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78)
- 2023(18915)
- 2022(15659)
- 2021(14712)
- 2020(12454)
- 2019(28152)
- 2018(27713)
- 2017(53586)
- 2016(28591)
- 2015(31907)
- 2014(31422)
- 2013(31061)
- 2012(28482)
- 2011(25426)
- 2010(25486)
- 2009(23887)
- 2008(23721)
- 2007(21031)
- 2006(18504)
- 2005(16903)
- 学科
- 济(125370)
- 经济(125212)
- 业(105691)
- 管理(97897)
- 企(93093)
- 企业(93093)
- 方法(53809)
- 数学(44174)
- 数学方法(43696)
- 财(39700)
- 农(37727)
- 业经(36067)
- 中国(33618)
- 制(28395)
- 务(26391)
- 财务(26334)
- 财务管理(26292)
- 农业(25808)
- 企业财务(24969)
- 贸(24310)
- 贸易(24296)
- 易(23711)
- 技术(22542)
- 地方(21983)
- 策(21690)
- 和(20613)
- 体(20333)
- 银(19988)
- 划(19984)
- 银行(19967)
- 机构
- 学院(406460)
- 大学(402109)
- 济(182038)
- 经济(178780)
- 管理(164803)
- 理学(141289)
- 理学院(139951)
- 管理学(138065)
- 管理学院(137281)
- 研究(134308)
- 中国(107349)
- 财(87502)
- 京(83160)
- 科学(74128)
- 财经(68451)
- 所(64962)
- 经(62276)
- 中心(62256)
- 江(60988)
- 农(59379)
- 研究所(58015)
- 经济学(55920)
- 业大(52793)
- 北京(52372)
- 财经大学(50688)
- 经济学院(50388)
- 院(48798)
- 范(48547)
- 师范(48154)
- 州(47398)
- 基金
- 项目(264891)
- 科学(213819)
- 研究(199513)
- 基金(197290)
- 家(168942)
- 国家(167507)
- 科学基金(147292)
- 社会(131423)
- 社会科(124900)
- 社会科学(124873)
- 基金项目(103628)
- 省(101120)
- 自然(92793)
- 教育(90795)
- 自然科(90696)
- 自然科学(90677)
- 自然科学基金(89128)
- 划(84567)
- 资助(80145)
- 编号(79842)
- 成果(64264)
- 部(60676)
- 重点(59148)
- 创(57769)
- 发(57610)
- 国家社会(55274)
- 课题(54175)
- 制(54172)
- 创新(53377)
- 教育部(53308)
- 期刊
- 济(205035)
- 经济(205035)
- 研究(124825)
- 中国(78536)
- 财(70862)
- 管理(67207)
- 农(55183)
- 科学(53285)
- 学报(50318)
- 融(42006)
- 金融(42006)
- 大学(41181)
- 学学(39060)
- 农业(37799)
- 技术(37492)
- 教育(37016)
- 财经(34826)
- 业经(33741)
- 经济研究(33294)
- 经(30131)
- 问题(26741)
- 贸(23541)
- 业(22401)
- 技术经济(22325)
- 国际(21509)
- 世界(21112)
- 现代(19943)
- 统计(18832)
- 商业(18660)
- 财会(18540)
共检索到617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志鹏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利用贸易和投资等形式在空间上实现移动的现象。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展望未来,通过"走出去"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又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自主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过度对外产业转移带来的种种风险。深入研究当前产业对外投资的特征和节奏,对于把握中国产业对外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玉举 刘振中 何杰锋
本文测算2009—2018年30个制造业分行业、分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发现中国16类行业处于扩张期、4类处于收缩期、10类处于波动期,有四成行业发生了产业对外转移,4类行业更青睐国内市场,半数行业属于候鸟型产业。构建“气候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产业对外转移的影响,发现东道国劳动力成本越高,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急型产业越难向这些国家或地区转移。东道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推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急型产业的对外转移。中国产业对外转移更容易发生在东道国经济复杂度越低的国家。东道国制度环境越差,中国整体产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越少。东道国市场容量越大,越不利于中国产业对外转移。金融危机导致中国产业投资倾向于国内而不是国外。建议要把产业的“根”留住,降低中国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加快提升中国产业链长度和经济复杂度,扩大国内市场容量,做好产业转移风险把关,构建以我为重心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气候模型 产业链稳定 制造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明 霍亚馨 谷君
基于中国31个二位数制造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层聚类分析将二位数制造业分为重度污染制造业、中度污染制造业和轻度污染制造业,继而对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空间集聚程度以及产业转移的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区域性差异;中度污染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高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重度、中度污染程度制造业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轻度污染制造业发展势头正足。
关键词:
污染程度 制造业 空间集聚 产业转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米锦欣
考察英、美、德、日四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成因、表现和历史演变,并通过"世界制造业比重函数"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呈发散性发展,拥有"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主动参与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制造业的转移是有梯度的转移。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进入缓慢通道,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仍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除技术创新外,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和服务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加强调环保节能,注重"绿色制造"。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趋利避害,借助"世界制造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雪琴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海洋
中国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已经历时30余年,目前,中国制造业已呈现出向外转移的趋势。本文通过综合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找出制造业在国际间转移的决定条件。除了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供应这一核心条件外,劳动力素质、劳动效率和区位优势也对制造业的转移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根据这些条件,本文对可能承接中国制造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制造业会向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转移的判断。中国和这些国家、地区相比既有优势,又存在着劣势。对此,中国必须扬长避短,保持自己的产业优势,防止制造业过快转移,以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劳动力价格 目的地 优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及其效应,有助于理解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或区际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利用系统GMM方法分析2003-2012年中国城市各类动机OFDI的国内区域制造业转移效应。研究显示,东部城市OFDI对中西部城市制造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效率搜寻型OFDI的影响,东北部城市、北部沿海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的"扩张型"制造业转移较为明显,而受技术和市场搜寻型OFDI的综合影响,北部沿海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的"衰退型"制造业转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距的逐渐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发展,通过制造业合理转移实现各地区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已成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基于2006-2015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异质性,运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法以及构建合适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不同技术特点或水平的制造业转移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低技术、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向中西部省域扩张,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则稳定集聚在东部沿海省份;(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抑制了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低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发生"成本换市场"的衰退型转移;(3)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得中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向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发生"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转移,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对高技术水平制造业转移影响不明显,其主要在东部沿海省份内部发生"稳定性转移";(4)对外直接投资对中、东部自身内部制造业的空间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和结构,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提高基础建设水平,对形成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缉慈 李鹏飞 陈平
在简要回顾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在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的视角下,结合案例重新审视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作者认为,一些锁定在低成本竞争的集群正在或已经老化,甚至衰亡。另一些集群中的企业有过度集聚的问题,还有一些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根据产业特征需要增加产业集中度。因为集群的这些问题,随成本上升,出现了集群中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外移的现象。这种现象挑战了新产业区理论中集群是"在流动的全球空间中的粘结的区位"的观点。根据集群中企业外移现象,就产业承接地的规划和发展,以及转出地那些正在升级的集群的地理稳定性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晓君
制造业国际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将某一制造行业、制造产品、制造部件、制造区段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并在移入国或地区形成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次制造业国际转移浪潮方兴未艾,给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了战略机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 王霞
研究目标:测度和分析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份额的绝对变动,对制造业空间转移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初步探析;其次借助制造业区位熵的相对变动,测度分行业空间转移的特征;最后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区位要素和全球化因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中部地区的转移最为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东部向东北、中部地区转移,同时还存在区域内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区域间的转移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交通条件是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劳动力要素和市场规模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资本要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因素均能带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创新: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空间依赖性的条件下,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问题展开立体式研究。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空间转移 影响因素 区位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启斐 刘志彪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两张投入产出表以及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服务进口贸易的数据,测算了2003—2011年我国制造业反向服务外包指数。虽然总体上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率在下降,但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反向服务外包处于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的反向服务外包结构在不断优化。随后,文章实证研究了反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服务外包可以显著地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和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研究范式,丰富了服务外包的理论内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本文在探讨OFDI影响国内制造业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OFDI引致的制造业转移以"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为主,通过对国内市场生产及供应量的增加,能有效弥补OFDI对中国制造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2)在行业层面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之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扩张潜力;(3)在区位层面上,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区域内省份OFDI会形成制造业较强的国内市场寻求动机,省份间扩张型转移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就如何通过OFDI来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曹世功
一、产业对外转移的现状 韩国由于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充当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吸纳者。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由于资金、产业能力增强和经济外向发展的需要,开始将产业活动的触角伸向海外。1968年,韩国南方开发公司向印尼投资300万美元搞林业开发,这是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艳红
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主要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参与其中,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目的地,且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空间、给国内过剩产能转移提供了新去向,也给制造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提供了机会。应综合借鉴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模式和以成本为导向的日本模式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海外转移模式、制定完善的制造业海外转移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重视制造业海外转移软实力建设,不断促进我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转移,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服务。
关键词:
制造业 海外转移 “一带一路” 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