在简要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考查了2000~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变动状况。在对高校专业进行适当归类的前提下,梳理了同时期与三次产业相关的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要高于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提高的,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下降的。对这种变动趋势以及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专业结构 协调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肖昕茹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外迁与结构变化对区域就业变动起重要影响作用。笔者运用改进型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1994年~2012年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各产业的就业分布进行改进评价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2012年间,长三角16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但区域的分化现象仍较为突出;就业变动水平较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各空间关联地市差异逐步扩大。1994年~2012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动的协调发展度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相对有限,且呈现出局部极化、分异突出的现象;在对产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变动的相对发展度研究中得出协调发展较好的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区其...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变动 协调评价 长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启良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樊秀峰 周文博 成静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舒 芮明杰 谭丽焱
文章从中国产业结构全景出发,分析了当下中国三次产业经济与劳动力结构以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变化情况,也指出了如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严重,以及科技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文章分别研究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一产业的现状与问题。最终,文章总结了中国产业结构现有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回归分析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左晓晴 张兴无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就业增长率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水平一直很低。本文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本文为解决这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回归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丽峰
我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在向第三产业倾斜,而反映投资结构成果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未大幅度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却在上升。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投资额与GDP进行了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进而分析产业投资结构与产出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小梅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青海产业发展“虚高度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大量积淀在农村,同时存在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针对现实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的思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少国 刘欢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相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较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交动存在滞后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