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23)
2023(17454)
2022(14453)
2021(13343)
2020(10789)
2019(24575)
2018(24237)
2017(46543)
2016(25294)
2015(28211)
2014(28327)
2013(27935)
2012(25546)
2011(23123)
2010(22734)
2009(20770)
2008(20127)
2007(17459)
2006(15199)
2005(13634)
作者
(72752)
(60509)
(59842)
(57410)
(38424)
(28861)
(27362)
(23785)
(22859)
(21411)
(20552)
(20457)
(19159)
(19115)
(18724)
(18696)
(18033)
(17730)
(17278)
(17176)
(14971)
(14898)
(14534)
(13632)
(13505)
(13434)
(13405)
(13063)
(12064)
(11948)
学科
(110722)
经济(110616)
管理(68414)
(65429)
(52611)
企业(52611)
方法(46143)
数学(40148)
数学方法(39764)
中国(31985)
(28590)
业经(26832)
地方(24133)
(23378)
(22777)
(20094)
贸易(20084)
(19547)
农业(19343)
(18678)
产业(17867)
(16739)
银行(16699)
环境(16453)
(16233)
金融(16231)
技术(16226)
(16172)
(16034)
理论(15866)
机构
大学(361443)
学院(358440)
(149968)
经济(147097)
管理(140096)
研究(127539)
理学(121758)
理学院(120343)
管理学(118378)
管理学院(117711)
中国(94308)
科学(78590)
(77827)
(64869)
(63714)
研究所(58663)
(57568)
中心(56038)
财经(52968)
业大(52657)
(50176)
北京(49322)
(48445)
(48424)
师范(47990)
经济学(46683)
(46635)
农业(45208)
经济学院(42194)
(40955)
基金
项目(251000)
科学(198616)
基金(183786)
研究(183484)
(161118)
国家(159845)
科学基金(136849)
社会(118237)
社会科(112220)
社会科学(112194)
基金项目(96978)
(95609)
自然(87293)
自然科(85290)
自然科学(85270)
自然科学基金(83740)
教育(82360)
(81433)
资助(74825)
编号(73002)
成果(59326)
重点(56541)
(55600)
(55141)
(52072)
课题(50393)
国家社会(49996)
创新(48697)
教育部(47578)
科研(47575)
期刊
(159572)
经济(159572)
研究(106910)
中国(66283)
学报(58100)
科学(54179)
(52672)
管理(50811)
(46342)
大学(43726)
学学(40962)
教育(38401)
农业(37136)
(30019)
金融(30019)
技术(29157)
经济研究(27229)
财经(25712)
业经(25493)
(22192)
问题(21339)
(20018)
图书(19523)
科技(17466)
(17165)
技术经济(17066)
理论(16400)
(16239)
资源(16197)
世界(16074)
共检索到518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文溥  
在数字科技加速迭代及国家战略举措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指标,对我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地区之间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不一致,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发散的态势,2017年后出现收敛趋势,但是短期内我国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难以消除。鉴于此,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数字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高度关注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杨海丽   秦鸿  
本文构建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并进一步通过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对其动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出“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提升、绝对差异扩大”的特征。第二,全国整体的差异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而东、中及西部地区消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不均衡性增强;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第三,消费数字化转型并不表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晓敏  王林杉  
研究目标:测度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揭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采用空间计量技术对网络消费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网络消费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居民网络消费的差异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居民网络消费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网络消费存在σ收敛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研究创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揭示其收敛特征。研究价值:对缩小网络消费的地区差异、促进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彩霞   贺小荣  
产业数字化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测算2011—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收敛模型等方法刻画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交互、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呈递增趋势,区际差距不断缩小,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延伸方向波动性较强;相邻省份间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作用显著,且向上转移概率大于向下转移概率;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σ、β收敛趋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小花  
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能够直观反映各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角度改造的成效。以2007—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为研究样本,使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指数,发现八大经济区整体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较弱,且经济区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综合指标差距较大,表现出明显梯度特征。其中,北部沿海属于第一等级,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属于第二等级,其余五个经济区属于第三等级,存在典型地区异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得出,八大经济区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演变态势,各经济区之间协同性在不断下降,地区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源头。通过三种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时空收敛特征发现,八大经济区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存在“俱乐部趋同”和稳定性特征,但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向下转移概率超过向上转移概率,仅有南部沿海经济区向上转移概率超过向下转移概率,说明经济区产业数字化比较优势呈放缓演化形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径   周鹏亮   李文俊   谢祖翠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投入、数字化产出、绿色发展程度5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较低,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表现为高、中、低的分布特征;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在逐年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极化现象;Moran's I散点图表明多数省份处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中国各省份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可知,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秦文晋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空间趋势面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技术刻画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格局,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通过多种收敛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研究创新:从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维度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并将空间效应纳入其收敛性研究中。研究价值: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协同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飞   范斌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发展环境、网络安全七个维度,构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表现出递增趋向但总体水平较低,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梯度差,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数字中国建设水平整体差异表现出“U”型特点,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雨晨   陈志成   刘震  
基于对“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机制分析,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角度优化和改进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指标,并构建“区域分工参与度”指数,从而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传导机制显著促进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一带一路”数字化水平会在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一带一路”区域分工会在不同分工参与方向、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下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产生异质性影响,而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的异质性检验中都增强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提供了基础,也为维护和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指出了可行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巍  李菁  
本文首先将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的(收敛检验方法,引入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收敛性研究中,选取29个省市1993~2007年期间制造业20个行业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的地区性产业结构是否存在趋同的结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然后,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前一期产业相对集中度、行业平均规模、区域性产业关联和交通运输条件等五个对区域性产业结构影响较大的因素,对20个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动过程分别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近年来制造业各行业地区间结构演变趋势没有呈现出一致的收敛性趋势,各行业初始分布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在产业结构趋同过程中作用显著,而产业关联效应和政策性合并重组则诱发了集聚化趋势,使得地区间产业结构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