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9)
- 2023(10900)
- 2022(9236)
- 2021(8793)
- 2020(7502)
- 2019(17831)
- 2018(17468)
- 2017(33863)
- 2016(18320)
- 2015(21191)
- 2014(20987)
- 2013(21196)
- 2012(20284)
- 2011(18284)
- 2010(18180)
- 2009(16870)
- 2008(16952)
- 2007(15075)
- 2006(12882)
- 2005(11635)
- 学科
- 济(85616)
- 经济(85537)
- 业(45301)
- 管理(44463)
- 方法(37325)
- 数学(33398)
- 数学方法(33161)
- 企(33029)
- 企业(33029)
- 中国(24741)
- 农(24517)
- 地方(19484)
- 贸(17749)
- 贸易(17742)
- 财(17492)
- 易(17212)
- 业经(17011)
- 农业(16619)
- 学(15878)
- 制(14400)
- 和(11912)
- 融(11892)
- 金融(11889)
- 环境(11817)
- 银(11764)
- 产业(11760)
- 银行(11740)
- 行(11280)
- 技术(11024)
- 地方经济(10432)
- 机构
- 大学(269099)
- 学院(266086)
- 济(121409)
- 经济(119218)
- 管理(99857)
- 研究(97734)
- 理学(85737)
- 理学院(84656)
- 管理学(83409)
- 管理学院(82878)
- 中国(73879)
- 京(60320)
- 科学(57882)
- 财(51263)
- 所(49574)
- 研究所(45254)
- 农(45095)
- 中心(44270)
- 财经(41499)
- 经济学(39369)
- 北京(39207)
- 业大(38814)
- 江(38173)
- 经(37771)
- 范(35746)
- 经济学院(35719)
- 农业(35701)
- 师范(35443)
- 院(34838)
- 财经大学(30738)
- 基金
- 项目(176899)
- 科学(139209)
- 研究(130262)
- 基金(129023)
- 家(112389)
- 国家(111485)
- 科学基金(94515)
- 社会(84272)
- 社会科(79951)
- 社会科学(79932)
- 基金项目(68286)
- 省(66195)
- 自然(58960)
- 教育(58184)
- 自然科(57558)
- 自然科学(57541)
- 划(57442)
- 自然科学基金(56553)
- 资助(53352)
- 编号(51688)
- 成果(42093)
- 部(40491)
- 发(40467)
- 重点(40081)
- 创(36546)
- 课题(35891)
- 国家社会(35693)
- 教育部(34628)
- 创新(34358)
- 中国(33877)
- 期刊
- 济(130535)
- 经济(130535)
- 研究(80842)
- 中国(51748)
- 农(40712)
- 学报(40493)
- 财(38654)
- 科学(38624)
- 管理(33816)
- 大学(30560)
- 学学(28420)
- 农业(27915)
- 教育(24302)
- 融(23087)
- 金融(23087)
- 技术(21943)
- 经济研究(21937)
- 财经(20705)
- 业经(19818)
- 问题(18694)
- 经(18090)
- 贸(16515)
- 业(16217)
- 世界(14653)
- 国际(14412)
- 技术经济(13859)
- 资源(13353)
- 统计(12783)
- 图书(12292)
- 版(12224)
共检索到396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安
当前,我国产业及劳动力呈现逆向流动的特征,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反差。西部地区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相对成本较高,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出、承接产业转移难。劳动力相对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绝对成本与劳动生产率,更深层次则是区位、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管理水平、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产业配套、现代物流体系、政务环境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部要较好实现劳动力绝对成本优势向相对成本优势的转换,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优势资源的引力,挖掘非优势资源的转换潜力,才能创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良好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曹亚 陈浩
文章基于历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后的C-D模型分析发现,固化、单一农地经营模式对要素持有者构成斥力,而契约化经营农地会引起同质要素部门间配置的边际产出差异趋于缩小,这表明农地经营模式调整有助于要素优化配置。回归结果表明,非同质劳动力要素两部门边际产出逐年上升,但产出差距却呈发散趋势,这就要求以农地功能替代补偿来抵消部门收入差距。文章论证了价格因素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以即期与远期收益权衡调整农地经营模式,进而实现要素均衡配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要素 逆向淘汰 最优配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力
分析了重庆市部分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概况、区域分布及规模,论述了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增加收入的贡献,产生的非农化效应,以及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峰
内陆地区劳动力逆工资趋向流动与"民工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了厘清该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运用序贯博弈和嵌套博弈的相关理论,采用近20年来相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性背景,经过两个阶段的博弈推导,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劳动力流动方向的纳什均衡首先取决于政府选择"改善"民生的政策成本与其收益的权衡,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对除工资之外其他因素的评价,后者是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直接决定因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田洪刚 李晓倩 于坤旭
产业结构早熟属于"逆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化的范畴,挤压了制造业空间,会诱发产业结构回退,造成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借助Duarte和Restuccia (2010)三部门模型,探讨了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早熟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在全国层面与东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早熟存在"U"型关系。(2)由于在分区域层面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早熟的拐点值不一样,不同省份未来经济发展策略的着力点存在较大差异。(3)劳动力逆向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加剧了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早熟。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未来需要通过兼顾互联网的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准确研判区域差异,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解决产业结构早熟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产业结构演化 劳动力逆向转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阻力 阻力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丹
北京市各区县劳动力总量分布的产业差别是明显的,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于北京市各区县功能区的划分可以站在劳动力产业分布比较优势的角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市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规律,从而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劳动力布局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成超 唐德祥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和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流动距离、预期收益、人力资本比率对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并由此得出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胜杰 韩树林
本文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 ,以重庆市为例 ,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桦
[目的]基于村级尺度从农户自身出发探究影响山区劳动力自身特征的因素,以期为充分利用山区劳动力资源进而提高农业收益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武隆县4个村部分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有关劳动力的年龄、数量、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收入等数据,应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结果]由于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理性农户不单单是考虑农业活动带来的收益,他们更多考虑的是选择从事非农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就模型结果来看,文化程度、年龄对于劳动力来说影响是最大的,该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但是调查统计得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会从政、或者选择从事非农活动。[结论]影响劳动力资源自身特征因素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者文化程度、年龄、劳动力人数、劳动力身体状况。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 武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天培 陈科颖 田书芹
目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与其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关注显得很薄弱。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观点,相信这将会引起更多关注。因此,本文站在两者协调发展的视角,基于重庆市的调研数据分析,揭示了重庆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问题。然后从就业渠道、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自主创业等关键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可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现实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桦
[目的]基于村级尺度从农户自身出发探究影响山区劳动力自身特征的因素,以期为充分利用山区劳动力资源进而提高农业收益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武隆县4个村部分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有关劳动力的年龄、数量、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收入等数据,应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结果]由于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理性农户不单单是考虑农业活动带来的收益,他们更多考虑的是选择从事非农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得到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 武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耀军 姜新珊
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
关键词:
劳动力 就业 所有制 北京市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唐鸿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代表了重庆市的"大农村",本文集中研究了库区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特征。
关键词:
库区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易莹莹 凌迎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比例不断扩大和上升。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拓展模型,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对西部地区超大人口城市重庆的经济增长影响,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探讨重庆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重庆经济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物质资本、有效本地劳动力资本、有效流入劳动力资本以及有效流出劳动力资本都对重庆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物质资本、本地劳动力和流出劳动力都显著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劳动力的流入却对重庆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负面作用,从而导致劳动力流动对重庆经济增长的效应只存在"弱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