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0)
2023(7527)
2022(6110)
2021(5668)
2020(4595)
2019(10604)
2018(9802)
2017(18908)
2016(9629)
2015(10798)
2014(10307)
2013(10536)
2012(10031)
2011(9295)
2010(8913)
2009(8155)
2008(7853)
2007(6600)
2006(5744)
2005(5163)
作者
(27790)
(23645)
(23400)
(22494)
(14728)
(11213)
(10388)
(9106)
(8942)
(8130)
(7982)
(7708)
(7495)
(7366)
(7352)
(7315)
(6968)
(6705)
(6618)
(6298)
(5864)
(5686)
(5631)
(5292)
(5243)
(5213)
(5019)
(4632)
(4613)
(4574)
学科
(53893)
经济(53856)
管理(22566)
(22543)
方法(22370)
数学(20533)
数学方法(20445)
(16164)
企业(16164)
中国(16159)
(12554)
(11582)
贸易(11577)
(11300)
业经(10907)
地方(10893)
产业(10534)
(8599)
环境(8477)
(8408)
农业(8366)
(7790)
技术(7455)
(7238)
(7005)
金融(7004)
(6832)
(6819)
银行(6818)
地方经济(6806)
机构
大学(147033)
学院(145199)
(76396)
经济(75508)
研究(58175)
管理(54215)
理学(47680)
理学院(47051)
管理学(46464)
管理学院(46205)
中国(44040)
科学(33322)
(31829)
(29967)
(28647)
经济学(26600)
研究所(26546)
财经(25201)
中心(24569)
经济学院(24271)
(23394)
(21680)
(21361)
北京(20375)
财经大学(19148)
业大(19136)
科学院(18882)
(18580)
师范(18447)
(18300)
基金
项目(104524)
科学(85584)
基金(81742)
研究(73901)
(72632)
国家(72247)
科学基金(62195)
社会(53081)
社会科(50939)
社会科学(50933)
基金项目(43245)
自然(38730)
自然科(37908)
自然科学(37901)
自然科学基金(37258)
(36331)
资助(32770)
(32086)
教育(31317)
编号(25407)
国家社会(24788)
(24690)
(24460)
重点(24162)
中国(23592)
(22101)
教育部(21325)
创新(20956)
发展(20568)
人文(20350)
期刊
(76998)
经济(76998)
研究(46398)
中国(24779)
科学(22547)
学报(21049)
管理(19901)
(19748)
(18977)
大学(16066)
学学(15409)
经济研究(15006)
农业(13809)
财经(13007)
(11568)
(11561)
金融(11561)
问题(11135)
(11102)
业经(10682)
世界(10128)
技术(9872)
国际(9774)
资源(8902)
(8820)
统计(8022)
技术经济(7947)
(7211)
教育(6774)
科技(6651)
共检索到208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谢巍  
文章综合考虑了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用水强度及人口规模四因素对产业用水量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7—2007年的三次产业用水量变化进行分解分析,以从时间序列上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同时结合ISODATA聚类模型对各效应进行空间聚类,从而对各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扩大拉动了我国产业用水量的增长,1997—2007年其效应平均值分别为670.47×108m3和33.47×108m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量的扩展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期效应均值分别为-208.62 m3和-480.62 m3;②1997—2007年经济水平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 056.96%和12.83%,而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7.64%和-852.16%。经济发展水平和用水技术水平是导致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③各种效应的空间分异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人口数量与效应的驱动作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产业用水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的目标需要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将在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得以解决。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产业用水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文慧  高志刚  
新疆是我国缺水地区,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有利于新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基于拉斯拜尔指数的完全分解模型,构建产业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2005-2010年新疆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的驱动效应,分析了水资源消耗的反弹效应,计算了各种效应对用水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得出2005-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产业用水量,并且拉动力具有很强的刚性,而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则对新疆产业用水起到了抑制作用。新疆应该降低用水强度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运用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2005-2010年新疆15个地州经济增长效应、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刘乐  
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运用全分解模型计算出1997年-2007年中国以及31个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产业用水的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边际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时间分异特征,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在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升的态势,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差异在逐年增大,在总体差异的组成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比例较大。导致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婵媛   李金叶   辛龙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焦点。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构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分异格局,并采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依赖性较强;(2)区域间差异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总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3)全国及三大区域均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东部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空间溢出存在“以邻为睦”现象。因此,要加强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婵媛   李金叶   辛龙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焦点。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权法构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分异格局,并采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东高西低、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异格局,空间依赖性较强;(2)区域间差异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总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3)全国及三大区域均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东部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空间溢出存在“以邻为睦”现象。因此,要加强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提升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圣云  
为建立碳排放敏感性人类福祉指数(HWI),运用LMDI方法对全国、区域及省区层面人类福祉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类福祉水平不断提高,正向世界高人类福祉水平推进,但2005年以后人类福祉提升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越来越大;2在1980-2010年期间的中国人类福祉提升中,2000年以前由经济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共同驱动,2000年以后则以经济效应驱动为主;3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生态效率等因素共同影响中国区域人类福祉演变趋势。其中,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而生态效率效应则是主要的抑制力;从四大区域来看,提高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是东部地区提升人类福祉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提升人类福祉的核心驱动力;4中国人类福祉变化驱动效应可归纳为4种区域模式。其中,上海是技术效应为主的驱动模式,江西、湖南、四川、甘肃是经济效应为主的驱动模式,北京是"生态效率效应+技术效应"组合驱动模式,其他省区主要是"经济效应+技术效应"组合驱动模式;5中国应实施兼顾降低碳排放和提高人类福祉的低碳人文发展战略,着力扭转生态效率因素的减量效应;逐步改变经济效应为主推动人类福祉提升的驱动模式,构建人类福祉可持续提升的多元驱动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宝娟   张立华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IE)评价指标体系,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5—2019年IE水平进行测度。用核密度函数分析2005—2019年我国IE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IE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贡献和来源等,用分位数回归探究IE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指标得分与动态排名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平稳提升,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但省际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产业生态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扩大和两极分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宝娟   张立华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IE)评价指标体系,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5—2019年IE水平进行测度。用核密度函数分析2005—2019年我国IE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IE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贡献和来源等,用分位数回归探究IE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指标得分与动态排名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平稳提升,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但省际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产业生态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扩大和两极分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珊  张玲玲  丁雪丽  王小红  
工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工业用水的直接因素,剖析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空间分布规律是提高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关键。通过选取Super-SBM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来测算中国31省2007~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动态演变状况,以求研究结果为制定有差异的区域集约型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结果发现:(1)我国多数省份的工业用水处于无效率状态,同时高效率中心由东向西转移;(2)不同影响因素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关系不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R&D投入占比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负向影响,工业用水效率会降低;而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正向影响,促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3)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城镇化率、R&D投入占比和人均教育支出对工业用水效率带来的影响作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影响高值区主要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在东部沿海;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和地区常住人口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一种演变的状态,随时间发展影响高值区和低值区都发生了中心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千芮   陈华帅  
文章对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内涵进行量化,从覆盖度、密集度和水平度3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精准、多维测算社会保障安全网水平。结果表明:(1)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水平逐年提升,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完善,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省份2000—2020年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2)从空间分布来看,社会保障安全网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正自相关性显著,且这一正相关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4)社会保障安全网能够显著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就业率以及促进地区创新,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最后,为解决空间异质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应从优化布局、强化激励、监测评估等方面展开探索,以解决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李汝资  
采用变异系数、希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2002—2008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2002—2008年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变化差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仍较为明显。(2)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处于"倒U"型变化曲线的顶部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依然很大,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科学地制定区域土地供给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善峰  宋彦  李昌峰  黄初冬  
以杭州市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测算了城市人类活动的释碳量,采用植被生物量法测算了城市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结果显示:杭州市及各区土地覆被呈现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显著捕获且上升速度较快;杭州市整体的碳收支水平处于赤字状态、收支比逐年降低,城市系统内部无法实现碳收支平衡;耕地与林地是杭州市两个最重要的固碳子系统。杭州市及各区的固碳损失主要是由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造成的。杭州市各区均处于碳赤字状态,缺口呈上升态势(上城区除外),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到"东—西—中"递减;碳赤字密度呈增长态势(下城区除外),在空间上表现为"中—东—西"递减;杭州市及各区的经济发展对碳环境压力步入下行通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徐菁  
依据依据各地专利数代表创新产业的发展情况,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4年数据为基础,从空间分析的角度入手,在省份、片区、东中西地区三个层面探讨了20年来中国专利数及其演化的过程。研究发现中国的专利数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专利授予数主要集中在东部,并且在不断的南移,中国东南部的创新力的发展速度明显的高于其他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回归分析了经济发展对专利分布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华坚  张瑶瑶  
全面认知湄公河五国对接中国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推动澜湄合作、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计算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揭示中国和湄公河五国比较优势互补特征,认为湄公河五国具备一定对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依据"四力模型"构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2009—2015年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承接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有所下降;空间上,湄公河五国产业转移吸引力和产业转移发展力分布较为均衡,产业转移鉴别力和产业转移支撑力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中国和湄公河五国不同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从转移不同类型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人才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等角度为深化澜湄六国合作提供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刘俊娜  常媛媛  张琦  于昊辰  张绍良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