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87)
2023(13835)
2022(11492)
2021(10550)
2020(8572)
2019(19418)
2018(18809)
2017(35360)
2016(19122)
2015(21173)
2014(20743)
2013(20728)
2012(19815)
2011(18417)
2010(18374)
2009(16889)
2008(16693)
2007(14618)
2006(13225)
2005(12078)
作者
(58872)
(49337)
(49294)
(46343)
(31350)
(23665)
(21939)
(19187)
(18928)
(17495)
(17189)
(16383)
(15953)
(15774)
(15489)
(15071)
(14694)
(14345)
(14241)
(14111)
(12429)
(12386)
(11905)
(11222)
(11157)
(11085)
(10849)
(10689)
(9966)
(9881)
学科
(91163)
经济(91074)
管理(50479)
(49355)
(36734)
企业(36734)
方法(33062)
中国(28890)
数学(28809)
数学方法(28597)
(25781)
地方(23902)
业经(20541)
(19372)
贸易(19358)
(19005)
(18811)
环境(18367)
农业(17509)
(17502)
(15281)
(14547)
银行(14492)
(14464)
金融(14463)
(14383)
(14127)
技术(13939)
产业(13917)
地方经济(13878)
机构
大学(283327)
学院(282827)
(126047)
经济(124017)
研究(110458)
管理(102799)
理学(88536)
理学院(87385)
管理学(86020)
管理学院(85520)
中国(83189)
科学(68514)
(62133)
(57951)
(56189)
研究所(53266)
(53243)
中心(47664)
业大(44757)
农业(44394)
财经(42630)
(41713)
经济学(40002)
北京(39849)
(39384)
(38976)
(38422)
师范(37934)
经济学院(36159)
科学院(35074)
基金
项目(192373)
科学(151923)
基金(141550)
研究(134978)
(127182)
国家(126180)
科学基金(105775)
社会(89595)
社会科(85137)
社会科学(85118)
基金项目(74591)
(73502)
自然(67883)
自然科(66296)
自然科学(66272)
自然科学基金(65121)
(63291)
教育(59325)
资助(57171)
编号(50650)
(47984)
重点(44754)
(42717)
(40485)
成果(40262)
国家社会(38717)
发展(38129)
创新(38107)
(37539)
科研(36742)
期刊
(141100)
经济(141100)
研究(85836)
中国(58889)
(51978)
学报(50916)
科学(47491)
管理(38080)
(37528)
大学(37418)
农业(35822)
学学(35615)
(27198)
金融(27198)
教育(25835)
经济研究(24323)
业经(23400)
财经(21355)
技术(21041)
(19726)
问题(19251)
(18651)
(17097)
世界(15928)
国际(15808)
资源(14981)
科技(14243)
技术经济(14045)
(13994)
商业(13292)
共检索到430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长云  
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产业发展环境出现若干重大标志性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需求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人口老龄化提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下降,对产业需求和产业成本(结构)的影响出现重大变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转折性变化,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国际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复杂严峻,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日趋紧迫。"十三五"期间,科学研判这些变化,有利于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龙华  郭朝先  
当前国际需求变化的特点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相对下降、新兴经济体需求相对上升。对中国产业外部需求而言,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仍居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程度有所降低,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则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需求向新兴经济体转变的步伐,但发达经济体需求的下降很难直接由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扩张来弥补,中国产业外部需求条件在一定时间内将呈恶化状态。这给中国产业发展既带来直接的威胁,又展带来潜在的机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产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动力来自于由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所推动的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结果则不仅深化了当代国际分工的形式和内容,更丰富和加剧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形式与程度。本文从产业全球化的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产业全球化的特征与显著指标、产业特征与产业全球化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而讨论由此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国  金瑞庭  
历史经验证明,重大技术突破是每一次重要新兴产业扩张的主要动力。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未来全球产业可能将逐渐体现出分散化、去中心化、个性化的特征。对我国而言,与全球经济之间的产业合作将日趋多样化,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是否能够成为某些行业"领跑者"的关键要素,现有的产业激励政策、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未来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环节。为此,必须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两大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位势,并逐步建立适应未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国  金瑞庭  
历史经验证明,重大技术突破是每一次重要新兴产业扩张的主要动力。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未来全球产业可能将逐渐体现出分散化、去中心化、个性化的特征。对我国而言,与全球经济之间的产业合作将日趋多样化,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是否能够成为某些行业"领跑者"的关键要素,现有的产业激励政策、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未来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环节。为此,必须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两大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位势,并逐步建立适应未来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的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世贤  
由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与中国产业发展》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的最终成果。该书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了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京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是:扶植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灵活、高效和规范的投融资体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张弥  
欧美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看,主要新动向是: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的要素结构从过去追求技术资本密集型向重视劳动密集型调整。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积极调整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是:完成第一次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使其占主导地位;调整产业结构,与世界总体产业格局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和循环;使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十位,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世宏  郑江淮  
国家实现产业赶超是"二战"后世界发展动态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然而,日本、德国等战败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赶超发展。而中国大陆、东欧和俄罗斯等大部分转型经济体和印度则通过FDI还未成功地实现产业赶超。如何解释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赶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国际经济理论界发展了成熟的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本文试图对这些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的演进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若干结论性的启示和反思,以期对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如何调整好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进  杨建文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影响中国正常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中美技术差距,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之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洁  
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导了外资引进的中国出口贸易量大幅上涨,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下分析则表明,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处于被困在低端环节的窘境,因此贸易和FDI的增加是否能够在微观角度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成为本文实证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出口贸易会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FDI则能够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间接促进效应,但直接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技术-经济特征以非普惠方式渗透于各产业部门,并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在梳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分析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两条路径,分别阐述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而后,深入微观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影响三次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进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构建起一个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在ICT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下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吕铁  李萌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国际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领跑"整个国民经济,是对外开放程度最深、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联系最紧密的部门。从贸易角度看,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而工业制成品均在其中占绝对比例。如图1所示,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不断上升,已从"十五"初期的90%增加至2013年的95%。从投资角度看,目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英明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研究则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为了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研究,朱英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以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以1992、1997和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对中国产业集群时空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成果《中国产业集群时空发展研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秀峰  
中国产业发展定位的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差距最大,第二产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总量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尤其是速度差距,实际表明的是我国人均生产总量和收入的差距。中国产业应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现状的合理发展轨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