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2)
2023(5802)
2022(4864)
2021(4621)
2020(3878)
2019(9014)
2018(8588)
2017(16751)
2016(8666)
2015(10156)
2014(9819)
2013(10163)
2012(9903)
2011(9095)
2010(8953)
2009(8347)
2008(8161)
2007(6891)
2006(6138)
2005(5755)
作者
(24294)
(20285)
(20201)
(19365)
(13037)
(9562)
(9255)
(7885)
(7686)
(7062)
(7043)
(6767)
(6678)
(6443)
(6348)
(6319)
(6151)
(5823)
(5769)
(5457)
(5380)
(4859)
(4774)
(4675)
(4661)
(4427)
(4415)
(4150)
(4106)
(4053)
学科
(48384)
经济(48342)
(20143)
方法(19731)
管理(19255)
数学(17262)
数学方法(17190)
(14935)
企业(14935)
中国(14894)
(13140)
贸易(13135)
(12909)
(10724)
业经(9726)
产业(9610)
地方(8865)
(8559)
金融(8559)
(7680)
(7386)
(7295)
银行(7291)
关系(7254)
(7232)
(7162)
(6954)
农业(6830)
技术(6754)
(6428)
机构
大学(134972)
学院(131270)
(72494)
经济(71717)
研究(53418)
管理(49592)
理学(42547)
理学院(42082)
管理学(41781)
管理学院(41528)
中国(41472)
(29229)
(28723)
科学(27314)
(26255)
经济学(25047)
研究所(23982)
财经(23526)
经济学院(22695)
中心(22413)
(21717)
北京(19384)
(18716)
财经大学(17710)
(17203)
(16586)
(16440)
科学院(16425)
师范(16327)
研究中心(15529)
基金
项目(86324)
科学(69922)
基金(66291)
研究(65310)
(57628)
国家(57287)
科学基金(48685)
社会(46028)
社会科(44061)
社会科学(44057)
基金项目(34046)
(28993)
教育(28092)
自然(27932)
资助(27780)
自然科(27320)
自然科学(27314)
自然科学基金(26897)
(25769)
编号(23433)
(21491)
中国(21292)
国家社会(21162)
(20809)
重点(19782)
成果(19446)
教育部(18938)
(18382)
发展(18044)
人文(17838)
期刊
(76079)
经济(76079)
研究(45433)
中国(24169)
(18973)
管理(18949)
科学(17719)
学报(16289)
(15539)
经济研究(14264)
国际(13643)
(13343)
(13310)
金融(13310)
大学(13118)
学学(12255)
财经(12183)
农业(11354)
世界(11324)
问题(11212)
(10866)
业经(9876)
教育(9592)
技术(9554)
(7383)
技术经济(7324)
统计(6704)
经济问题(6437)
(6302)
贸易(6302)
共检索到201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  
研究目标:测度与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演变特征,明确中国产业的发展差距。研究方法:从总值视角下的中国产业出口结构、出口贸易环节的价值获取能力以及基于生产工序的出口技术含量三个维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的中间产品出口占比增长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加工组装特征明显。第二,从动态变迁来看,2000~2014年中国产业经济地位整体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技术地位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中国低和中等技术制造行业攀升全球价值链比较明显,甚至某些行业近年来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但其出口技术含量低于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第四,中国高技术制造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2008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不断上升,表现出向发达国家弱收敛趋势。研究创新:基于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从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角度全面评价了中国不同等级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价值:本文对于决策部门评价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成效,研判中美发展差距,制定贸易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维富  张骋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视角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解读,是研究产能过剩这一复杂问题的新视角。从后发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分析发现,后发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之后有可能会遇到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的理论支持有雁行模式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同时也可以通过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企业之间就创新进行的博弈进行分析。在理论阐述之外,对我国不同行业进行分析,建立对于行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产能过剩程度关系的计量模型,以衡量国际分工地位对某一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晓华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特点。中国已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继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高举  周俊子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法,从单位出口品所能带来的国内完全增加值和就业量出发,度量了中国代表性省市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在样本范围内,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得到了提高,且东部代表性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都高于中西部代表性省份,并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了更强的带动作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且东部代表性省(市)的提升速度整体上高于中西部代表性省份,但在2002年之后中西部代表性省份的生产效率加速提升;中国整体及代表性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快速上升,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所致,且东部代表性省(市)的表现优于中西部代表性省份,但中西部代表性省份在2002年之后加速上升,与东部代表性省(市)趋于收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雪  
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不断遭到挑战,发展服务外包以助推中国经济,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际外包的承接国,中国是否能够通过主动获得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关键是保证该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人力资本的存量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实现。基于此,本文分析通过提高服务外包水平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路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李坤望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昭玲  宋佳  
本文从产品与产品内两个层面,通过研究出口价格的变化分析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总体看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还偏低,但"入世"以后有所改善,低技术产品的分工地位要高于中高技术产品。本文还对影响中国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的因素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规模经济、研发投入、良好的融资条件和制度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能够促进分工地位提升,而在中、高技术行业,人力资源禀赋对出口价格和分工地位也有正向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祺  
随着出口规模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优化,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在生产分割背景下考量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根据WTO-OECD的贸易数据库,比较分析了中国整体比较优势和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但还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大部分行业的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提高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于蕾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化生产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开放发展经验,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发展难题。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如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把握21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利用集聚在中国的各种要素;如何在全球生产中培育中国的国家竞争要素,实现自主创新,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低水平地参与全球生产的旧方式,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利用全球化机遇,集聚国际要素,融入世界生产体系,从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从一个严重依赖于外部资金支持国内投资的资本吸收国发展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能力迅猛增长的国家。但是全球分工新趋势从三个方面加剧了目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中的矛盾,使得当前阶段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本文以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变化轨迹的分析入手,着重研究当前阶段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矛盾地位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通过一系列主动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